APP下载

博物馆个性化缺失原因及解决措施

2021-11-02张敏媛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个性化博物馆管理

摘要:国内博物馆“千馆一面”的话题已经在坊间流传,我国博物馆的表现形式以及陈列内容过于单一,差异化并不显著。博物馆作为中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工具,其对于国民学习文化知识,开展文化对外输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解决博物馆千篇一律的表现形式是当前重要的社会性议题。本文针对我国博物馆个性化缺失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个性化缺失的主导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优化措施,旨在为提升博物馆差异化展览与陈列方式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博物馆;个性化;管理

前言:我国博物馆当前存在形式单调,陈列方式统一,难以激起游客的兴趣,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形式大同小异,不具有差异性,导致博物馆游览人数并不高,博物馆起到的社会性学习效果并不显著。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增强,国民文化素养日渐得到提升,对于文化行为的兴趣度更高,博物馆需要在管理与经营过程中充分重视自身特性,明确区域文化宣导目标,以符合年轻人价值观的方式进行陈列与展示,突出博物馆的自身价值。

一、博物馆个性化缺失的原因

(一)历史因素

由于我国历史上有着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交融程度较高,中華历史文化普及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同的文化特征过于显著,不同地区的文化历史差异度不高,在同样的文化主导下,博物馆无法形成差异化的展示与陈列。虽然不同博物馆的定位不同,但是其都需要保证其具有弘扬历史文化、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执行区域文化保护的工作,在统一化的原则下,历史共性因素引起的的同质化情况难以得到改变,在陈列展示的情况下,不同区域内展示相同时期的文物或者历史介绍不可避免存在相似的情况,从而让游览者感觉所有的博物馆都差不多,不具有特征化差异。

(二)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

我国近现代博物馆设置在1905年,但是当时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变革年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各地陆陆续续建立了多种多样的博物馆,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文化保护与宣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的时间里,我国博物馆数量仅仅增加了51家,截止到1978年全国仅有72家博物馆。

我国博物馆设立速度在2000年之后开始得到显著提升,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博物馆事业逐渐成为了文化传承、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当代省市区域软实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因此,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起步较晚,并且发展时期过于集中,博物馆真正意义上成为重要的文化事业距今仅有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的发展时间里,我国博物馆数量突飞猛进,国家博物馆数量在短期内的高速增长,则必然导致博物馆同质化程度严重的情况出现。

(三)博物馆缺少创新动力

对于博物馆而言,个性化是其存在的价值,博物馆的是国家与地区对外展示的窗口,是地区民众学习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平台。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博物馆收费制度偏向于公益性事业,博物馆盈利率不高,对应缺少专项财政支持,博物馆的创新化调整改革工作并未得到落实与指导。且我国对于博物馆并没有展开合理的经营监管,博物馆大部分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存在,没有对应的指标要求,游览人数多少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没有实质性影响,导致博物馆创新,解决同质化问题缺乏动力。

二、解决博物馆个性化缺失的举措

(一)重视地区人文特色,增强区域差异

虽然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历史类博物馆展览与陈列方式过于相近,但是不同流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依然较为显著,博物馆具有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地域角度出发,凸显出博物馆的特色资源,通过本地历史文化与文化特征进行相结合,加强博物馆具有的人文特色。例如,江西博物馆在海昏侯墓发掘之后,以红色长征文化为基础,建立了“重走长征路”的博物馆主题,通过江右时期的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到红军长征用品、纪念手册等展示,游客在博物馆按路线走一圈之后,对于江西省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鲜明的认识,有效避免了个性化缺失的情况出现。

(二)践行以人为本,参考群众意见

文物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但是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是抱着参观与学习的态度来游览的,如果博物馆陈列与展示方式让游客无法理解,且无法感受到乐趣,那么博物馆就无法起到差异化的展示效果。博物馆在选取展览材料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与人们生活相关,且人们对文物感兴趣的展品,出土的陶器、石器、衣物等,其具有丰厚的历史研究价值,但是对于非研究人员而言,这些物品具有的特点并不能直观感受到。例如,地区博物馆在抗战历史宣传过程中,展览一些革命军队使用枪支、弹药、水壶等历史遗留物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人们的兴趣,引起游客的共鸣。

(三)加强博物馆评级制度

为了解决博物馆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地方可以开展区域性的博物馆评级,按照等级划拨专项财政支持,引导地区博物馆加强基础建设。制定硬性指标,包括游客游览时间、游客意见评分、日均游客人数等作为考核项目,阶段性开展博物馆评级,刺激博物馆加强个性化展示。

结语:我国博物馆个性化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其作为文化宣导平台的作用日渐弱化,博物馆起到的教育作用日益渐微。当前我国博物馆需要充分加强个性化展示,以群众需求为主要原则,加强区域化资源构建,联系历史与本地文化特征,加强博物馆运营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缪丽华.博物馆个性化与唯个性化的思考[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博物馆个性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6.

[2]王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形象设计[J].设计,2018,14:139-141.

[3]孙霄.试论遗址博物馆的个性特征[J].中国博物馆,1989,04:62-66.

作者简介:姓名:张敏媛(出生年月—1991年1月),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甘肃酒泉,学历:本科,职称:文博助理馆员,现工作单位:酒泉市博物馆,研究方向:博物馆管理。

猜你喜欢

个性化博物馆管理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博物馆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露天博物馆
同桌宝贝
管理的另一半
博物馆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