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的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

2021-11-02王瑞玥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0期

摘要:《老王》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均是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的叙事性作品。其中《老王》这篇文章写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几件往事,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话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以概括文章重要信息和把握文章情感脉络为重点进行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

关键词:《老王》;文学解读;教学解读

一、杨绛《老王》之文学解读

《老王》是杨绛先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主旨探讨、人物形象分析、语言风格赏析这些层面进行。但文学作品中可通过疾病的隐喻可以传达出作者的一种价值判断。细读《老王》,发现文中多处有隐性和显性的疾病书写。鉴于此,试图以“疾病”视角为切入点,剖析文中三种不同社会群体在特定环境下所呈现的“社会病相”,并阐释其中投射出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隐喻意义。

(一)“疾病”视角

细读文本发现,杨绛先生在《老王》中巧妙构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即以“老王”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群体、以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我” 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和以普通乘客为代表的“看客”群体。这三种不同社会群体“文革”时期,各自表现出相异的病相 ,或生理病态,或心理病态,或精神病态,杨绛先生在文中均有冷静理性的书写。

1、老王的生病

首先,“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我们对老王病相的初次感知是从这句开始的。据此可知,老王是一个残疾者。接着作者暴露老王身体的羸弱,试图在读者的思维空间极力塑造一个虚弱的病者形象,以期博得读者对老王形象的怜悯和同情。同院老李的一句“早埋了”,彻底结束了老王的文本生命。 文中作者按照“身残—患病—病重—死亡”的生命次序平静地书写着老王命途多舛的一生,透过身体疾病的不幸,展现了底层民众在疾病抗争中的无奈和无力,老王的病相客观地反映出广大底层民众在苦难年代里的生存紧张与生存压力。

2、看客们的心病

其次,普通乘客以及“我”所承载的两种病相是区别于老王病相的。杨绛先生在文中凭借几句乘客“恶语”的披露,巧妙地将人性恶毒、心灵扭曲的“看客”形象成功地塑造出来,如“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从“看客”们病态的眼光,加上毫无证据的诋毁,这就构成了一种语言暴力行为,而关于“恶病”的猜疑则反映出普通“看客”群体心理层面的外在破裂与心灵扭曲,这更是一种心理病态的照实书写。这种心理病态产生的原因,既有民族心理的痼疾,也有社会道德规范的失序,还有人性良知的沦丧。

3、“我”的伤病

最后,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又始终存于文本之中的“我 ”。杨绛不仅在情感上善于“隐身”,在对待老王的关系处理上也善于“隐身”,这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她与底层民众间始终存在的隔阂。“送冰”、“送钱先生看病”以及“送香油和鸡蛋”三件小事中,杨先生一直坚持用金钱来处理与老王的关系。老王的真诚与善良,在杨绛先生心里无法得到对等的情感认同,不仅如此,文中杨绛开始以“货”来戏称,在苦难年代里,知识分子逐渐抛弃人性真善美的信仰与追求,转向以金钱标准衡量一切价值的世俗观念。显然,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逐显“病入膏肓”之态,这正是作者多年后愧怍的原因之一。

二、杨绛《老王》之教学解读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中心”的阅读地位,将文本解读的过程,看作是学生作品意义的自我建构过程。《老王》的教学解读方法应以多元解读为主。通过赏析描写性的语言,来体会与主旨的关系;通过了解事件发生的年代背景谈谈老王的人物形象。接着,解读《老王》就必须理解“愧怍”,理解作者怎样写这个“愧怍”。可据此确定教学解读的三个关键点:写了什么样的人;作者当时是怎样对待这个人的;作者现在怎样理解当时的行为。

(一)品析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情节识人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发展过程都是认识人物的主要路径。细读文章,可以梳理成以下情节:老王给杨绛家送冰,车费减半;“文革”时期老王送钱钟书先生看病,不忍心收钱;老王入膏肓时还抱病给杨绛一家送香油和鸡蛋;杨绛一家常光顾老王的生意,还给老王送鱼肝油。几处情节叠加下来,可以了解车夫老王的淳朴与善良,也触摸到了作者杨绛对老王的同情與关爱。

2、细节品人

优秀的作品总是有耐人咀嚼的细节。如对老王形象的描写:“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个非活人的词在此使用,夸张之余是对人物状态的生动描述,凸显老王当时的身体已是极其羸弱。在如此虚弱的状态下给杨绛一家送东西,老王执着的背后是对杨绛一家满满的感恩。

(二)感受作者语言魅力——“我”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1、关键词:他、老王

在《老王》一文中,杨绛称老王最常用“他”第三人称关系代词,共用50 个“他”。这表明了杨绛在心理上保持着与老王的分离感。此外,老王是一个三轮车夫,文中都称他为“老王”,而究竟叫什么却没人关心,说明其社会地位低下,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而“我”也只是满足于称他“老王”,这正是作者“愧怍”的原因之一。

2、关键词:蹬、坐、闲话

文本第一、二段文字:“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据老王自己讲:……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我”是坐三轮的,“老王”是蹬三轮的,“我”与“老王”之间是雇佣关系。在“我”潜意识中,老王并不是“我”的朋友,更不是亲人。“常坐”其实说明“老王”常为“我”付出劳动,“我”也常付钱给“老王”。这一段里的第二个“症候”是“闲话”。老王与“我”在一蹬一坐中,诉说了老王凄苦的人生处境。但这些事在“我”看来,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话。

3、关键词:大约、什么

《老王》妙用模糊性词语,“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一方面,模糊性词语的选用,说明杨绛对老王不甚了解,也说明与老王是有的距离,“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也体现出杨绛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另一方面,模糊性词语的使用,说明旁人对老王的恶语中伤是一种诬陷,是造谣者捏造出来的,根本不是事实。

(三)剖析作者内心世界——“我”为何会“愧怍”

《老王》涉及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走进文本,鼓励学生发现文中的“空白之处”,进而启发学生对此进行补白。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中的空白进行合理的填补,使之不断生动化,更深入地、多元地解读《老王》。

其次是理解《老王》中的“愧怍”,有两个问题非常关键。首先是20世纪大背景下知识分子与劳动者的关系。接着,作者用付钱的方式拒绝了老王本来想象的“朋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老王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则构成了作者“愧怍”的特珠内容。

1、“幸运与不幸”

有人说,“幸运”是因为“我”和家人在那个年代尽管遭受打击,但还有家人,有住处;“不幸”是指老王什么都没有。就实际情况而言,杨绛一家当时也非常不幸,在“文革”中,钱钟书、杨绛“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我”为什么幸运?因为老王把“我”和家人当作朋友,甚至亲人;老王为什么不幸?因为“我”并没有真正把他当作朋友,更别说亲人。

2、“愧怍”

理解《老王》中的“愧怍”,有两个问题非常关键。首先是20世纪大背景下知识分子与劳动者的关系。其次,作者用付钱的方式拒绝了老王本来想象的“朋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老王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则构成了作者“愧怍”的特珠内容。

①特殊时代下知识分子与劳动者的隔阂

在不平等的法权面前,自己“多吃多占”,直接、间接地参与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剥削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原罪”意识中最基本的内容。因此,五四运动以后,知识分子在身份认同上一直有一种矛盾的心志。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是先进知识的拥有者,有一种优越感。另一方面,他们在下意识中把自己列入多吃多占的剥削者的行列。《老王》作为反映“劳工伟大”的作品,思考与反省知识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享受了过多的文化和物质财富而歉疚,同时赞美劳动者的善良与淳朴。

②潜意识里亲情的疏远

《老王》中老王临死之前送鸡蛋、香油到杨绛家这件事情与杨绛的“愧怍”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老王当时的样子,作者被吓坏了.或者下意识中,作者认为自己与老王就是一种买者与卖者的关系;在买卖关系与朋友关系之间,杨绛选择了前者,这是让老王“受伤”的地方。。因此,作者在文中说到:“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应当是地“愧怍”的主要内容。

杨绛借个人“愧怍”来传达出对文革社会的思考,含蓄地道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意在提醒后人反思这段历史。杨绛对老王的愧怍不仅是个人的愧怍,更应是时代对老王的愧怍。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彦君. 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4.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3]徐相斌.精读深度宽度——以《老王》為例谈文本解读的度[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7)

[4]蒋虹.对《老王》的多元解读[J].语文月刊.2011(10)

[5]李华平.“幸运”与“不幸”的相对性——<老王>教学解读[J].语文建设,2015.1

[6]董旭午.也说杨绛为什么“愧怍”——对《老王》一文的深度解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5.9

作者简介:王瑞玥  1997年7月  辽宁省大连市  教育硕士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