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希德:心怀祖国的“中国半导体之母”

2021-11-02乐羊羊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复旦大学物理学半导体

乐羊羊

17岁时,她被诊断出骨关节结核;37岁时,她因肾结石而动手术;39岁时,她被诊断为植物性神经早搏;从45岁开始,她又与乳腺癌大战3个“回合”……这些磨难并没有吓倒她,她是一个不服输的人。59岁时,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2岁时,她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高校女校长;67岁时,她又当选为上海市政协主席。这位科学家就是复旦大学前校长、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谢希德。

少年求学,勇攀知识高峰

1921年,谢希德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谢玉铭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1938年,谢希德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湖南长沙福湘女中,但之后她因患骨关节结核而被迫休学,并辗转于贵阳、惠水等地养病。

“中国需要科学”,这是谢希德父亲从小教导她的话语。这句话像种子一般埋在她幼小心灵的深处。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求知的渴望,她自学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1947年,谢希德被美国史密斯学院录取,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两年后,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运筹学领域的开拓者莫尔斯,专注于高压状态氢的阻光性理论研究。毕业后,谢希德参加了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斯莱特主持的固体和分子理论研究组,从事微波谐振腔中半导体性质的理论研究。这段科研经历为她之后从事半导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成归来,建设国家

1949年10月1日,正在大洋彼岸求学的谢希德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然而,谢希德回国的想法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而被暂时搁浅。在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的理工科留学生难以离开美国,她只好继续留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直到1952年,谢希德才如愿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

1956年,国家决定发展半导体技术,并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5所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召集到北京大学,开办中国第一個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培训班由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黄昆担任主任,谢希德担任副主任。谢希德全身心地投入看文献、写讲稿、查阅国外资料的紧张工作之中。1958年秋天,谢希德与黄昆合编的《半导体物理》问世,这是中国半导体领域最早的一本专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必读的标准教材和基本参考书。

高校育人,坚守教学一线

为了使半导体事业在中国早日生根开花,谢希德和她的同事在两年时间内,共培育了300多名半导体人才。他们分赴国家第一批半导体科研单位和生产一线岗位,在实践中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谢希德为培养中国固体物理专门人才,贡献了她的青春和才华。

1963年至1965年,谢希德和她的助手开展了对硒化锌、锑化钢的研究,先后在《物理学报》和《复旦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群论在固体物理研究中应用的科学论文。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高校女校长。任职期间,谢希德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性大学只有文科和理科的模式,增设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将复旦大学变为一所真正的综合性大学。

晚年的谢希德不顾年迈体弱,频繁地率团出席各种国际会议,成为中国物理学界与国际物理学界的“联络人”。

猜你喜欢

复旦大学物理学半导体
动物身上的物理学(下)
全球半导体行业1月份 销售额同比略有下滑
安森美半导体收购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中国半导体产量将占世界2成
中山医院及分院画卷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
与考生签“确认书”,复旦大学是否有过?
一道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再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