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照进了现实
2021-11-02郎婧
郎婧
“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来自于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迅速占领各大热销榜单,现今更是风靡全球,引领了书圈潮流,成为了所谓的“人人必读书”。
这书的名字很有意思,据说作者也是抱着戏谑的心态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不得不说,作者这种用人们常见的事物制造巨大的反差从而引发热议,达到让人看到书名就想拜读的手法真的高超,然而很多作家就很难有这样的灵感。这样俗雅之间的反差感,将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看似强行搭配的别扭感,恰恰迎合了人们强烈的猎奇心理,成为所谓的“爆款标题”。但我想这并非毛姆本意,毕竟他是一个放荡不羁、颇有些恃才自傲的人,想来他也是不屑于用这样的小心机吧!
本书的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股票经纪人,妻子思特里克兰德太太颇善交际,好结交各路跟艺术沾边的人士,有点像今日的“文艺女青年”,她对美也十分有见解和追求,并且能够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丈夫也是百般体贴。一双儿女健康活泼,儿子在学业上十分争气,女儿继承了母亲的容貌特点,灵动可爱。作为这样一个家庭的男主人,想来他的生活已经是当今很多为碎银几两奔波的年轻人的理想人生!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拥有完美人生的完美男主,在他大约40岁的时候,毅然决然决定放弃打拼来的一切,悄然远走,只留给自己的妻子一封信作为告别。所有人都没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各种猜测纷至沓来,在他妻子看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已有了别的女人。在情节和人物的安排上,作者可以说是技术高超了。他运用文中“我”的角色,完美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角色贴合了作为“吃瓜群众”的读者想要一窥真相的好奇心,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代入角色,钻进故事中,以一个看客的身份去窥探男主人公的故事。加之文中“我”的特殊身份—一个略显落魄的青年作家,更加增强了著作的真实性,让读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思特里克兰德的突然离开,一下子成了吊起无数读者好奇心的高潮部分,将读者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就是这样一个“古板”“少言寡语”“不谈论艺术”的中年壮汉形象,让人觉得跟艺术沾不上边的人,突然离开说要去追寻真正的艺术,让人觉得反差之大到差点儿没缓过劲儿来。这样的一个形象,要去追寻艺术,是在开玩笑吗?
事实证明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开玩笑,他的坚毅果决大概全部用在了做这一件事情上,同时他高效的行动力,也让人不禁为之叹服!多少人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无法办到,割舍不下当下的生活,何况是这样放弃所有,出走去追寻未知里的星光呢?
作为本文的第一视角的讲述者,“我”这个角色也十分饱满鲜活,文中不断用各样的形象去填充这个人物。我们依稀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些许作者的影子,作者一生的经历也是十分坎坷。在他的幼年就失去了母亲,十岁时又失去了父亲,成了一个孤儿。这样惨痛的幼年经历,让读者在看他所塑造的人物时,不自觉地会联想到他曾经经历的,在本文的“我”这个人物上,也能感受到其“清冷”“理智”“淡然”的落魄秀才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决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不至于太过热闹跟喧嚣,没有过多的评判和论断,只有冷静的讲述。这一点是这本书特别出彩的地方。
作为一个一线的“吃瓜群众”,在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恳求下,“我”也是因为自己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便只身去寻找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出发前“我”疑惑,带着读者一起疑惑;“我”犹疑,带着读者一起犹疑。诸多考虑、百般纠结,仍旧是抵不过那颗善良的心。
辗转之下,“我”终于找到了思特里克兰德先生,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已经完全不是那个晚宴上身材魁梧、面相冷峻的男人了,他的生活十分窘迫。出于对家人的愧疚,他放弃了离开时多拿钱财的想法,远离了成熟的欧洲文明的同时,他也失去了谋生的唯一手段,窝在一间租来的“老、破、小”的房子里,连木板都嘎吱作响,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样的台阶是否能承得住两人的重量。此时的“我”内心也十分复杂,作为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派来的说客,理当巧舌如簧地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归家庭,迷途知返,却又碍于自己的身份、思特里克兰德的冷酷,无法将一众说辞一一道出。从另一方面也暗暗反映出了“我”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另一种情绪—从不解、困惑到生出一些敬佩。这也符合“我”后来虽然已完成托付,却又从欧洲折返,继续寻找思特里克兰德的消息,并且不断打听有关思特里克兰德的各种事迹的发展脉络。人只有对尊敬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好奇心,非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对人的一种真实的崇敬,让“我”不由自主地去追寻、探究。
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著名画家高更,他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来又成为法国海军。在23岁的时候,他当上了股票经济人,收入颇丰,并且迎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简直是小说中的男主走进了现实。可就在他38岁的时候,他突然放弃一切,跟家人断绝关系,去寻找原始生活,远离现代文明,一心追求绘画艺术,且在后期创作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从此声名鹊起,在艺术领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相比于人物原型,思特里克兰德就没那么幸运了,离开了原来的环境,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不善言谈,面对周围人的示好表现得理所应当,有点生活中“低能儿”的意味。即便这样,他凭借自身的魅力,依旧不断吸引异性的注意,甚至连唯一一个欣赏他画作的画家的妻子也为他着迷,甚至滋生出了一段荒唐的情事。他不喜欢麻烦,对于女人的态度更是淡漠,认为女人只是他生理上的必需品,而非精神需求。因此对于任何痴迷他的女人,他都不给好脸色瞧,侧面、正面都展示了艺术家的古怪脾气。但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创作又有着无尽的热情,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哪怕周围几乎没有人能看懂他的作品,他依然自顾自地进行创作,对外界质疑的声音置若罔闻。他后半生的所有激情和生命,都尽数献给了他的画作,他的境界无人能理解,也无人能达到,绘画创作成了他活着的意义、生命、呼吸。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毅然决然离开他的完美家庭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本书带给我很深的感触,甚至深陷故事情节中无法立刻跳脱出来。困惑、不解甚至有些哀伤,可这部著作的基调并非如此,猜想作者意在引起讨论,引发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欲望。有些时候人生看似非黑即白,是非分明,但实际上谁也没有上帝视角,大家各自的立场不同,对事情的态度也就不一样,正如《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迪克斯所讲:“除非你穿上一个人的鞋子,像他一样走来走去,否则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人的有限,体现在对多维度事物处理的有限上。一个人的多维多面,让旁人很难客观地评判。这个人究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绝非轻易就能下定论。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看着别人的人生,反省跟思考自己的人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是该劝大家谨而慎之呢?还是劝大家年少当为呢?
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将诸多冲突点尽数向读者展现,不仅是家庭与理想的冲突,还包括友情的冲突,但自始至终,本书的论调一直是保持开放的姿态,并未评判什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小说原型来源于现实,可毕竟这是一部文学著作,还是有文学的特性,有很多的夸张和激化矛盾的地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是一部很成功的文学作品,用平实的笔触,在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更多的想象跟思考,中间故事情节部分的断连也更符合真实逻辑。
我们没资格批判别人,也没有资格为别人做决定,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在学习和反省中不断成长,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月亮和六便士在某个程度上来说都很美好,如何去選择,就得考验我们人生的智慧和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