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路遥的“二元”《人生》

2021-11-02王安英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巧珍加林路遥

王安英

一、创作背景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对路遥来说,《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本小说里,路遥用笔勾勒出了一个精神世界,把自己对于生活、对于梦想和极力追求的美好都倾注其中。在小说中,路遥积极倡导,不管时代如何进步,坚决不能放弃和背离传统道德文化,必须一直坚守下去。在路遥看来,人类文明在发展中沉淀出无数的精华和璀璨的种子,而只有传承和发扬这些文明的精华,才能够充分展现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是贯彻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并不在于为当代农村青年指出一条铺满鲜花的人生坦途,描绘一个令人神往的灿烂前景,或展示出人生中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而是想要描绘出一种爱情悲剧,让读者深刻认识到这种悲剧性,给读者一种痛惜感,充斥着对于变革现实的期待和深情的呼唤。

路遥出生于一个艰苦的农村家庭,这种成长环境让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更能体味农村的酸甜苦辣。路遥始终坚信,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够活得更加充实,他始终以深厚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深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路遥的《人生》取材于农村,是对农村生活的完美写照,是对农村生活的情感宣泄。路遥的爱情之路和他的人生之路一样充满了坎坷,他与林红、林达的爱情均以遗憾的结局告终。路遥短暂的一生伴随着无数痛苦与遗憾,但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为路遥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高加林的起伏人生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体现出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作品开篇,高加林脸色苍白地回到家中,同时带回了一个坏消息,自己的代课老师的职位被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这个消息,给这个本就贫困的家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高加林本人而言,他根本没有做好回农村的准备。在高加林最为失意的时期,农村姑娘刘巧珍走进了高加林的生活,给高加林压抑的生活带来了欣喜和一丝慰藉。然而,高加林并不是如此,他不甘心自己一辈子都待在这片土地上,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希望自己能去更广阔的天空施展才华,他与巧珍的爱情纯属一个偶然现象。在高加林生命中最为黑暗的时期,巧珍给了他精神慰藉。

高加林再次离开土地的时机到了,他的二爸回乡当干部,小人物马占胜想要巴结他爸,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城里通讯干事的职位。高加林初来乍到,大展拳脚,很快找到了本来城里人的感覺和当时在城里读书的感觉。随着日子的推移,高加林和巧珍的话题只有家长里短,没有其他话题,而与黄亚萍可以讨论各大时事,和黄亚萍越来越合拍。高加林几番挣扎后,狠心地和巧珍分手了,并不顾社会舆论地与黄亚萍谈起了恋爱。但是,凭关系进来的高加林被告发了。一下子,他又回到了农村,做回土地的儿子。当时正值社会变革时期,对于生活在农村的高加林来说,面对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他感到慌乱不安,内心的矛盾在心灵深处挣扎徘徊,自己信奉了几十年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的物质冲击下首次发生了动摇。《人生》中的高加林一直游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造成了人物的悲剧以及小说戏剧化的结局。

三、刘巧珍的坚守人生

读《人生》,三次落泪,有两次是为了巧珍。刘巧珍,因为父亲的原因,错失了太多受教育的机会,成了一个不识字的乡村女子,但她的内心渴望知识,渴望和有知识的人交往,也希望自己可以找到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伴侣一起生活,而高加林就是那个人,刘巧珍毫无保留地把爱给了高加林。巧珍享受着爱情的甜蜜,每天都在欣喜、担忧中度过。太心疼巧珍这个傻姑娘,她对高加林的爱是那么不顾一切,在村里和高加林公开关系也不羞,反而很骄傲,我想我能明白这个姑娘那一刻的骄傲。只是高加林心太大,他是一个迫切想摆脱农民身份的理想主义者,急于跳出农村这个桎梏。所以,当他有了更好的机会时,他动摇了,他终究是放弃了和巧珍的爱情。在前途面前,他选择了黄亚萍,抛弃了大字不识的巧珍,这是在诱惑面前人性和意志的脆弱。当高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免职后,县里人古怪的眼神与巧珍简单却温暖的安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亚萍因高加林重新回到了县里工作而跟他表达爱意,也因他免职而犹豫,她爱高加林但是又真的放不下城市,不愿跟着高加林做农民;而巧珍虽被高加林抛弃了,但她从来没有记恨他,即使嫁做人妇,听闻他的苦难,也没有奚落他,反而替他求情、帮他寻找工作。

巧珍美好、善良、真诚,这位像金子一般珍贵的姑娘曾被高加林放在的天平上一再衡量,最终被无情抛弃,如此好的姑娘怕是高加林再难寻得。与巧珍的“痴”相对应的是高加林的“绝”,纵然高加林才华横溢,有胆识,有冲劲,但除了这些他还是太世故了,太世故给不了人安全感,这样的男人,我真是希望他永远不要出现在巧珍面前。故事的最后,命运给高加林和黄亚萍都开了一个玩笑,他们本都想追求更好的,却连最初的都找不回了。人生啊,需要我们苦心经营,小心翼翼做好每一个选择,即使明天变故先降临,日子也不会太难挨,也不至于难以承受。我们作为人,一辈子做什么都不能太浮躁,人的脚,要永远站在土地上。

四、结语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漫长,充满了岔路口与选择,走好人生这条路太需要我们认真掂量。我们热血、野心勃勃、充满抱负,但终究不能丢下我们的根,那是我们的良心啊。刚开始并不懂书名为什么是《人生》,路遥写的明明是一个爱情故事,可故事发展到最后是一个爱情悲剧。正是曲折的爱情路让高加林明白了什么是人生,人生即选择,高加林放弃了那个爱他爱得一塌糊涂的巧珍,那是一个如此单纯、美丽又善良的姑娘。他亲手丢掉了一块“金子”,这一丢,便再也找不回来了。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并坚强起来。

路遥创作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可歌可泣,甚至没有海誓山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它却如此璀璨耀眼、光芒万丈。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变革发展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传统道德是最好的沉淀,是一代又一代人积累下来的精华,所以不管发生什么、遇见什么都不应该抛弃。路遥正是见多了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所以在小说《人生》里才有了高加林这个形象。高加林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为了前途,抛弃了善良的巧珍,他的选择看似挣脱了农村带给他的制约和束缚,实则是把自己推进了无尽的深渊。命运残酷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苦命的人,故事的最后,德顺爷爷在劝解、宽慰高加林时说道:“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又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只要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如果你此刻正是故事中的高加林,不妨回到生你养你的那方水土,那是我们的归宿,它会给你一片静地,让你生活、让你栖息。就像高加林的醒悟一样:“巧珍,像金子一样!我本来已经得到金子了,但像土圪一样扔了。”

猜你喜欢

巧珍加林路遥
《谁赋丹赭染鹊华》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被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的人们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放风筝的女人
放风筝的女人
写给远去的路遥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