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怀古”词对比鉴赏:《满江红》与《桂 枝香》
2021-11-02徐嘉蔚
徐嘉蔚
历史上的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尽管曾多次遭受战火之灾,一度生灵涂炭,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再焕生机。
据《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当年用此调写金陵怀古词者数人,“惟王介甫为绝唱”。而元朝诗人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一位名贯古今的宋朝宰相,一位惊才绝艳的元朝才子,同执金陵怀古调,怀着不同的心境,理性思考与哀婉悲切交织,跨越时空对话,留下千古绝唱。
一、创作背景
在《满江红》和《桂枝香》中,词人所见之景不同,一是源于两人生活的年代不同,二是由于两人所处的角度不同。
王安石在词中这样写道:“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为都城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繁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既可悲又可恨,表现出今昔对比的惋惜之情。而回想历史长河,荣光与萧条并存,没有什么会一直兴盛不败。而人的一生更是如此,繁华有时、萧条有时,悲欢更迭交错才是真实的人生。
结束五代战乱、平定天下的大宋王朝,建国之初求贤纳士,招揽天下文人,制定“崇文抑武”的国策,使得文化艺术一度空前繁榮,经济飞速发展,文官红极一时,朝堂之上儒生人才济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宋神宗欣赏并重用王安石。
于是,一代名相王安石,修堤坝,疏水道,改善交通条件;青黄不接时,打开官仓,借粮给农民度荒;上任后大刀阔斧颁布多项改革条例,体谅民情,不惜得罪权贵。他一生刚强自信,学富五车,善辩论,为了变法革新,为了实现国富民强,他在朝堂之上引经据典,舌战群儒。
可见,王安石是以一位政治家和改革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一路的时代变迁,更多的是凭借理性的思维去分析一个国家的盛衰,《桂枝香》下片所发的议论,绝不是慨叹个人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也不单单是其他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城抒发时代更替的慨叹,而更多的是反映他对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命运坎坷的一种关注和焦急的心情,换一种说法,王安石很急迫,迫不及待地想让皇朝看到潜伏的危险,迫不及待地向北宋王朝敲响亡国的警钟。他的文字已经跳脱出了小我,成就了大我,独到的眼光让他站在历史的高度,谨慎地看向了国家的未来,带有哲理辨思性,表现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反观元朝词人萨都剌,博览群书,善吟诗作对,年少成名,一身傲骨。父辈的期望、自己匡扶救世的抱负和无与伦比的才华,使得他对于得到朝廷的重用十分的渴望和迫切。但生不逢时,在元朝初年,凭武力治天下的统治者是“尚武轻文”的少数民族,轻视文人及文化知识。史料记载,元朝时,开科取士几近废除,选拔人才的依据是军功,朝堂之上几乎皆是武将出身,而许多满腹经纶的文人,却没有资格入仕做官。胸怀天下的青年萨都剌,为了谋生,只得背井离乡,远游通商,所以人生的大半辈子都难以施展自己的宏图。人生的这些遭遇使得他心中的苦楚不断积攒,独自控诉着朝廷的冷漠和时代的残酷。
后来,萨都剌终于得以入仕做官,为官期间,体恤民情,关怀民生,公正不阿,却发现难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腐败的朝廷政治,还因敢于直谏而屡遭贬谪,纵使平民百姓生活已苦不堪言,但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富豪纨绔,仍躲在上都的高墙里,过着安然富奢的生活。
所以词人萨都剌在看到金陵的陈迹时,回想起它曾作为六朝古都,多少年的繁华皆因统治者和豪门贵族的无情挥霍,而一朝散尽。无尽岁月中,金陵城里有多少亡魂的呜咽和哭泣,又有谁数得清呢……于是,词人写下沉痛的文字,饱含对山河破碎的担忧,对统治者荒淫无道的控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更抒发对兴亡变迁的深刻思考。
一位名贯古今的宋朝宰相,用刚毅果敢的一生去尝试改变,曾飞上云端,也曾坠落深谷,众叛亲离,却仍固执地要走完变法之路;一位惊才绝艳的元朝才子,生活在元朝,是他不幸的根源,但也是他无法改变的事实,他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改变,只能走完这崎岖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他们二位,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又身处不同的地位,遥望金陵城,抒写着不同的心境。
二、艺术特色
纵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全篇,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即章法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且环环相扣,有散文之影,初步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逐渐以散文入词的写作技巧,也促进了后代词人以文为词的创作特色的形成。
《桂枝香》首句“登临送目”四字总领全篇,次句“故国晚秋”四字点明时间和地点,为下片议论抒情作铺垫。上片写景,先是总揽全景,然后是远近景相结合,开拓词的意境,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之意,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上片这最后一句既承接了意象描写,又自然地开启下片的怀古议论,过渡十分巧妙,起承转合,浑然天成。下片直接转入议论,“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表明了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悲”与“恨”、“叹”与“殇”。“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则是暗讽千古过往,文人骚客怀古金陵时只会慨叹朝代兴替,只看到表面,未涉及本质,站不到应有的思考高度,也达不到宏观壮阔的思想格局,就难以吸取历史教训,只能重蹈六朝相继灭亡的悲剧。接着由虚入实,转入现今之状,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值得一提的是,《桂枝香》的结句与众不同。我们先看他人之作,如晏殊《踏莎行》以景结情:“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感慨的是突如其来的“闲”愁。如柳永《凤栖梧》直抒胸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个“憔悴”点明追求真爱的艰辛和矢志不渝的爱恋。而《桂枝香》既不以景作结,又不以情作结,独以议论结尾,“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其中作者将政治上的革新精神引入词的创作中,寄托着作者对现实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对国家未来安危的宏观考察。
这也许就是为何世人称颂,“惟王介甫为绝唱”的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