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雅的坚韧—浅读《我们仨》

2021-11-02李小丽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8期
关键词:动容我们仨钱钟书

李小丽

在三里河的寓所有一对不寻常的遇合,他们是志趣相投的文学伉俪,是相濡以沫的患难夫妻,是情深意坚的三口之家。他们在琐碎的日常中用点滴的温暖,相守相助,构建起心中的城,记录岁月的温柔。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亦没有太多的浪漫,然而他们习惯了在生活上“格物致知”,寻找亮点。这三口之家就是钱钟书、杨绛和钱瑗。

读过杨绛《我们仨》的人,一定会感受到文中那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那是一种非常有意境,带有梦幻的散文表现方式,恰恰是这样的表现手法,让这本《我们仨》成为杨绛晚年最得力的著作。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聚,相聚相失,我相信,《我们仨》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有感动,更有思考。

杨绛的最初设想是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各写一部分,她写父女俩,女儿写她和钱先生,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没承想却成了杨绛的一人独唱。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居然在4个月之内记述了他们一家三口63年的点点滴滴,历历如绘。一个老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意志,才能把如此深重的悲痛化成平和的文字,给读者以温暖和安静?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命运对杨绛很不公,在她年迈,且历经无数磨难,理应享受天伦时,却经历女儿离去的沉重打击,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她在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又一次承受丧夫之痛。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是坚强的,她没有让悲伤逆流成河,甚至,她都不曾在悲苦中任情啼哭。我不敢想象杨绛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出《我们仨》的,但我想,她真正是用尽了心神去撰写这部书,她更多的是感到幸福,因为,那一头有她思念的人,她也从来不是一个只会感叹人生如梦的人。

人间温情记忆香。在《我们仨》第一部中,杨绛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钱钟书一声不响地撇下她自顾自地走了。钱钟书并不辩解,只安慰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也许是钱钟书记住了此梦,不愿意让杨绛忽然失去他,于是,他让她做了一个万里长梦。在杨绛的万里长梦中,我依稀嗅到了岁月的柔软芬芳,那是一种治愈的温暖,抚慰心灵的褶皱。就像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快到两点时,雨停了,黄色的太阳光从云隙间泻下来,仿佛世间万象终于握手言欢了。”

我不知道,为何简单的相处描写,平静的相聚记叙在杨绛的笔下竟会有如此令人放松的神奇力量。如《朗读者》中,“有人说,伟大的女人是水做的。你在高处,我便退去,让你独自闪耀光芒;你在低谷,我便涌来,温柔地围绕你,拥抱你,给你温暖”,这份亲情的美好,爱情的温暖,让我羡慕。这个朴素的家,也让我回过头来平心静气地和父母、长辈、小孩儿相处,不抱怨他们啰唆,不认为存在代沟,也不孩子气地面对熊孩子。与一切握手言欢,让人间的温情跨越无数岁月和命运的阴霾。

干净童趣欢笑常。在第二部里,杨绛开始了古驿道之旅,从轻灵的梦,直到后来的沉重,再到不敢梦,我们懂得了杨绛的痛苦。丈夫和女儿同时病危,老人两边跑,身体疲乏不说,每天还要忍受着随时失去至亲的痛,而且,她还不能将悲苦啼哭,她得忍着,然后换一种心情宽慰双方。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了痛苦,还是减少了痛苦呢?在旁人看来,把离别拉得如此之长,想必是多增了痛苦,然而,在杨绛心里,她应该是想陪他走得更远。想必钱钟书亦懂,故赠予了杨绛一个万里长梦,可以且行且见,且行且散。

其实,钱钟书的诙谐幽默,我在读《围城》时有一些了解。而钱瑗的俏皮可爱,在书中每每流露时,不禁让人因这份自然的纯真而会心一笑,有所动容。因为这也曾是我们的童年,不必明说,便已会心。书中父女相处的有趣片段就像珍珠,记载着父亲内心的童趣,与女儿成长的快乐,串联在时间的流水线上,让欢笑一直环绕在温馨的家中。

然而,读完第二部,我却迷失了,迷失于楊绛的梦里,一度分不清真假,她的梦太真了,尤其是她梦里与女儿和钱钟书的对话,是那么深切,令人动容,这样的梦太温馨,也太残忍。我想,读者们是宁愿迷失也不愿重回现实的。这艘船,满载着离情、爱情、哀愁、不舍与思念,最终,船负载不了这许多,还是沉了,而杨绛也被一阵旋风卷回现实,“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杨绛的客栈了。

彩云易散泪千行。在第三部里,杨绛回忆了过去种种,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们仨过去的生活。杨绛总是说自己最笨,什么都不会,是最没用的人。然,试问,世上有几人能与相爱的人相濡以沫、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最重要的是,一生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总能“不要紧”。为了钱钟书,她从一个连饭都不会做的小姐成为灶下婢,在钱钟书离去后,还能默默地整理他的手稿,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他们的爱,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海誓山盟,却足以令人动容。他们的爱,是他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为她做早饭,是她为了他甘当灶下婢,是茶余饭后的一起“探险”,是天各一方时为对方记下琐碎的生活日记,是久别重逢时把“石子”掏出来细细把玩……这种爱,任时空转换,不会流逝,只会慢慢沉淀,并开出花来,散发出香味。

林清玄在《咸也好,淡也好》中说:“如果没有离别,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时刻;如果没有离别,人间就再也没有重逢的喜悦。”我在结尾那一句“我还在寻觅归途”,停顿了许久,越是自然的叙述,越使得我泪流满面。仅剩一人回忆过去的阳光,却发现晒不干今天的衣裳。我不知道杨绛是有多么大的勇气,在梦中回忆,在醒时下笔。笑着哭着,又是怎样的心情。我只得一遍遍重复林清玄的话来安慰自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拥有时珍惜,告别时豁达。用了一些积累的话,终于给这本书在心底安了家。

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被杨绛一笔带过的部分,更震撼,也更钦佩。她一生追求简单,“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便是她的写照。无论经历什么,她和钱钟书始终能互相扶持、互相支撑,苦中作乐坚持走过最黑暗的岁月,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他们始终保持那份淡定从容,坚持读书创作,在他们眼里,荣光也好,屈辱也罢,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只有经历过生活大坎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这份淡定从容的珍贵!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看到了很多背后的智慧,真的需要放在身边,再细细品读。斯人已逝,但杨绛那高贵且有香气的灵魂却始终留存人间,那份优雅的坚韧带给我们无穷的温暖和力量。

猜你喜欢

动容我们仨钱钟书
让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的上甘岭战役
那时候我们也经常被同一个蚊子咬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我们仨
路上那些令我们动容的主旋律剧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梦的旅人——读《我们仨》有感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论钱钟书《谈艺录》中引文翻译的创新性
美人如玉初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