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羽书》为例分析吴伯箫前期散文的自然风格

2021-11-02宋玥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灯笼散文创作

宋玥

吴伯箫早期散文的选材、用语、构思,皆围绕作者内心情感,体现了吴伯箫散文创作的自然风格。对于吴伯箫的散文风格,一些学者认为,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分水岭,吴伯箫的早期作品常给人“文胜于情”之感,甚至“华而不实”,相比之下,他后期创作的作品中质朴、自然的风格更加成熟。臧克家指出吴伯箫早期作品“有点华而不实”“内容美而形式差”,陈子庭认为其“语言上追求丽词佳句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精美的诗意中有华而不实的一面”。结合吴伯箫整体的创作历程来看,郭鹏认为“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创作艺术风格的是他写于1961年至1962年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徐家昌则强调吴伯箫早期的作品“就是那些有一定影响的写真情实感的篇章,由于抒情语言的浅露,也不免‘流于浮泛”,“直到他创作的后期,才形成了他抒情语言的‘自然的风格”。

但在笔者看来,“自然”是吴伯箫在散文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追求,吴伯箫创作前期的散文书写同样秉持着自然之道,这是不容忽视的。他从自我内心情感出发,虽然部分语句稍显华丽,却也寄托着发于本心的真挚情感,笔法清新自然,在谋篇布局上精心营构,自然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其后期所写作品更多将时代要求与个人情感融合,将对生活态度的深思与领悟和对民族社会历史现状的诠释自然地熔铸于质朴的文字,二者都体现着他自然的个人风格。但本文重心不在于讨论其前后自然风格的内在一致性,而在于阐述其前期散文自然风格的表现。《羽书》是吴伯箫早期的散文集代表,收入吴伯箫1932年至1936年的散文18篇,本文以《羽书》为例,尝试分析吴伯箫早期散文的自然风格。

一、以自然琐事抒动人之真情

吴伯箫善于捕捉那些真实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從回忆入手,却于平常之中蕴藉着真挚的深情。在散文创作中,他注重散文题材和情感抒发的真实性,强调“但愿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抒发的感情是诚挚的”,常常着眼于生活中的一枝一叶进行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地延伸出深刻的内涵。

《羽书》便是典型一例。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多为作者对早年间乡村生活风物人情的追忆,且看该集文章题目:《山屋》《荠菜花》《萤》《马》《灯笼》《几棵大树》等都是乡间常见之物,《说忙》《夜谈》等也是乡间常见的生活景象,乍看并无新奇之处。作者追忆自己童年时骑马的快乐经历和与马有关的历史事件(《马》);由家乡春季特有的作物荠菜联想到放风筝、打秋千等往事(《荠菜花》);由一盏小小的灯笼勾起祖父挑灯夜行、慈母预备纱灯、元宵节的热闹场面等回忆(《灯笼》),抒发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凡此种种都被作者用情感统一起来,只有作者才会带着珍惜的心态细心去发掘。

显然,“回忆”是吴伯箫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番回忆后,作者方能根据写作主题对事件进行筛选并整合起来,由此回忆中的日常琐事便顺着思绪展现出来。而吴伯箫的散文看似即兴写来,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考量,在独抒性灵的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使命感,这体现了“为时而著”的创作传统。同时,吴伯箫认为,“作者淡漠,妄图读者感动,那都是办不到的”,作家想要读者产生共鸣,首先自身要有充沛的情感。而吴伯箫善于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情感,《灯笼》中,作者由自己与灯笼有关的回忆联想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最终过渡到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羽书》中作者由回忆童年时“鸡毛翎子文书”下乡的故事而展开联想,抒发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反抗的真切愿望。正如作者提到自己的写作模式:“一个人是会凭借了点点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上去的;您,不晓得怎样,于我,这却成了牢不可破的习惯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吴伯箫有感而发,因而他回到自我,借助往昔经历中平凡而普通的物件,穿越古今,把读者带入更深远的境界,自然而然地表达情感。因此,涌动在作者的所忆、所思、所感之下的,正是那颗将题材与格调自然融合的真心,足以动人。

二、以自然笔法成情辞并茂之境

平淡无奇的事物之所以能在吴伯箫的笔下熠熠生辉,与他善用语言抒发情思密不可分。吴伯箫的散文语言意浓且自然,作品中的语言雕琢而不刻意,生动而不跳脱,灵活而不参差,体现了其散文创作自然的风格。散文的语言风格与作家的文字功底息息相关,王统照提到,吴伯箫“好锻炼文字”,“对于字句间颇费心思”。在遣词用句方面,吴伯箫善用典故、多引古语,但其创作出的作品并不使人感到华而不实或产生距离感,其所援引的典故都出自内容的需要,衔接巧妙,力求自然。且看《灯笼》一文结尾处: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这两段首先化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名句,又接连引用古代军旅的历史典故,而这正是作者由汉献帝的遭遇所引发的联想,同时也是作者下文中“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的原因:作者之所以会联想到汉献帝,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处境与之相似。因此,吴伯箫借用历史典故下的灯笼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又化用李白名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暗示他愿为“马前卒”而身先士卒。吴伯箫的散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其诗意来自作者真挚的情感,因而诗词典故应用得当,读之便觉自然流畅,回味无穷。

为自然地表达情感,吴伯箫还善运用比喻,给人生动之感。如“振奋着,激励着,人人都像一粒炸弹似的,饱藏着了一种不可遏抑的力”(《夜谈》),在革命党人私密的夜谈中,每个人都像“一粒炸弹”,蕴含着巨大的、不可阻挡的力量,这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救亡图存运动的积极态度。又如“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灯笼》),“青春尾稍”这处比喻新颖、生动却又有着平实、淡然的意味。作者年岁已经不小,母亲也已白发苍苍,其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家人的深情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产生了无意于感人而感人至深的效果。

猜你喜欢

灯笼散文创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糊灯笼
《一墙之隔》创作谈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