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第二性的“他者”

2021-11-02彭晓红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7期
关键词:第二性包法利爱玛

彭晓红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写的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小说。小说描写了外省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的独生女爱玛悲剧的一生。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通过爱玛的悲剧,控诉了恶浊鄙俗的社会,指出爱玛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国内有部分学者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爱玛的形象,指出了爱玛身上鲜明的女性意识。但该分析仅停留在人物的表层形象,并未对人物背后真正的形象特点进行深挖,且未能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视角对爱玛展开全面分析。基于此,本文结合波伏娃对女性“他者”地位的深刻認识,尝试解析男性凝视下爱玛的形象构建过程。

一、作为“他者”的第二性

他者与主体是一对相对概念。若将自我视为主体,他者即为非主体,若将自我设为本质,他者即为非本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自我意识并非独立存在的,它需要一个不同于自身的另外一个客体的存在,即他者的存在。他者向自我投射出强大的注视,在这种注视下,自我感知到他人的目光,得以确定自我的存在。简言之,自我意识依附于他者的存在,要真正意识到自我,必须树立一个与自我意识相对立的客体他者,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他者是一个相对概念。

波伏娃从黑格尔那里得到启发,在《第二性》中探讨女性的处境与自由时,将女性看作“他者”。女性不是偶然被确定为“他者”,也并非自我界定为“他者”的,女性的“他者”地位是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男性所造成的。女性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是性的客体,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是可交易的商品。女性的本质是被预先设定好的,无法成为主体,只能在主体权威下异化,成为绝对的“他者”,时刻被“注视者”凝视。“注视者”不允许“被注视者”即女性自由的、主动的、第一地位的存在,并且用社会法律、制度、规则来制约和束缚女性,使其成为“第二性”的存在。

二、男性凝视下的爱玛

视觉既是一种生物本能,也参与文化建构。凝视是一种视觉投射方法,常常携着权利运作发生。凝视者居于主体地位,有权“看”处于被动地位的被凝视者。观者通过实施“看”的特权确立地位,不断向被观者施加压力,被观者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不断内化观者灌输的价值判断,进而自我物化。《包法利夫人》中,围绕在爱玛身边的皆为男性角色,有其父—卢欧老爹,其夫—查理,其情人—罗道耳弗和赖昂。除此之外,其塑造者福楼拜的建构作用也不容忽视。福楼拜、卢欧老爹、查理、罗道耳弗和赖昂即为特权的观者,而爱玛则长期被裹挟在男性凝视下,难以逃脱被支配、被利用的命运。

(一)福楼拜凝视下的爱玛

在男权社会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天使型”,另一种是“恶魔型”。“天使型”常具有美丽大方、温柔善良、纯洁柔弱的特点,“恶魔型”则表现出蛮横自私、心狠手辣、邪恶淫荡的一面。女性形象两极分化,要么完美无缺,要么彻底妖魔化。爱玛在《包法利夫人》中的形象符合后一种类型。

爱玛自幼在修道院接受了贵族化的教育,作为一名农家女孩,她整日幻想着上流社会的美妙生活,“盼望邂逅一位浪漫多情的骑士,从而过上一种贵族式的生活”。作为妻子,她瞧不起作为乡镇医生的丈夫,婚后依然幻想拥有传奇式的爱情。由于不甘于婚后生活的平淡无奇,不满于丈夫的平庸无能,她两次选择偷情。然而,她的偷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给投机商带来了可乘之机,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削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被她挥霍殆尽,情人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服毒自杀。作为母亲,她对女儿小白尔特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小白尔特刚出生便被送至乡下,由一户贫穷人家的奶妈来抚养。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去看望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却因难以忍受奶妈家艰苦的条件而急于离开。在日常生活中,她整日醉心于自己异想天开的少女梦,痴迷于自己的激情,对女儿更是不闻不问。在她撒手人寰之际,也未曾为女儿考虑半分,抑或有心安排好女儿未来的生活。小白尔特的结局未免让人唏嘘,“全部什物出卖,只有十二法郎七十五生丁剩下来,留给包法利小姐投奔祖母一路使用。老太太当年去世;卢欧老爹瘫了,一个远房姨母把她收养下来。姨母家道贫寒,为了谋生,如今把她送进一家纱厂”。

在父权社会中,爱玛无疑是一个十足的“巫女”。作品反映了潜藏在福楼拜内心深处的男权意识。父权社会背景下派生的文化价值系统常以维护父权制为目的。在福楼拜塑造的人物中,男性可以纵情自己的想象,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不用负道德责任,可是女性却不行,她们只是男性想象中的客体。符合男性统治意志的女性被看作“天使”,不遵从男性意志的女性被彻底妖魔化,迎接她们的,只有下地狱的命运。

福楼拜将爱玛的悲剧归结为命运,是生活无可挽回地把她推向深渊,是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发生冲突的必然后果。在作品中,福楼拜并没有一味地将爱玛模式化。他刻画的爱玛尽管为人所不齿,但同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爱玛不甘于受到男性压迫,选择与现实抗争。然而,她失败了。在福楼拜眼中,爱玛不仅是男女两性关系中的“他者”,而且整部作品都将其置于被观看、被消费、被支配、被占有的位置上,在女性与自然环境、命运抗争的角逐中,爱玛更是毫无能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他者”。

(二)卢欧老爹凝视下的爱玛

父权制下,女性是可支配的财产。首先这份财产的物主是她的父亲,结婚后,父亲再将其支配权转让给她的丈夫。对于卢欧老爹来说,爱玛是一份私有财产,因而他要求私有财产“增值”,进而“保值”。

卢欧老爹为了让女儿“增值”,异想天开,让爱玛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爱玛在修道院里饱读了大量浪漫主义作品,男权话语为爱玛提供了女性形象的典范,害得这位乡村少女整天向往巴黎贵妇的“风雅”生活。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灌输给她满脑子的诗情画意。这一套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无形之中为她未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波伏娃认为,女性作为依附于男性的“他者”存在,遭受男性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女性被要求足不出户、待字闺中,被禁锢在这种给定的存在,不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为了“保值”,卢欧老爹不让爱玛在田庄上操劳或者做工,因此爱玛整天无所事事。

猜你喜欢

第二性包法利爱玛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
保险起见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第二性》:女性的历史与现实
“第二性”的考察:女性主义视野下网络同性恋小说写作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