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畅想
2021-11-02王虎
王虎
在佛山,偶然见到一方鱼塘,可勉强算作“农业”的代表了。作为制造业重镇,稻田、蔗林早已消失,桑基、鱼塘也成了历史。
金秋要看到一片丰收景象,那只能去广场了。而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佛山市顺德区,“逛公园”更成了国庆节最好的去处。就拿顺峰山公园牌坊来说,坊间称其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我在网上搜索一番,还真没找到世界上哪座牌坊比这座宽88米、高38米,挂石总重量达3000吨的牌坊更大。顺峰山公园牌坊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骨架,外挂“黑青麻石”和“富贵红”两种花岗石浮雕,给人以富丽大气、鬼斧神工之感。牌坊前四排的大王椰,如同腰杆挺拔的士兵,整整齐齐地站在主通道两侧。和椰树并排而立的两行灯塔,灯柱上对称展开的五星国旗,跟公园里红色的花海一起,显示出红色十月的标准颜色。
顺峰山公园和许多地方的公园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有山、有湖、有广场,还有代表岭南文化特色的粤剧大观园。而这个粤剧大观园,因一艘红船,成为国庆节最好的打卡景点。作为一名从大西北南漂到广东安家落户的“新市民”,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有说不尽的新鲜感。红色十月,学习岭南“红船”文化,是最好的根植方式,也是对本土文化的另一种传播和解读。
谈“红船”,就得从戏曲说起。我从小生长在戏曲之家,父亲和爷爷虽然算不上正式演员,但都喜欢戏曲。爷爷演过老妖婆,父亲做过村里剧团的团长。在我出生的甘肃会宁,村民们喜欢秦腔。在录音机盛行的20世纪90年代,农闲时,家家录音机里播放的是清一色的秦腔唱段。每逢春節,村里除了耍社火,就是唱大戏,这戏指的就是秦腔。陕西、宁夏和甘肃许多地方的剧团,以秦腔闻名。粤剧与秦腔不同,参加粤剧大观园,第一个吸引我的景致是一艘浓缩版的“红船”,这红船跟那艘南湖中的红船同名。
珠三角河道纵横,大的河流有西江、北江、东江,小河涌几乎绕过每个村庄。古时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桥梁和公路,船是水乡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其作用类似于北方的车马队或者骆驼队。作为戏班子栖身和运输的工具,船是不可或缺的。为突出其特征,戏班子乘用的船只漆成红色,船用龙头和凤尾装饰,成了戏班子走村串巷表演的标准色。戏班子游走四方,靠岸演出,一年四季大多在船上度过,故而得名“红船班”,艺人则被称为“红船弟子”。
“红船”以天艇、地艇大小相同的两船为一组出行,船头多装有木人桩,供武生练功所用。广东传统五大拳种蔡、李、洪、刘、莫,以及因功夫巨星李小龙而走红的咏春拳,大多有击打木人桩的习惯。船体由大艇、柜头、棚面三部分组成,分别供演员、职员、乐师住宿。根据外省人和本地班子的不同,“红船班”又分为“外江班”和“本地班”。“本地班”因用粤腔演唱,也称作“土优”。粤剧逐渐吸收湖南、江西、安徽,及江浙等“外江班”戏曲而自成一体。尽管地方特色明显,但人物脸谱、曲调、服饰、器乐等与其他戏曲都大同小异。佛山是粤剧发源地,琼花会馆、万福台是粤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出场所。和西北秦腔演员把唐玄宗李隆基奉为祖师爷不同,粤剧把火神华光天王奉为保护神。传说玉皇大帝以为粤剧是诲淫诲盗的戏曲,让华光天王下凡火烧戏棚。华光天王看完粤剧,发现粤剧是扬善抑恶的好戏曲,于是华光天王让戏班子人马点燃烟火“假放火”后,回天庭复旨去了。
作为粤剧发源地,佛山的琼花会馆和万福台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演出场所。
红色十月,想想百年前的那艘南湖红船,看着眼前的粤剧大观园,现代和传统找到了新的连接点。这座以美食、粤剧、武术享有盛名的古镇,在经济腾飞的今天,其制造业再次在全国争到多个第一。顺德区,这个打响中国乡镇企业改革第一枪的城市,建造一个专门陈列粤剧发展史的大观园,足以看到其对保存和发展地方文化的重视。经济对文化的反哺,更得益于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十月,我携妻子和女儿在粤剧大观园,透过粤剧发展史,看到了国家发展的曲折式成就。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果,所有的业绩都是靠几代人慢慢积累而来的。两个女儿望着鸽塔上的白鸽,脸上挂满笑容。站在广场上的我,在妻子拍下的照片上,留住了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也留住了清风送来的阵阵丰硕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