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秘传的“四象”
2021-11-02赵勇程元江
赵勇 程元江
众所周知,形意拳是“象形会意,取法于天地万物之形态”转而为拳术的功夫,是典型的仿生武学。
形意拳的四象,是指“熊膀”“龙身”“鸡腿”“虎豹头”。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古人故弄玄虚,其实是大错特错。如果搞不明白,练拳就是本末倒置,练不出真东西。
形意拳的“四象”是练功之根本,缺了哪一个都不是形意拳。鸡腿力不成无以进退,龙身不成无以伸缩腾跃,熊膀不成无以纵横发力,虎抱头不成则劲力不整。
鸡有独立之能,睡觉都是一条腿撑地另一条腿收缩起来。“鸡腿”力不是肌肉之力,而是整体平衡造就之力,练成“鸡腿”力后,不仅踩力巨大,而且稳。形意前辈尚云祥踩碎青砖,褚桂亭踩碎青石,这不是练肌肉得来的力量,是“鸡腿”力的表现。平常人都知道练形意拳的拳头上狠,其实脚上的功夫更厉害,普通人被踩上是要彻底残废的。练“鸡腿”力一定要先从无极桩开始,求得极限状态下的平衡,而后通过三体式和劈拳反复体会掌握。“鸡腿”力练成后,脚力越来越大,这个力是踩力,绝对不是跺或蹬力;平衡感会越来越强,在行拳走步中可以体会下盘的稳健,这时候身体就出现了独立之能,感受全新。
所谓“熊膀”,孙禄堂先生讲是“项直竖之劲”。“项”是哪里?有人会说是脖子。可是熊哪有脖子?熊的脑袋下面就是肩膀,这就是所谓的“熊膀”。项,是脖子到背之间那一块地方,那里的肌肉叫斜方肌。孙氏拳的力学结构中有两个大十字,其中一个与熊膀密切相关,做不到熊膀,相关的劲儿出不来,根本谈不上发力。知道“熊膀”的人多,明白“熊膀”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人少,能够把“熊膀”体现在周身整劲中的人就更少了。
身体上面的十字,就是两条胳臂水平伸直,与身体垂直线形成的。这十字的交叉点,就是上肢发力的根源。有人会问,手上发力不是从脚跟而起吗?其实,手上发力的根源在力点,脚跟上是调动间架传导,二者是合作的关系。多数人手上发力的感觉都是从脚跟而起,这是人的常态,而不是内家拳的发力状态。“熊膀”练成后,时时刻刻能体会到力点和肩项那部分肌肉的作用。去观察熊上肢用力时的情况,可以看到熊膀力源肌肉高高隆起,如小山一样,这就是“熊膀”。
所谓“虎抱头”,即头领的意思,头领一身之气血筋脉。形意拳讲“虎抱头”,一是说精气神凛然,二是头领的意思。老虎豹子出击前,两个爪子抱在颌下,脑袋一挣,眼睛也瞪大,下颌收起,这样全身的劲儿就整了。“虎抱头”和“熊膀”相结合,上半身的整就出来了。
所谓“龙身”,就是三折之形。形意拳的姿态看上去是“三道弯”,不是直愣愣一根柱子一样立起来。为什么这样?这样做,内有伸缩,外有束展,使身体如同一个360度的球形弹簧,要紧得紧,要松得松,永远含着能迸发出来的力量。拳谱曰“束展二字一命亡”,奧妙全在这“龙身”的伸缩里。
关于“龙身”,还有一个问题很关键,就是所谓的“龙折身”。龙折身,就是身形以竖轴为中心折45度。其实不仅仅龙身如此,45度在形意拳中是个非常普遍而关键的数字,学者可在练习过程中慢慢体会。仅就龙身而言,45度是为了达到全身球劲。龙身的三折是竖向的,45度折身是横向的,还有一个伸缩舒展,是前后方向,合起来就是一个三维立体的360度全方位整体身劲。
四象是身架基础,每一拳、每一形,甚至一伸手一投足都含有四象。起钻落翻是形意拳的根本特性。劈拳的起钻落翻很明显,崩拳能打出来吗?其实,起钻落翻不能从具体的拳上去理解,要从身法上去理解。
(编辑/闻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