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适能训练进小学体育课堂的优势及措施

2021-11-02孙绮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7期
关键词:体操体育课体育

孙绮

体适能是由美国提出的“Physical Fitness”翻译而来的中文名词,指机体在不过度疲劳的状态下,能以旺盛的精力愉快地充实日常工作和休闲运动。3~15岁的青少年基本不会有需要应对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对学习,所以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体适能就是青少年的各项身体素质适应学习、生活、运动和环境的综合能力。本文就此对体适能训练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优势及措施作出浅谈。

一、体适能训练进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性

2016年至2020年全国学生超重、肥胖的比例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占比为22.2%,占比最小的是大学生,为12%,截至2020年,全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超重、肥胖,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关注。对体育的重视即是对健康的重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机能各方面发育的重要时期,对于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体适能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体育课并不重视,尤其是临近期末时,语文和数学教师常常抢占体育课。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要认真规划好每一堂体育课训练内容,将学生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通过各项运动锻炼,让学生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等方面,得到综合性发展。

二、体适能训练进小学体育课堂的措施

(一)挖掘体育精神价值,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体适能训练是引进国外的一种理念,我国小学教师切记不能照搬国外训练方式,应当结合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体适能训练教学。但是在当前的体育教学背景下,由于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忽略对于学生体育精神的教导,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教学观念。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在体育课上需要学习的只是关于运动的知识和技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认为这样的课是一种浪费自身时间的存在,没有意义,或者是过于枯燥无聊。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进行细心疏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并且通过教师对自身专业素养进行整合,对体育课程内容及形式进行新教学,通过改变,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改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为学生渗透体育精神内容。进行体适能训练之前,教师首先应将体育文明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听从教师的指挥,服从教师的命令,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学生尊师重道的心理,让学生能够遵规守纪,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其次,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融入符合体适能训练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特色体育项目,比如武术、摔跤、蹴鞠等等。针对学生的兴趣应用体适能融合传统体育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这些运动的内容,还能够学习到其他体育项目中包含的礼仪知识。拿武术来说,就有许多规矩和讲究,如:武术有敬手礼,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拳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这些礼仪的教授,让学生能够懂得武术不但是运动,更是中国自古以来风度的传承。通过将体育动作的由来的详细讲解,让学生感受中国武术的文化底蕴深厚,在锻炼学生心肺、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热爱并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二)开展趣味体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教师为达到体育教学要求,每节课都只机械地开展练体操或者短跑训练,这使得学生失去了对体育的热情。教师日复一日地训练,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体育课自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活力。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体适能训练项目中针对学生喜欢的方面开设一些小活动,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提升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例如,学校要求体育期末内容为体操,在上课时教师不必将体操作为唯一的项目训练学生。教师可以将课堂前二十五分钟拿来教学生体操,并且采用分段式教学,根据实际课程时间将体操分节教学。剩下的十五分钟则用来做一些体适能小游戏,由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学习完体操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做一个名为“冲锋陷阵”的小游戏,游戏内容为:每个小组出一名学生作为“人质”,其余组剩下学生需要两两配对在脚上绑上丝带向前冲,看哪个小组最先达到终点解救出人质。分好小组后,体育委员当裁判吹哨大喊“开始”,在开始前教师需要叮嘱学生安全第一。在比赛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受伤,教师应当立即将学生送往医务室。在游戏结束后大概还剩余几分钟的时间,教师为胜出者冠以“小红星”的称号,当然也不能忘记为所有学生鼓掌,表扬其勇敢的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锻炼基本能力。该游戏其实是锻炼学生的协调与平衡。教师通过这样的体适能小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要勇往直前,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进行体适能训练。

(三)注重家庭教育影响,共同促进孩子健康

家庭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注重健康锻炼,能够带动孩子一起运动。小学体育虽然不像文化课一样侧重理论,甚至在学生眼中只是一门“杂课”,但是体育内在包含的意义却是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体育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在体育活动的同时结合理论的总结,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体适能实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明确学生所需。比如心肺功能是体适能训练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小学体操正符合其训练目标和要求,但是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体操的意义,在体育课上敷衍应对教学,导致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将每一节段体操的效果和学习目的解释给学生。学习第一节“伸展运动”时,教师做出标准姿势并校正学生歪斜动作,边教动作边说该动作的作用:经科学研究表明,伸展运动能够改善人体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器官功能。学习第二节“扩胸运动”时,教师继续解释其影响:扩胸运动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肌肉发达,达到体格强健、身形优美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兴趣,消除学生对体操的抵抗情绪。学完广播体操后,教师再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做广播体操,并且向家里人讲述学习该体操的好处,带领家里人一起做体操锻炼身体,然后录制体操视频发送给教师看。学生回家教家长做体操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教家长做体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也让家庭形成了一个良好、健康的体育氛围。

(四)转变体育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

篮球作为体适能训练项目之一,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比较易于开展,基本上不用什么器械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运动的能力。但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认知能力还未发育成熟,无法进行自主管理,因此多是采取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几乎成了“一言堂”,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跟着做什么。这实质上不符合体适能训练的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与学生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平时的篮球体适能训练主要包括跑步速度、负重越野以及腰腹力量等核心力量的训练,但是每个学生都存在某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一部分学生的速度是强项,一部分学生的力量是强项。那么在体能训练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练习一遍体能项目,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自己选择所要练习的项目。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在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充当“小教练”,担起带动其他同学进步的重任,给在这方面为短板的同学进行指导和示范。想要打好篮球,好的体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能特征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改变学生在课堂中被动跟随教师节奏的局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升体育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当“小教练”用自己的方式指导其他学生,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用自己的语言来实施课堂训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速度、灵敏性、肌肉耐力以及爆发力等素质。

青少年体适能训练旨在培养青少年终身体适能健身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开展体适能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双向的努力,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年龄需求制定多元化教学方案,设计符合体适能训练要求的运动小游戏,调动学生主动训练的积极性,传播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达到消除学生疾病隐患的目的,提升我国青少年身体与心理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体操体育课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思维体操
讨厌的理由
思维体操
我们的“体育梦”
头脑体操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头脑体操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