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策略
2021-11-02顾潇霏
顾潇霏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深度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养成、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学生通过深度思考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思考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小学数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好基础的数学学习理论,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锻炼其数学思维起着重要作用。
一、基于学生浅显回答,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数学思维,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也需要结合相应的情况掌握不同程度的知识。教师作为课堂主要的引导者,如果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抛出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作出回答,然后基于学生的基本回答,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不断深入挖掘学生的回答,就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的教学时,该章节的主要教学宗旨在于令学生明确数量单位“吨”和“千米”,并能够利用“吨”和“千米”衡量生活中的相关物品等。但是小学生对于这样的单位几乎是没有接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回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问学生:“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觉得自己见过最庞大最重的物体是什么?”学生回答:“大象”“大货车”等,此时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回答:“那么大家觉得它们到底有多重?”
经过简单问题的一步步引导,小学生们会开始调动过往的重量单位开始回答,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吨”这个新单位引出了,学生也可以逐步理解相关知识。以后在描述重量级单位时,也能及时考虑到“吨”。该方式令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且不断运用新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思维拓展的有利措施。
二、有效进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较弱,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加上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面对教师提出的某些问题并不能给予积极的回馈,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提问上作出有效提问,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设计科学性的问题,问题要紧紧围绕数学知识展开,并尽可能贴近学生平日的认知水平。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这个章节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字母替换为相应的数字进行表达和计算的基本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良好的铺垫作用。教师不妨以一个紧密联系课程的问题开启教学,如:“同学们知道一个边长为5的正方形周长如何计算吗?”学生回答:“5×4=20”;再问,如:“那么大家觉得边长为a的正方形周长又该如何计算?”学生回答:“4×a=4a。”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看待a和5的区别,顺理成章将数字与字母的替换的教学展开。
学生突然接受自己不熟悉的新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设计出一个合理有效的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过渡,本质一样的问题,学生熟悉的题干,教师采用不同形式提出,学生能够学会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有极大的助力作用。
三、逐步增强问题深度,推动学生深度思考
数学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所以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巧思,也离不开学生的共同配合的。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偏向简单的形象思考,他们不怎么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助力,通过逐步增强问题深度的方式就能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混合运算》这个章节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差别,故建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方式,采用逐步增强问题深度的方式,就能起到相当不错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计算式,如:“2/5÷(1/6+1/3)=?”,直接让学生开始计算,但不要直接公布答案。然后,教师让小组学生共同探讨该题的计算方式,交流自己的計算过程,看看大家计算的答案是不是一致,分析不同答案出现的原因。最后,教师提供正确解法和答案,供学生参考等。
通过让学生自我探究和小组互相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而且通过和其他学生共同探讨各自不同的解法,学生能够在合作互助中收获更开阔的视野。该方式是转变教学角色新型的课堂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值得多多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启蒙阶段,也是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对于小学生基本的数理思维、逻辑思维养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正是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才提出了小学数学中融入深度思考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深度思考能力都是比较欠缺的,故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基于问题式的引导教学是比较可取的,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不断深入问题难度等方式对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