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关键能力之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1-11-02曹彬
曹彬
关键能力形成学科素养,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是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包括这五个方面:1.实验动手操作能力;2.实验条件控制能力;3.实验现象分析能力;4.实验结果处理能力;5.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一、在做中学,切实提高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典型实例:(2018年浙江高考31题节选)ZnSO4·7H2O產品的纯度可用配位滴定法测定。
下列关于滴定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
A.图1中,应将凡士林涂在旋塞的a端和旋塞套内的c端
B.滴定前,锥形瓶和滴定管均需用标准溶液润洗
C.将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时,应借助烧杯或漏斗等玻璃仪器转移
D.滴定时,通常用左手控制旋塞滴加溶液,右手摇动锥形瓶,使溶液向同一方向旋转
典例分析:这一题从命题人的角度看,目的是把做过实验的考生与没有做过实验、靠背实验的考生区分开来。对没有做过实验的学生来说,为什么要在旋塞和旋塞套内涂凡士林,凡士林涂在什么部位,感觉太难了。而对做过实验的考生,就很简单,涂凡士林时不能把旋塞的小孔堵住,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为A和D。
培养策略:学生走进实验室后,有些的确不适宜学生做的实验,老师才通过演示实验等手段去展示。把化学实验室和图书馆一样面向学生开放,作为学生的一个学习活动的场所,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悟原理,从变化、平衡等维度提高实验条件控制能力和实验现象分析能力
典型实例:(2021年江苏南通一模16题节选)葡萄糖酸亚铁[(C6H11O7)2Fe]是吸收效果好的营养强化剂,常温下易溶于水。一种制备葡萄糖酸亚铁的实验流程,第一步反应为硫酸亚铁与碳酸钠溶液混合。为制得FeCO3,反应中混合两种试剂的操作为_______。
典例分析:通过制备FeCO3这一情境,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条件控制能力。硫酸亚铁溶液呈酸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反应1的目的,为防止Fe2+水解得Fe(OH)2,就要控制溶液的碱性不能太强,因此需要将Na2CO3溶液缓缓加入到FeSO4溶液中,并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pH过高。
培养策略:创设真实的情境,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条件控制能力和实验现象分析能力。教学中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认识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变化时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知道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化学变化是可以为人们所调控的。平时就要培养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学会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去解决工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综合分析,逐步提升实验结果处理能力
典型实例:(2021年江苏南通一模17题节选)过量含磷物质的排放会致使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发展水体除磷技术非常重要,常用的除磷技术有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等。
(2)铁炭混合物在水溶液中形成微电池,铁转化为Fe2+,Fe2+进一步被氧化为Fe3+,Fe3+与PO43-结合成FePO4沉淀。铁炭总质量一定,反应时间相同,测得磷去除率随铁炭质量比的变化。
①当m(Fe)∶m(C)>1∶1.5时,随着m(Fe)增加,磷去除率降低,原因是________。
②当m(Fe)∶m(C)<1∶1.5时,随着m(C)增加,磷去除率也降低。但降低幅度低于m(Fe)增加时降低幅度,原因是______。
典例分析:①当m(Fe)∶m(C)>1∶1.5时,随着m(Fe)的增加,形成的微电池数目减少,溶液中的c(Fe2+)减小,造成磷去除率降低;当m(Fe)∶m(C)<1∶1.5时,随着m(C)增加,形成的微电池数目也减少,但炭对含磷粒子有吸附作用,因此磷去除率降低幅度小。
培养策略:这类归因分析题,总的难度比较大,是高考中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一类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反思、小结,避免老师给结论、学生记结论的现象发生。指导学生学会从题中快速找出有效信息,结合已学的化学原理,综合分析判断,找出最合理解释。
四、科学统筹,初步养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典型实例:(2021年南京盐城二模16题节选)次硫酸氢钠甲醛(NaHSO2·HCHO·2H2O)在印染、医药以及原子能工业中应用广泛。以Na2SO3、SO2、HCHO和锌粉为原料制备次硫酸氢钠甲醛, Zn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补充完整由副产品Zn(OH)2获得ZnSO4·7H2O的实验方案:将副产品Zn(OH)2置于烧杯中,___________(可选用的试剂:稀硫酸、无水乙醇)。
典例分析:硫酸溶解,100℃快速蒸发,60℃时不饱和,继续蒸发,降温结晶时注意温度范围,过滤后用乙醇洗涤。因而方案为:边搅拌边缓慢加入稍过量的稀硫酸至固体完全溶解,在100℃蒸发溶剂至出现晶膜,停止加热。在60℃时蒸发至有晶膜出现,冷却至室温结晶,过滤,用无水乙醇洗涤固体2~3次,晾干。
培养策略:实验方案设计是对学生实验综合能力的评价手段。多开展趣味性实验,趣味性实验可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学生实验不足,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把自己一些疑惑用实验去验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