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及意义
2021-11-02张波
张波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心理及生理的急速发展阶段,这段学习生活对高中生来说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虽然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及手段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还仅重视教材、教学方法这些客观因素,对情感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使应用了一些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应用得不够深入、不够彻底,很难做到教师、学生融为一体。高中数学学科具有超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学习内容要比初中数学难度高出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得很吃力,进而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与信心。为此,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情感教育,以此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这对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非凡的意义。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
1.利于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高中数学学科的逻辑性相对严密,在学习数学内容时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量提出了严格要求。针对上述特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融入情感教育,善于应用情感教育语言艺术及暗示手段等,就能进一步丰富数学情境,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2.利于丰富数学教育内涵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种形式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当代高中数学教学中。这些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拓宽数学教育渠道,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将抽象的數学问题具象化,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生对于名人也十分关注,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以华罗庚、陈景润等大数学家为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习的动力。
3.利于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满足提高知识能力,更注重情感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渴望得到尊重与实现自我价值。面对繁杂的数学知识,学生极易丧失学习自信。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应用情感教育手段,便可令学生获得充分的尊重与信任,进而满足其情感需求。比如,老师可以在每次测试前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发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这在某种程度上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及时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认识。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层面更加信赖老师、同学,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数学学习。
4.利于培育学生情感品质
对于广大高中生而言,高中阶段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及世界观。但不可否认,他们也面临情感与理智的冲突问题,常常出现复杂的心理特点,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排除会带着一些负面情绪,进而导致自我缺少控制与理性判断,学习情绪起落不平。在这种情势下展开情感教育,便可进一步提升学生情感品质,帮助学生合理控制情感,调节畏难情绪及心理负担,最终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令学生更有精力关注数学学习内容。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对策
1.注重自我完善,指引学生探索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这就意味着,教师应不断研究数学新课标要求及新的数学教育理论,有机统一“教”与“学”,充分展现学生主体性。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加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教师将自己的思想与所教的学科内容融会贯通,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这样学生也会更乐于接受学习。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相对枯燥乏味些,很多问题只通过单纯的讲授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要让学生愿意学,将这种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创设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动后,合作交流情感的态度也会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调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赞许;也可以巧妙地应用各种教学方式,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集合”这一内容时,为了令学生清晰分辨集合的区别以及加深学生对非空集合的认知,教师便可以将相关内容形象地比喻成“将空盒子放进空房子,房子不空”。经过实践显示,应用这种形象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又能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此外,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营造成功的学习体验,以此增强学生的数学情感。鼓励与表扬向来都是引导学生塑造优良习惯的关键手段,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得到教师的肯定,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进而强化自身的学习信心,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在日后遇到数学难题时,也会坚持不懈地去解题。例如,我在刚接手高一班级时,发现有一名男生数学成绩平平,但他非常乐于钻研,脑筋转得非常快。作为数学教师,就可以抓住这名学生的特点,多在课堂上关注其反应,邀请其回答问题。当其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对其进行表扬。然而,在其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在适当点拨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表扬,赞赏他积极发言的勇气,以避免其产生挫败心理。在这之后,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在课堂上也更积极发言了。由此可见,采用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可令学生产生数学情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与快乐。
2.构建和谐关系,增强学生学习意志
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有助于缓解师生矛盾。古语说过,“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在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通过沟通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而不是通过极端对立去面对问题。如果数学教师与学生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情感状态,便会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科教学中,最终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由此可发现打造良性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动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与困难时,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析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切记不要一味地苛责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困难,教师就要热忱帮助,在学生有所进步时,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对其表扬,令其在数学学习中始终看到“希望”。教师要给每位学生以深沉的爱和期待,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努力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积极、多向的信息沟通,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得以发挥。此外,因数学知识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需要记忆很多复杂的公式及逻辑推理知识等,不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频频地出现消极态度,进而致使数学成绩越来越不理想,甚至产生想要放弃学习数学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对自己升学的重要性,令其明白数学在高考中的地位,并告知其学好数学并非仅需天赋与方法,兴趣与意志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令其在面对各种数学难题时不气馁,不逃避。
3.关注学生主体,完善数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教师的讲解展开被动的学习。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师生间关系的平衡性遭到了破坏。事实上,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指导者、促进者,绝非专制者,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能动性、积极性,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演讲分享、教师点评及教学反馈等方式,令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在讨论中各自发表个人观点,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和激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及时取长补短,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后邀请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内容,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评,以此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数学知识,进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动力。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过程,实则就是在有效落实情感教育,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时机,又令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此外,在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等进行学习评价时,教师应善于应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与小组内的其他学生共同探讨数学难题,以及是否具有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等。同时,数学教师还应积极推进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指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将自己视为评价主体,以此切实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带动其数学学习主动性及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并不断完善其自我评价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当一个数学不太好的学生完整地解决了一个数学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然了,教师还要注重消除不良情绪对学生带来的恐惧之感、紧张之感。如果学生确实存在数学学习思想、学习方法上的偏差,教师切记不要当即指出学生的不足,而是要通过委婉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偏差原因,进而为学生打造安全的心理氛围,令其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并积极改进。当然教师的评价要真挚,不能流于形式,落入俗套,使学生感觉老师的评价只是表面工作。教师的每一次评价都应该发自内心,是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观察和肯定后得出来的。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切实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并锻炼学生“攻堅克难”的美好品质。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格外关注情感教育,把学生积极的情感作为教育的源动力,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将这种情感保持在稳定状态内,形成良性的数学教学循环状态,为学生深入学习数学及未来持续学习数学奠定优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