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业与传道并重,享受智慧课堂
2021-11-02严云霞
严云霞
好的语文课有无标准,王君老师的《春天不会生气》可称之为典范。王老师的这节课中,其亮点主要表现在巧妙的移情之法、严谨的环节过渡、辩证思维的训练三个方面,尤其是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追加了育人之功用,使课堂的价值最大化。本文就与大家共赏之。
一、换位思考,移情入境
把学生快速带入课堂状态,让其大脑与老师保持同步,这是很多老师都在探究的教学难题,而王老师的“换位思考,移情入境”之法,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同学们读完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后,王老师问:“同学们,假如春天有感情,假如你就是春天,你看到朱自清笔下的‘自己没有任何缺点,你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学生:“我会非常自豪。”三言两语让学生进入了自我催眠的阅读状态,快速转换了身份。为继续引导同学们感悟丰子恺笔下的《春》,王老师又是这么说的:“可是我想告诉你们,别高兴得太早了,也有人会不喜欢你,会挑你的刺儿。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叫丰子恺的漫画家,他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就在挑你的刺。”不知不觉间,同学们便与“春”融为一体,进入到了丰子恺的《春》的意境之中,急着一睹丰老是如何挑自己“毛病”的。在后面的二、三、四模块中,王老师又都用了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移其情入课堂之境,可谓妙哉!
二、过渡自然,巧妙衔接
从课堂结构设计角度分析,王老师的这节课分四个环节,其衔接过渡都是非常巧妙的。
课堂前两个环节,第一模块描写的“春”属于自然景物,第二模块描写的“知了和蚂蚁”属于自然生物。王老师是这样过渡的:“刚才我们分析的是自然之景,现在我们来一起研究‘动物。”自然之景连接课堂的第一模块,属于承上;“动物”连接下文要学的内容,属于启下。过渡用语朴素之极,但因位置放得恰到好处,其平凡中自然而然多了几份精彩。文本二、三模块之间亦是如此,王君老师:“我们再往前走一步,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类似的现象。2016年有一热点事件,一小学生为女老师撑伞而引起争议,你们怎么看?” 平常一句话,过渡自然,亲切又不刻意。在三、四模块之间,王老师:“其实今天的这节课,同学们也会有一些争议,比如你觉得王君老师的这节课是语文课吗?”一个“也”字,无形中完美过渡。四个模块间可谓是层层递进、层次分明。
三、全面辩证,育人第一
给学生授业、解疑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看待人生与社会”更为重要。为了训练学生的“全面辩证”思维,王君老师可谓煞费苦心,她把文本分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来引导、教育学生。
(一)一切 “景语”皆是人之不同心情的表现
第一模块三篇写 “春”的文章中,朱自清对春是赞美、喜爱的;丰子恺则是有褒有贬,他不喜欢暮春之前的春;李煜对春的愁情则是最浓烈的,仅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便让人无法释怀。究其原因,朱自清的这篇文章大约写于1933年,此时朱自清刚从欧洲旅游归国,刚与陈竹青女士结成美满姻缘并喜得贵子,剛担任清华大学的文学系主任,可谓爱情、得子、事业三丰收,三个“刚”字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幸福。而丰子恺作为一名画家,他主要是以“能否让画家创作出漂亮的作品”为主要标准来衡量春的好坏。暮春后,草木百花相对较为茂盛,其作画的效果自然胜于暮春以前的风光,因此他不喜欢暮春以前的春。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被囚于高墙之内,任何奇丽的景色在他面前都无美可言,他拥有的只是如江水般绵绵不绝的 “愁”情。
(二)一切 “物语”皆是人之不同思想的表达
为了进一步强化同学们的 “全面辩证”思维,王老师在第二模块中选取了题目同为《知了和蚂蚁》的两则寓言故事。一则中,蚂蚁因勤劳而得到肯定;另一则中,蚂蚁却因过于勤劳而成了贪得无厌的象征。原因何在?时代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有所区别。17世纪的社会,物质匮乏,所以拉·封丹笔下勤劳肯干的蚂蚁是被赞扬的对象;21世纪的今天,丰衣足食,财富有余,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不再那么狂热,精神追求已上升到了主要位置。相同的行为,时空一转,对其评价的结果却走向两个极端。一切“物语”的区别,皆因人的思想认识的不同所致。作为学生,只有具备更广阔的视角,学会辩证思考,才能包容不同的思想。
(三)一切 “人语”皆是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
以上两个模块,“景”与“物”距生活终究太远,说服力始终有限。所以,在第三个模块中,王老师选取了2016年的网络热点“春游时一男生为小学女老师撑伞的争议事件”来让同学们思考探究。一些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认为这是在惩罚学生;一些常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认为这是师生间朴素而又纯净的爱;一些具有公主梦的女生则认为这是男生应该做的;还有些思维灵活的同学认为以上情况都有可能。各抒己见,几番争执后,王老师顺势做了总结:人之立场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便不同,很多的答案便不能被统一。此时,同学们再次看待网络争议时,思维便更加辩证,更加全面了。
以上几条,便是本节课的闪光之处,其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教会了同学们如何多角度看待有争议事件”。授业与传道并重,是本节课的创新之处,更是王君老师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