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的“趔趄”

2021-11-02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西塞山斜风细雨蓑衣

郑朝晖

天气多变,心情不佳,就会回想一些美好的诗句来纾解内心的郁闷。比如望着窗外沉沉的乌云,忽然想起了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何等娴静而又绮丽的诗句啊!唐人写词写诗都很像印象派画家,一个色块一个色块往画布上堆,并不考虑衔接过渡,但是色块和色块之间天然有着一种微妙的联系,凑近了看是分隔开的,退后了看却又是一种和谐的存在。

你比如这首词,白鹭和鳜鱼沒什么关联,西塞山和漂着桃花的溪水也没关系,但是这两句话连在一起,春天那种生机盎然同时又情意款款的感觉就出来了。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在小女孩的额头画了一点绿色,就把温柔的阳光、明净的水面、碧绿的荷叶全都展示出来了。我们的诗歌其实更丰富,因为这两句并不能单纯地看作客观的写景,其中还反映着诗人的眼光与感受。你看,西塞山的浓荫是背景,闪闪发光的白色鹭鸶从深碧的背景上飞过,作者眼里只有这些,这时候山间的官道上扬起的烟尘、身边的浣衣女嘈杂的笑闹都不存在的。所以不是写实,这也是画画与照相的不同,它不是全纳的,而是有选择,就在这样的选择里,我们就看到了诗人的气质修养以及他的精神世界。对美的敏感,对生活的热忱——爱吃的人大抵都是爱生活的吧,能关心鳜鱼之肥,是个吃货,但是将肥美的鳜鱼放到漂着桃花的溪水的背景里,是将世俗活动审美化了,可以说是一个很“雅痞”的吃货了。张志和真的是个高手,两句话,一个纯净美丽又情趣勃勃的江南的春天就跃然纸上了。能以少少许胜过多多许,就是一种令人不得不钦敬的品质。

有了这样富有情致的江南春天的感受做基础,再往下写,既容易也困难。容易之处是仿佛一个美人,五官既然已经很美,粗服乱头不掩天香国色,困难的地方就是眉间的那颗朱砂痣该怎么点其实就颇费踌躇了。不过张志和的手段实在太高,箬笠、蓑衣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是笨重累赘的,或许是潮湿雾数的,但是他只从颜色上写,青箬笠,绿蓑衣,因为有了前两句的情感准备,我们也醉心于那种深碧与浅绿,它们与西塞山和桃花水相互映衬,深深浅浅的清白碧绿,色彩的一致性,让人感到安适悠然。这时候连雨也变得温柔娴静,所谓“斜风细雨”,甚至让人觉得连风雨也是初春那种嫩黄碧绿的感觉,人在这样柔情似水的天地之间,又怎么会生出归去之心呢?“不须归”,既是大自然款款情深的挽留,也是一种主观的情意。在这里,意象都是“叠加”的,只是这样的叠加显得自然而温婉,仿佛天地之间必然应该有一行白鹭,一簇游鱼,也必然有一个戴着青箬笠披着绿蓑衣的渔翁,在细细密密的雨丝里悠然陶然恬然。

这首词太有名了,据说惹得后来的苏东坡也不觉技痒,居然冒着被指责为“抄袭”的风险,也写了一首歌咏江南的词。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东坡才情过人,超迈不群,不过依我之见,他在与张志和的较量中,却露了怯,败下阵来了。第一是他在那个著名的场景中间加入了“散花洲外片帆微”,让画面变“杂”了,破坏了画面纯净的特点。大概在东坡看来,有一个仰视的角度,再有一个平视的角度,然后再来一个俯视的角度,似乎从视角方面看会更完整,但是从画面的纯净度上面看,就成了“蛇足”。“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这两句其实既不通又平俗,更可恼的是,这两句词句将青箬笠、绿蓑衣与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逻辑关系明确了下来。在张志和的词境里,青箬笠、绿蓑衣可以是自己的穿戴,也可以是眼前所见的一个渔翁,更可能只是充满诗意的两个色块,所有的关系都是不确定的,而诗歌的意境也因为这种不确定性而具有了丰富的延展性,这大概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而据说是东坡写的这两句,则将这种关系固化为一种生活中必然的逻辑关系,虽然赋予了一点所谓的人生感悟,但诗歌的意味则几乎荡然无存了。

这首词究竟是不是东坡所做,历来都有争议,在我当然不希望坐实了是东坡写的。而且那个“一身青箬笠”之类的话,让我很怀疑是假托的伪作。不过不管怎么说,诗歌的韵味其实就在那种开放性里面,让读者的精神世界也渗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这就是诗歌的再创造。当然,诗歌对读者的开放也不是完全不加约束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既能领悟那个意脉,又能自出胸臆,才算是真正懂得诗歌的人。

猜你喜欢

西塞山斜风细雨蓑衣
寿龟、西塞山前倦鸟归、达摩渡江
傅卫国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己亥暮春雨中登西塞山
渔 歌 子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蓑衣龙树之歌
渔歌子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