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化·互联化·平台化:5G时代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2021-11-02彭广林

关键词:深度融合用户

彭广林,曾 晨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夯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根基的重大举措。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共中央宣传部于9月20日立即组织召开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要求全国2 800多个县(市、区)在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由此确定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时间表”和“任务书”。为全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1]2020年11月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度强调县级融媒体的建设发展问题,明确指出要“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2],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也正式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在此语境下,如何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通宣传思想工作中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5G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引发的传媒变革

一部人类传播史就是一部传播技术发展史。每一项新兴传播技术的出现都可引发传播革命甚至社会革命,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出现尤为如此。5G移动通信技术以增强型移动宽带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低功耗大连接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高可靠低时延(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三大网络能力为基础,使得人类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中枢神经意识全面同步延伸。相较于以往2G-4G技术所带来的人类单项或双项感官的延伸,5G移动通信技术所带来的这种全方位延伸可能引发的传媒革命是不言而喻的。一旦离开了5G技术应用的现实背景,我们就几乎无法深入探讨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目前,5G技术开始渗透到了新闻传媒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当中,对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未来的新闻传播和国家治理孕育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具体来说,5G技术对传媒变革可能会产生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生产流程重塑:内容制作智能化

5G作为一个底层技术架构,其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与传输能力推动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5G这些技术的加成,使得传统新闻内容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和反馈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新闻传播注入了新的生产力。传统新闻的生产流程需要经历严格的策、采、编、审、发等业务流程,而经过5G与各项信息技术的参与,这些环节都可以通过机器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新闻内容的采集上,借助5G技术的增强型移动带宽、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和大规模物联网通信等功能,信息采集的时空维度相较于4G时代得到更大范围扩展。在新闻内容的生产上,5G的低时延特性加速了数据在服务器中的响应,于内容处理方面提升了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效率。5G将会使得更高层次的人机协作模式得以达成,在解放人力的同时,优化传统新闻写作的流程与结构。在实践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运用了“4K/8K快速内容生产系统”[3]、“AI云剪辑”[4]等,推动了新闻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二)呈现方式升维:传播形态多样化

在4G时代,文字、音频、图片、H5等载体的应用实现了内容的多元化呈现。而在5G时代,传播速率的提升使得内容呈现形态从图文并茂过渡到以视频为主导,用户也从阅读者转换为体验者。5G的高速率和低延时特性使得数据的实时传输成为可能,能够满足超视频制作与传播的需要。超视频主要是指“4K、8K、VR/AR+直播”形式的视频内容,其视觉内容的品质接近极致,将让用户感受到多样、交融的场景体验[5],主要表现在还原现实、叠加现实和复杂交互的表征逻辑上[6],这是多种媒体场景得以叠加的基础。超视频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在场感和高度的交互性、代入感,打破了以往只能通过阅读来获取新闻的局限性。5G技术的助力与护航,将使得新闻产品更为多元化和场景化,让更高维的媒介景观得到完美落地。2019年的央视春晚、两会期间的《两会你我他》、新冠疫情期间的云直播都采用了5G+4K/8K+VR/AR+直播等技术,满足了用户对新闻和节目良好观看体验与沉浸式体验的新需求。

(三)用户需求预知:服务抵达精准化

在5G技术的驱动下,传媒业分发能力、效率和智能度大幅提升[7]。在4G时代,智能算法和新闻分发手段的融合,逐步使新闻内容走向了定制化之路。5G终端直连协助用户感知与内容推送[8],将会使用户能够获取更加个性化与实时化的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以聚合海量的个人数据为前提,通过语义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分析与筛选,形成基于个人兴趣和潜在需求的信息合成和内容推荐[9],在此基础上获得服务投放的最优解,来完成精准推送。此外,5G还可以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能够迅速对用户个人数据、信息数据、环境数据进行实时抽象提取、收集、整合、计算、分析、总结,实现线上虚拟网络和线下实体场景的融合,达到更加精细用户画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媒体利用分析结果反哺内容生产,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聚焦用户需求,实现产品与需求的高效适配,打造成一个完整闭环以争取和稳固流量。

(四)媒介场域扩张:传播环境无界化

5G技术与移动载体加速整合了信息的传播通路,使得信息的流通范围与速度趋向于无穷大,形成了用户无界、信息无界、服务无界、产业无界、技术无界、需求无界的传播局面。它解决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10],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随之而来。也就是说,传播行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类。在每次传播行动中,资源都分散在节点上,传播节点相互联结进而形成覆盖各个角落的网络[11],各主体之间传播的强度、速度和复杂度都远远超过4G时代。在这种情况下,5G时代的信息网络已经无法为行政手段提供简单可靠的散播和控制节点。由此,人们的话语权扩张,意识形态领域众声喧哗。但人们在这个时代仍然具有某种“原乡意识”[12],也就是说,地理临近度能够聚焦人们的注意力[13],给县级融媒体舆论引导、服务功能建设提供了新的突破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县级融媒体的在地性优势更容易突破5G传播的无边界特质,营造出地方认同感。同时,人们也需要这种地方文化、地方意识与地方身份的认同,为县域的传播和治理提供价值能量。

图1 5G能力、新闻传播变革与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路径的关系

二、5G时代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

5G所引发的传媒变革构成了县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媒体融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县级融媒体在这个新阶段,需要建立起符合5G时代传播本质与传播逻辑的新观念、新机制,遵循专业化、互联化和平台化的发展路径,全面促进自身融合。具体而言,生产流程重塑与呈现方式升维需要媒体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中把握新兴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也就是在技术和思维上做到更加专业。5G技术与县级融媒体都算是一种新兴事物,越是走在前沿就越需要媒体人具有更专业的发展眼光与更专业的技术能力。用户需求预知与媒介场域扩张给了媒体更多的可能性,推动着媒体往“超越媒体”的方向发展。以往受限于终端的功耗和无线网络的覆盖,“超越媒体”建设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而5G将会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广泛互联,使媒体深度介入人们生活的各大应用场景之中。

(一)专业化: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14]。从这一表述中不难看出,媒体的深度融合建设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是息息相关的。5G介入媒体融合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其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是其所带来的崭新的传播环境、时代背景与融合发展理念。媒体要深度介入到5G互联的运作机制与发展逻辑之中,在技术运用、管理理念、转型思维上协同创新。换言之,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县级融媒体不仅要提高生产和传播技术层面的专业化水准,也要提升管理和思维上的专业化水平。

1.生产和传播技术层面上的专业化

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中,技术从未置身于传播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也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15]由此可见,技术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保证。然而,技术发展太快也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掣肘。因此,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县级媒体要遵循5G时代的技术与传播规律,推动内容生产手段与传播方式的专业化发展。5G作为最底层的技术架构,不仅促进了媒介技术间的融合,也为媒体深度融合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思维逻辑、传播范式与目标任务。具体而言,县级融媒体需要借助5G所带来的技术优势,推动媒体生产更加智能化、数据化,媒体内容更可视化、互动化,媒体发布更分众化、精准化。通过对新技术的合理利用,县级融媒体能够提供更多垂直、多元和专业的精细化内容,以应对不同个体对细分领域的诉求。为此,长兴传媒集团紧跟媒体技术前沿,组建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与软件研发团队,在内容创作、采编、传播、反馈上不断强化技术的应用。从开发融媒体智慧系统到优化全媒体融合式直播,浙江长兴县级融媒体强势对准用户需求,大幅提高了媒体的生产效率,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与喜爱。

2.管理和思维层面上的专业化

管理和思维层面上的专业化包括媒体对于深度融合的专业化理解和意识形态上的专业化两个方面。首先,媒体深度融合不仅是渠道与技术手段的融合,还是思想与理念上的融合。对于媒体的深度融合而言,技术硬件与传播形式的融合仅仅是浅层的融合,产品供需与用户注意力的融合才是深度的融合。用户的注意力在县域群众关心与劳心的问题上,在人性的本真需要里。在完成硬件意义上的融合之后,找准县域群众的信息刚需、情感刚需和服务刚需,在此基础上及时反映人民最关注的动态信息,充分开展最广域的情感渗透、全面回应最根本的民生诉求,将信息生产与传播、情感交流与认同、服务连接与供给进行本土化改造、深度植入,才是县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浙江长兴传媒始终致力于将最鲜活的、与本地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本土素材作为内容来源,建立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全载体协同配合、多终端各展所长的现代化传播体系,打破了合而不融、融而不合的困局。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关乎社会凝聚力与基层现代化治理,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极端重要且需极强专业性的工作。极强的专业性这一特征就决定了在其建设过程中绝不可缺少主流媒体的专业引领。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之中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尤显重要,也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外生动力。面对互联网多元主体间的博弈,如何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项重要且紧急的课题。就技术、本质与内核而言,互联网是带着民主的基因的,这就意味着它具备开放、平等与包容的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一特征,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中,传统媒体在价值观、传播力、影响力方面都受到各式各样的挑战。在此语境下,县级融媒体要有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推动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说,县级融媒体建设在把握好技术红利的同时,还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推动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内涵与磅礴力量。

(二)互联化:构建传播与治理体系

互联网成为5G时代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设施,而“网”的精髓在于连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互联网思维意味着连接的思维。相较于4G时代的数据与信息孤岛,5G将促成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与更大力度的全面连接[16],为各种关系的连接奠定技术基础。根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的“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1]28这一号召,县级融媒体需要做好用户、行动者主体与媒体之间的连接,齐心共建一张“网”,并在这个“去中心化”的“网”中重新“再中心化”,才能实现更有效的公共传播,做好引导和服务。

1.连接用户:构建“人—人”关系网络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认为,个体间弱连接关系可以传递和交换资源,而强连接关系可以促发行为[17]。县域间个体因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天生具有强连接的“基因”,更易形成“人—人”关系网络。在“人—人”关系网络中,用户不再是媒体的被动享用者,他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内容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在这个意义上,其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性价值不应被忽视[18]。由此,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具有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新兴技术,高效连接县域内个体与组织,搭建一个能够实现民意讨论更加多元的健康话语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信息和情绪的平衡,将舆情风险遏制在摇篮之中。对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而言,以“人—人”关系网络为基础,通过信息服务与情感服务接入用户痛点,媒体与用户之间能实现更通畅的双向乃至多向沟通。用户关系的建构和连接更容易建立起用户认同,而这种相互的连接也会产生基于地缘的虚拟化网络,使其地缘政治与地方社区交互合一,一体化运行,推进基层传媒体系的完善和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浙江瑞安日报副总编辑华小波直言,县级融媒体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用户关系,使其成为用户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发起者、组织者以及中心枢纽。

2.连接行动者主体:构建“人—物”关系网络

5G的大容量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特性,使得媒介消费场景从“人—人”网络扩散到“人—物”网络,打开了各类应用场景的大门。这也就意味着“5G+媒体+产业”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首先,县级融媒体要探索组成场景化的各类物质的连接可能。这些物质组成的应用场景构成了5G的信息入口,将会加快媒体信息传播、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在这方面,长兴传媒集团着眼于用户需求,将小屏、大屏、户外、车载等终端都连接在一起,全方位协同,全面覆盖与用户的接触点。其次,县级融媒体在融合过程中要连接其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与公共价值,即形成用户与政务、党务和社会资源的连接,打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生态系统。实践中,甘肃玉门县级融媒体运营的“祁连云”深度融合政务党务资源、教育教学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商业资源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触手可及的形式,拉近了各项服务与用户的距离,将其打造成了玉门县域内融合媒体和本地信息集散的主流平台。

3.连接各级媒体:构建“媒体—媒体”关系网络

媒体深度融合建设的方向是打造出一个全媒体传播体系,而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需要各类新型主流媒体的全面协同。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县级融媒体应当连接其他县级融媒体与省市级媒体,做好信息连接、媒体资源连接与用户行为的连接,为用户提供更加适配的内容产品与服务产品。媒体之间的连接能够提升主流媒体覆盖面,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新型主流媒体传播矩阵,为打造现代化传播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媒体—媒体”关系网络中,这种多元媒介主体的关系建构,也能够形成稳定且可控的议程设置体系,继而牢牢把握住主流舆论阵地。在这方面,江西“赣鄱云”的三级部署实现了全省40多家市县媒体的数据统一与资源共享,既节省了资源也加快了媒体融合的进度。长兴传媒集团分别与人民日报、新华社、新浪浙江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等进行合作,互相为对方提供流量入口,扩大了影响力。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各级媒体通过整合媒体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进而完善各区域传播与治理体系。

(三)平台化:满足群众刚性需求

平台化是新型主流媒体立足于技术迭代更新基础上实现生态位的扩展,进而能够探索新的媒介生态资源的重要途径[19],也是实现协同生产和协同治理有机融合、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重要手段。媒体目前单一的信息功能并不能很好地形成用户粘性。县级融媒体是否能够吸引和留住用户是衡量其是否成功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性因素。由此,要成为留住县域用户的刚需,县级融媒体中心就应当以超越媒体为目标,扎根县域文化,以县域内个人的社会关系为基底,构建一个具有移动性、开放性和服务性的生态平台。

1.移动型平台:随时、随地

5G时代,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与应用使用户的物质世界被糅进虚拟的行为空间之中,媒介消费得以能够随时、随地完成。据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6%[20]。由此可见,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接近广大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21]根据这一指示,我国县级融媒体应当大力发展移动端,结合LBS(基于位置服务)刺激用户需求与注意力,形成一个县域内群众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场域。在此方面,长兴传媒集团打造了“长兴帮”客户端,推出短视频、微音频、微直播和微游戏等多类型的移动端融媒体产品,从大数据、5G、云计算等领域着手促进其智媒化、移动化发展,延伸了新媒体矩阵的传播触角。同时“长兴帮”还能基于位置信息及时推送本地资讯以及各种便民O2O服务,为本地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便利。

2.开放型平台:共生、共享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1]28。这一表述一方面指明了县级融媒体需时刻贴近群众,开放自身的技术赋能用户,才能有效反哺,提升自身。因此,县级融媒体要有开放性的内容生产体系,使得UGC、OGC、PGC、MGC等多种生产方式能够在平台上共存共生,实现想法的交换与公共意识的塑造。在县级媒体日渐成为全国舆论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下,长兴县级融媒体除了推出民生栏目和公益报道之外,还组建了一支由本地用户组成的拍客社群组织,鼓励和吸引各类用户群体在平台上注册账号并上传作品以及留言交流,以便更及时、更迅速、更方便地找准社情民意,继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这一表述也意味着县级融媒体要有开放的公共使用空间,在这个平台上激活、整合、共享各项资源,但任何行动者主体都能在其中进行合适的资源匹配,形成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的智能对接、整合和配置,跨界联动,构成一个共生、共享的生态。项城融媒体基于开放共享的理念,将会展、服务、活动、电商等都纳入融媒体的规划发展之中,深度介入各项产业链,每年联合商家举办活动100余场次,年创收近千万元,结束了县级融媒体一直以来的财政困境。

3.服务型平台:全面、全能

县级媒体最接近基层,承担着反映和满足群众所需所盼的责任,是服务群众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架构,是建设数字政府与智慧县域的平台。在这方面,长兴传媒集团和中国航天五院共同开展了智慧区域建设,依靠5G技术优势、本土优势与媒体优势,推出“媒体+X”模式,最大限度覆盖且服务各类群体与组织。江苏邳州县级融媒体建立“政企云”平台对接智慧城市,结合区域经济优势,接洽了城市服务项目近40个[22],实现了民生服务的高质量提供。由此可见,县级融媒体需要跳出传统媒体的逻辑,以平台为基础和介质,从媒体角色过渡到服务者角色。利用党和政府的资源优势,纵向打通政务党务数据的接口,提供政党务公开、政党务办事、咨询投诉等网络政务、党务服务;横向打通各企业跨领域的协作,提供医疗、娱乐、交通等民生服务。借助5G技术的东风,结合政务数据与社会治理大数据的有序共享和资源共用,县级融媒体将会拥有更精良的产品和更精准的分发能力,为个性化需求创造对接的基础,完成从单纯新闻产品的提供到民生、政务、党务等服务的全面、全能提供。

三、打破桎梏:5G时代县级融媒体“三化”建设的深度变革

媒体融合内在是一种变化变迁,外在呈现出来的是技术变迁、产业变迁[23]。伴随5G而来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写了人的社会性连接、认知和决策行为[24],整个传播的结构、逻辑和规则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与4G时代相比,5G所造成的这种全新逻辑的技术变革使得县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专业化”“互联化”与“平台化”。而在这“三化”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念、技术、隐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县级融媒体走通上述“三化”还需要做好思维转型、破圈融合和平台治理工作。

(一)思维转型:避免智能技术与专业理念的脱钩

技术变革不只是改变生活习惯,而且要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25]。也就是说,技术在不断迭代更新,融合理念与传播思维也要与时俱进。从4G到5G,传播渠道、接收终端与用户行为都在改变,媒介的内容形态也应该根据这些变化而改变。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县级融媒体既要做到避免以旧媒介的运行逻辑来驾驭新媒介,又要谨防炫技多于实效。由此,县级融媒体需要对5G时代媒体用户的媒介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和消费需求做好专业化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媒体业务、管理和思维进行专业化改进。

县级媒体的深度融合不仅涉及媒体机构的采编发流程与新闻产品形态的重塑,还与基层的意识形态和县域治理息息相关。目前,媒体智能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可以为县级融媒体的专业化路径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强大的生产能力。然而,技术纵然能够带来许多便利,但是其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更需要重点把关。因此,当技术和商业逻辑成为影响媒体生态的重要因素时,媒体工作者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人民至上”的主体意识,处理好人与技术之间的协同关系。县级融媒体是连接基层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全覆盖工作中最广域最薄弱的底端,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正确性至关重要。

(二)破圈融合:打破连接至上与技术壁垒的迷关

5G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式各样的连接急剧增加。这些过载的连接中,大量有用和无用的连接交织在一起。不断增长的连接在延伸人的社会关系的同时,也传递了更多关系负担和社会压力[26]。人们被越来越多的无效连接甚至非法连接所裹挟,呈现出一种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同时,连接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在这种智能化的连接空间中,老年人群体逐渐失语。为此,县级融媒体在实现连接的过程中,既要防止过度连接,又要使基于连接的界面在使用上尽量简易和灵活,即在其建设过程中要思考这样一个临界点:既不会使人们有过度连接的压力,也要使连接充足以至于能维持运转,并使其具有更强的易用性,减轻人们的使用负担。

另外,对于媒体与媒体的连接,需要打破技术性与制度性的壁垒。对于大部分县级融媒体来说,目前普遍没有相应的技术体系去支持其与媒体机构间实现互联互通,也没有改革新闻体制机制的话语权,而且,5G时代的媒体融合所需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会更大。在缺乏盈利模式、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县级融媒体的可持续发展依旧乏力。因此,县级融媒体在深度融合过程中,要探索跨界融合新模式,盘活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打破传统的媒体产业界限。在守好传媒产品线的基础上,延长和扩张本地服务链,获得经营上的范围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平台治理:规制权力博弈与隐私保护的问题

在平台化的发展路径下,传播的下沉使得用户和资本将会获得更大的主动权,由此推动原有信息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的重构,更在不断赋权赋能中使用户的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用户开始主宰媒体的议程设置,对主流媒体的传播权威性造成冲击和挑战。同时,县级融媒体平台在自我造血的同时,势必会面临商业化与公共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在技术的黑匣子中,资本的操纵变得更为隐蔽和缺乏透明性。拥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将更具话语权、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县级融媒体“三化”的发展都需依赖大数据以完成业务需求,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问题是随时高悬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27]。5G时代,处在全景敞视机制下的受众,又彼此处于多对多的监视之中。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代替摄像头成为监视的工具。个人的数据被全方位、无死角地收集与分析,在用于提升服务水平和优质体验的同时,个人的隐私数据保护也在遭受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样的语境下,新闻工作者要承担起守门人的责任,反思“数字劳工”的技术逻辑,一方面同算法设计者共同制定隐私数据获取规范,借助数据脱敏技术转换生产数据,既使数据能够满足用户分析和数据发掘的需要,又能够遵从敏感数据的隐私规范;另一方面增强自身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以弥补法律滞后的可能性。海量数据的积累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使用提供了可能,但是对这些数据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在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仍需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用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