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ython数据可视化的国内外游客桂林旅游感知对比分析

2021-11-02关阳张徐苏振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桂林目的地旅游

关阳,张徐,苏振

(1.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2.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23)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个人对非惯常居住地所持有的主观印象[1],由原生形象(Organic image)和诱导形象(Induced image)构成[2]。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影响游客决策、偏好、满意度和行为意图的关键因素[3]。从研究进程来看,目的地形象具有明显的主观性[4],这意味着不同游客对相同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评价可能存在较大差异[5],这类差异极有可能具有群体共性,研究这种差异无疑对旅游地提升具有积极的参考借鉴价值[6]。桂林旅游业发展历史悠久,但在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亟待破解。国内学者发现,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外游客在桂林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旅游行为[7]。据笔者经验观察和前期研究发现,中国游客数量庞大,倾向繁华热闹的街区和特色鲜明的餐饮购物旅游设施;国外游客则相对较少,他们更具有发现美的眼光,倾向古朴传统、人流较少,且不乏品位的旅游接待地和设施。这些经验观察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在目的地形象研究方法上,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大量用户网络行为的记录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声誉研究数据的新来源。这种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目的地形象和声誉[8]、游客经历和行为模式[9]与网络口碑[10]等领域。如学者所言,旅游者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的游记、点评等网络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这些记录数据已成为旅游感知和行为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11,12]。据此,本文以桂林国内外游客群体为例,利用Python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获取国内外游客在主流平台上发布的游记数据,分别构建情感形象评价模型,获得不同游客群体对桂林的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通过对比国内外游客对桂林旅游维度的感知差异,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旨在为桂林旅游形象的动态完善提供科学参考,以期在应对区域旅游“平衡且充分发展”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同时,探索如何让计算机识别和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为人工智能技术更广泛地运用于旅游研究领域作铺垫。

1 理论基础与文献分析

1.1 “认知—情感”理论对目的地形象的解构

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Hunt[1]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具体概念,随后,Lawson & Bone[13]、Crompton[14]、Gartner[15]、Arrebola[16]等以Hunt 的理论为基础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做出补充。心理学家Michel、Shoda于1995年完整地提出了新的人格理论——“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人们在接触到具体环境下的事物之后,由此才引发出情感,即认知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延伸。根据心理学理论与目的地形象理论的研究深入,Baloglu & Mccleary[17]在1999年明确提出了旅游的形象感知依据认知维度应划分为认知形象(Cognitive image)、情感形象(Affective image)和整体形象(Overall image)。其中,认知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各方面属性的感知,情感形象是旅游者基于认知形象的情感型认知,而整体形象是在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这个划分标准逐渐成为大部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测量的基础理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学者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解析逐渐由单一主观属性感知上升至属性感知、感情认知和整体感知三位一体的阶段,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共同构成。

1.2 网络文本分析法在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应用

国外将计算机识别技术运用于研究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时间较早,如Rilly[18]、Echtner & Ritchie[19]、Tapachai & Waryszak[20]、Andsager & Drzewiecka[21]等通过筛选网络样本中的高频词来实现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感知的目的。Stepchenkova & Morrison[22],Choi、Lehto、Morrison 等[23]采用对比分析网络文本法研究不同群体游客对当地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Fesenmaier[24]则通过收集旅游博客提供的信息,使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游客关于某个旅游地的整体感知。

国内学术界对于UGC(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塑造的旅游地形象较为密集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10年以后[25]。张文与顿雪霏[26],高静、章勇刚、庄东泉[27]以大型旅游网站点评数据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建立分析类目,分别分析了游客对台湾、大连、威海、青岛等地的认知形象;刘逸、保继刚、朱毅玲[28]对目前国内外机遇大数据分析旅游感知的3个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建立科学的评价感知模型分析语义,建立旅游专属高低频词库和形成语义逻辑的分析方法。使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进行对比分析的相关文献较少,出现时间在2014 年以后。唐继刚[29]以丽江古城为案例,利用现实游客在网上发表的旅游地评论为素材,借助内容分析法对比了国内外游客对我国民族地区古城镇的复合意象,发现在高强度旅游开发背景下,国内游客对丽江古城的整体印象优于外国游客;卢芳芳[30]对中英文网络游记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国内外游客对上海旅游形象的认知形象感知、情感形象感知和总体形象感知,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比了国内外游客对上海旅游形象感知的异同点;任姿、戴美琪[31]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国内外游客对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并结合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对国内外游客网络点评的高频词、社会语义网络和情感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游客的旅游感知集中在自然景观方面,而外国游客的旅游感知集中在休闲娱乐项目上。

1.3 文献评述

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概念认识逐渐清晰的背景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分析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但大部分使用网络文本分析法的文献大都止步于认知形象的研究,研究结果只能展示出让旅游者印象深刻的主要旅游要素,无法对这些游客感知做进一步正负面效应的区分,现有文献对文本内容情感形象分析或依靠人工判或借助ROST CM 6软件的情感分析功能[28]。人工判断主观性较强且效率不高,ROST CM 6软件只能以整篇文章作为一个研究的单位,无法实现对句子和词语等更小级别单位的细致分析,颗粒度较粗糙,难以反应出不同的游客群体对同一旅游目的地存在怎样的情感差异。基于此,本文首先采用Python数据处理方法匹配并统计网络文本国内外游客认知形象的频次,然后基于旅游领域的文本情感分类器判别国内外游客对认知形象的情感倾向,最后运用对比分析,利用Python 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展现国内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知形象差异和情感形象差异,将有望进一步延伸该领域的研究深度。

2 研究案例地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案例地概况

桂林旅游资源丰富,自古就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根据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截至2020 年底,桂林拥有A 级景区90家,其中,5A 级景区4 家、4A 级景区42 家、3A 级景区44 家(http://wlt. gxzf. gov. cn/)。改革开放之后,桂林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完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构建了立体式的旅游通道。桂林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接待市场庞大,2020 年接待国内游客10231.37 万人次,比2019 年下降了24.3%,国内旅游总消费1231.09亿元,比2019 年下降了28.9%;入境过夜游客9.83万人次,比2019 年下降了96.9%;国际旅游消费3549.51 万美元,比2019 年下降了98.3%;国内过夜旅游者平均停留天数1.65d(https://www.guilin.gov.cn/)。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桂林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消费总额较上年有所下降,但根据往年数据看,各市场统计指标仍居于全国旅游城市前列。

2.2 研究技术方法与过程

构建分析类目是测量形象感知的主要途径。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研究不同的案例地时提出了不同的分析类目划分方法。Beerli & Martin 在构成游客感知的要素中指出,认知形象由“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社会环境、社会氛围”4 个层面所构成[32]。感知形象根据游客的情感可以分为正面情感感知、中性情感感知和负面情感感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为了能全方位地研究旅游者的体验和感知,本文围绕与旅游者关系最密切的“吃、住、行、游、购、娱”6 个维度,分别构建了“旅游吸引物、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旅游购物和旅游饮食”6 大形象感知分析类目。另外,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游客的游记,掌握游客的书写习惯之后,根据游客表达重游意愿、推荐意愿和综合评价的用语习惯,构建国内外游客的整体形象分析类目。游记是旅游者完成旅游体验之后对旅游体验过程的真实记述,包含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本文通过建立认知量、认知强度、正面认知量和正面情感强度4 个指标,分别测度旅游者的认知倾向和情感倾向,为分析游客的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提供参考。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使用Python编写爬虫程序,在马蜂窝、携程、同程、Traveblob、Offexploring 等网站以搜索关键词“桂林”和“Guilin”,采集游记文本数据,采集内容为游客对桂林市的“景点、美食、住宿、购物、交通、娱乐”的积极点评和消极点评各4000 条。其中,中文游记5659篇、英文游记1145 篇。中文游记的时间跨度为2006 年10 月17 日至2019 年11 月29 日,英文游记的时间跨度为2008 年6 月12 日至2019 年11 月29日。以上述方法采集的文本作为情感训练语料数据库,调用Selenium 库包对原始数据转换和去噪。为保证研究数据和训练语料的“纯净”,本文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处理内容和方法见表1。

表1 数据预处理内容和方法

由于现阶段的暂时还没有专门针对旅游领域开发的文本情感分类器,而相同的词语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极值可能完全不同,为了保证情感分类的准确,本文主要使用采集的训练语料,采用SnowNLP和Textblob情感分析训练功能进行训练,自行研发旅游文本情感分类器。经过实验对比发现,旅游情感分类器能够大幅提高在测试中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中的测评得分,因此本文在随后研究过程中均使用旅游情感分类器。经筛选后,实际使用中文游记4596 篇、英文游记1117 篇。

3 结果及分析

3.1 国内游客的形象感知

对本研究中实际使用的4596 篇中文游记进行统计,依据游客对“旅游吸引物、旅游饮食、旅游商品、旅游住宿、旅游娱乐、旅游交通”6 个形象感知分析类目的认知量和认知强度绘制成图1、图2。依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表》,参照学者岑先梅[33]的分类结果,纳入统计的桂林旅旅游资源划分为水域风光、地文景观、人文活动、天象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6 个主类,根据国内游客的认知量统计绘制成图3。

图1 桂林6 个分析类目认知量分布

图2 国内游客认知量排名前20 位的认知形象

图3 国内游客对桂林旅游资源感知分布

由图1 可知,国内游客对桂林认知量最大的类目是旅游吸引物,占总认知量的46%,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饮食、旅游娱乐的占比分别为17%、12%、11%、11%,对旅游商品的认知最弱,占比仅为3%。由图2 可知,“铁路、民航、客运班车”等类目的认知量进入了排名前20 位,说明桂林已经形成了以高铁为主导,航空、公路多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漓江”是认知量最大的认知形象,说明在国内游客的认知体系中,”漓江”是桂林旅游形象最重要的代名词;“酒店”的认知量和认知强度居于第二,反映出桂林的游客构成中过夜游客占了绝大多数。从图3 可见,国内游客对桂林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印证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国内游客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对桂林“旅游吸引物、旅游饮食、旅游商品、旅游住宿、旅游娱乐和旅游交通”6 个分析类目进行情感分析,依据国内游客对各分析类目的正面情感强度制成表2 与图4、图5。由表2 与图4 可知,在6 个分析类目中,“旅游吸引物”的正面情感强度最高,达到84%,且在国内游客对桂林正面情感强度最高的10个认知形象中,“旅游吸引物”居多,说明桂林旅游资源的品位和丰富度得到了国内游客一定的认可。结合游客的评论内容分析可知,桂林的“街道、建筑、夜景、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异国情调”是国内游客钟情于桂林的最主要元素。由表2 与图5 可知,“旅游交通”是国内游客负面感知的“重灾区”,从游客的游记描述中不难发现桂林市客运班车普遍存在着严重超载行为,桂林火车站周边的“黑车”现象、城市拥堵和公交车线路少且等候时间长是国内游客对桂林的旅游交通产生负面感知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在“旅游接待、旅游饮食、旅游娱乐”等服务市场中部分存在欺客、宰客和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实行“AB菜单”等违法侵权行为也是降低国内游客对桂林感知评价的主要原因。

表2 国内游客对6个分析类目的正面认知强度排名

图4 正面情感度最高的10 个认知形象

图5 正面情感度最低的10 个认知形象

3.2 国外游客的形象感知

通过对1143 篇英文游记进行统计,依据游客对“旅游吸引物、旅游饮食、旅游商品、旅游住宿、旅游娱乐、旅游交通”6 个形象感知分析类目的认知量和绘制成图6、图7。同国内游客研究过程一样,将纳入统计的桂林旅游资源分为6 个主类,并依据国外游客的认知量统计绘制成图8。由图6 可知,国内游客对桂林认知量最大的类目是“旅游交通”,占总认知量的33%;其次是对“旅游吸引物”的感知,占总认知量的28%;“旅游商品”的感知最弱,仅占总认知量的1%。由图7 和图8 可知,国外游客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感知主要集中在“水域风光”,其中“漓江”是国外游客对桂林认知量最大的认知形象,说明在国外游客的认知体系中,桂林是凭借“漓江”为代表,以拥有优质的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而闻名。图7中,“客运班车、铁路”的认知量远高于“民航”,主要原因是因为桂林的国际航线较少,国外游客不得不选择在广州、上海等城市中转再通过铁路或者陆路的方式抵达桂林,反映了桂林民航在国际航线开发上相对落后。

图6 国外游客6 大分析类目认知量分布

图7 国外游客认知量排名前20 位的认知

图8 国外游客对桂林旅游资源感知分布

3.3 国外游客的情感形象

依据国外游客对各分析类目的正面情感强度制成表3 和图9。鉴于英文游记样本数量有限,本文只选取国外游客正面情感度排名最低的5 个认知形象,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制作成图10 进行分析。由表3 和图9 可知,在6 个分析类目中,“旅游吸引物”的正面情感强度最高,达到84%。在正面情感强度前10 的认知形象中,“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娱乐”占据绝对的比例,说明桂林的旅游资源和休闲娱乐项目受到国外游客一致的好评。结合国外游客的评论内容可知,“实景演出、岩溶风貌、民族风情、休闲娱乐”项目是国外游客喜爱桂林的主要原因。从表3 和图9 中还发现,国外游客的负面感知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交通”方面。选取国外游客对遇龙河的负面评价文本分析发现,强迫游客消费是产生负面感知的主要原因。例如,马来西亚游客Carl在遇龙河旅游的时候就遭遇到因拒绝给船夫买啤酒而被迫在太阳底下暴晒30min。如果说糟糕的旅游服务体验还可以“用脚投票”的话,那么客运交通中普遍存在的“超载”实则难以避免。两位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英语外教Nick & Lauren 对中国客运班车的严重超载已经习以为常。但超载造成的不仅仅是糟糕的乘车环境,还降低了车辆的行驶性能,直接威胁到旅客的生命安全,这让一向很重视人身安全的国外游客在整个行车过程中感到惶恐不安,是国外游客对桂林旅游交通产生负面感知评价的主要原因。

表3 国外游客对6个分析类目的正面认知强度排名

图9 国外游客正面情感强度最高的前10 个认知形象

图10 国外游客正面情感度最低的10 个认知形象

3.4 国内外游客旅游形象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比国内外游客的感知架构,本文参考首位度的概念,将各分析类目中认知量排名第一位与第二位之比为测量指标(S =P1/P2),衡量国内外游客在认知架构方面的差异,形成表4 和表5。由表4 可知,“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和“旅游接待”是国内外游客认知量排名前三的分析类目,累计的认知量分别占据感知总量的78%(国内)和75%(国外),说明国内外游客主要通过“游、住、行”3 个维度对桂林形成感知。从表5 可知,国外游客感知的首位度大部分都高于国内游客,说明国外游客的感知集中在排名第一位的认知形象中;而国内游客的感知首位度相对比较低,说明国内游客对桂林的感知比较多元丰富,能在多个维度中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表4 国内外游客认知量感知累计

表5 国内外游客感知首位度比较

本文通过筛选出国内外游客认知量最大的两个认知形象,制成表6。从表6 可见,国内外游客在“吃、住、行、购、娱”5 个维度最具代表性的认知形象基本相同。在“旅游吸引物”方面,结合前文的研究结果,国内外游客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感知主要集中在“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两个大类,但国内游客对两者感知的差异不太大,而国外游客对两者的感知差异则相对明显,说明国内游客对桂林的“山水”有着统一的概念,而国外游客对“山”和“水”是具有独立认知的。

表6 国内外游客代表性认知形象差异

本文根据国内外游客对各分析类目的正面情感强度进行统计,绘制成图11。从图11 可见,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最高和最低的评价类目相同,都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交通”。对国内外游客6 个分析类目的正面情感强度进行统计,国外游客的正面情感强度平均达到0.79,而国内游客正面情感强度平均只有0.66,说明国外游客对桂林的情感形象要优于国内游客,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接待、旅游休闲、旅游交通”3 个方面,国内游客给予了更低的评价。结合前文的研究结果发现,国内外游客对桂林旅游元素的喜爱偏好不尽相同,“街道、建筑、夜景和异国情调”是国内游客喜爱的桂林旅游元素,而“温泉、岩洞、民族风情”则是国外游客偏好的桂林元素。抽象来看,国内游客倾向于热闹繁华的现代都市,而国外游客更偏爱古朴传统的原始村落,验证了笔者先前的观察经验。此外,负面感知产生的原因国内外游客相对统一,主要指向桂林旅游在服务和交通方面存在严重的监管缺位问题。

图11 国内外游客情感倾向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通过采集最近10 年国内外旅桂游客的网络游记文本数据,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运用Python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按照“认知—情感—整体”的层次顺序,将国内外游客对于桂林的旅游感知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国内外游客对桂林感知的相同之处表现在认知量都主要集中在“游、住、行”3 个方面,且在“吃、住、行、购、娱”5 个维度上的感知内容基本相同。在对各维度的总体评价上,国内外游客对旅游吸引物都给予了最高评价,对旅游交通则都给予了最低评价。国内外游客对桂林感知的显著差异之处表现在认知结构和喜爱偏好方面。国内游客对桂林的认知比较多元,国外游客则相对单一;喜爱偏好方面,国内游客倾向于热闹繁华的现代都市,而国外游客偏爱古朴传统的原始村落。②国内和国外游客对桂林旅游交通的感知评价都是最低的。对国内外游记内容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原因是桂林的客运交通中存在严重的超载行为。客运超载不仅造成了游客恶劣的乘车体验,甚至直接威胁到游客的生命安全,是非常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从不同的时间点、游客群体和乘车路线的游记中都采集到描述“坐小板凳”经历的游记数据,说明此类问题绝非个例,而是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结合事态后果的严重性和游客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来看,客运超载违法行为已经成为影响国内外游客对桂林感知的突出问题。③桂林旅游市场部分存在管理混乱和违法侵权行为影响国内外游客的体验。从中外游客的游记文本中可见,扰乱旅游市场秩序、影响旅游体验的违法现象在桂林时有发生,集中体现在部分景区实现变相的“强迫消费”和部分商家存在“欺客”行为。“欺客”行为违反了商家诚信经营的原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而变相的“强迫消费”侵犯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被我国旅游法明令禁止。但凡有类似经历的游客无不表现出委屈、失望、愤怒等消极的情感态度,继而影响游客对桂林旅游体验的总体评价。④游客量的季节性波动造成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游客体验和本地居民生活。旅游业是桂林市的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在中国城市分级排行榜中,桂林属于三线城市,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难以快速配套旅游业高速增长所需的建设能力和治理能力。每当旅游旺季,蜂拥而至的游客挤压了城市有限的交通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同时抬高了当地的物价,使“居游关系”变得紧张。这点从游客描述桂林城市交通拥堵、游客数量超过景区承载力、商家对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实行“AB 菜单”之中有所体现。桂林市接待游客总数与人口之比为15 ∶1,虽然不及世界比例最高的威尼斯(600 ∶1),但是已接近因“过度旅游”问题爆发抗议的巴塞罗那(18 ∶1)。关联各种表象和统计数据来看,桂林旅游旺季激增的游客数量影响了游客的良好旅游体验和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4.2 建议

首先,针对国内外游客的感知异同,有侧重地进行旅游宣传设计和产品开发。①本文发现,“游、住、行”是国内外游客最为集中关注的旅游目的地认知维度,因此在桂林的旅游宣传设计中,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窗明几净的住宿环境是重点要向国内外游客传达的信息。统计发现,国内游客对桂林旅游资源主要的认知量均衡分布于水域风光和地文景观之中,正对应中文习惯将“桂林山水”作为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建议在国内游客的宣传资料中注重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相互依托,将山水作为一个感知整体进行宣传介绍,均衡两类旅游资源的内容比例。而英文则没有同类的表述方式。据统计,国外游客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感知主要集中在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建议在向国外游客宣传桂林的资料中提高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所占比例,突出桂林水质和水体的特性优势,同时将桂林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等世界著名水城进行联系,以引起文化共鸣的方式构建和宣传桂林的旅游目的地形象。②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根据国内外游客对桂林的旅游认知结构和喜爱偏好差异,提出在针对国内游客开发的旅游产品中,应当注重产品内容的充盈和丰满,尽可能地让国内游客在各认知维度上有丰富的体验经历。在旅游路线设计上侧重选择如西街、两江四湖等能够体现桂林热闹现代都市一面的景点,迎合国内游客热闹繁华的旅游偏好。而在针对国外游客开发的旅游产品中,注重旅游体验的深度,尽可能地让国外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参与当地社区活动。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上侧重选择如龙脊、大圩古镇、江头洲古民居等能够展现桂林原始生活一面的景点,迎合国外游客古朴传统的旅游偏好。

其次,以智能防控手段和旅游失信惩戒制度应对桂林旅游交通和服务乱象。①旅游交通方面,针对“超载”现象,除了在旅游的热门路线桂林至阳朔、桂林至龙胜、阳朔至兴坪等路线的必经之处上设置“治超”卡点以外,建议客运管理部门运用智能识别科技和5G网络传输技术对乘员数量和车辆运输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监督。如,在旅游客运车辆上安装高清摄像头和车联网装置,将车上情况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运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了解车内乘员人数、车辆驾驶姿态等情况,如有超员超载等违法行为,则系统发出警报,经查证核实后,通知管辖相应路段的执勤交警进行拦截。桂林“黑车”之所以屡禁不绝,主要是因为“黑车”与正规的出租车外观相似,普通游客难以辨别真假。对此,除了客运管理部门要增强日常的检查力度以外,建议联合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等管理部门在到达处对桂林正规出租车的涂装、标识、特征进行宣传。此外,在正规出租车车门位置的明显处图喷与该车信息一致的二维码,乘客通过扫码的方式辨别真假出租车。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建议设置途径桂林市内3A级以上景区的旅游联线公交车,并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增加从火车站、机场、汽车站和商业中心等地始发至桂林4A级以上景区的直达专线。对于较为偏远漓江旅游水陆换乘点(磨盘山码头、竹江码头等)应结合游船的开行时间在沿线设立公交站点。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建议在桂林市内著名的景区、商圈、车站、酒店密集的社区等增建固定式的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租赁点,游客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具有互联网实名认证功能的软件完成租赁业务。②旅游服务方面,针对部分景区和商家存在的“欺客”和“强迫消费”等问题,建议制定和颁布惩戒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失信行为的管理办法。旅游管理部门应实时搜集桂林旅游的网络舆情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判定负面舆论的指向。同时,邀请自愿配合的游客,携带专业的微型录音录像设备搜集景区和商家的违法行为证据,一经查实,立即警告整改。对多次警告但屡教不改的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实行吊销经营许可和限制旅游从业准入,同时在主要的旅游媒体和平台上公布失信企业和失信人员名单。

第三,协调居游利益,注重生态治理,提升桂林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感知形象。①在桂林的旅游规划中,不仅要重视外来游客的各项旅游需求,更要关注本地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协同双发的利益,淡化传统意义上的“景区”概念。建议在未来桂林的旅游规划之中,侧重培育桂林市的文旅板块,将休闲养生、休闲娱乐、会议、运动体育等泛旅游产业植入城市的功能业态,打造城市旅游休闲综合体,让旅游发展的红利惠及当地居民。②对于交通拥堵问题,可根据旅游淡旺季对交通资源实行合理的弹性分配制度。如,每年的寒暑假和“五一”和“十一”等桂林旅游高峰时期,适时开放热门景区附近有条件的学校、社区等闲置的空间资源作为游客的临时停车场,扩充桂林的停车资源。此外,建议在下午5—7 点时段对旅游大巴实行限制驶入桂林市解放东路、中山中路和单向逆时针通行滨江路、凤北路、翊武路、榕湖路、杉湖路的交通管制措施,以缓解下班和放学时段的路面交通压力。③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应加快完善桂林的生态补偿机制,成立遇龙河生态环境专项保护基金,加大漓江和遇龙河两岸地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同时,根据旅游淡旺季和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寻找结合点,对漓江、遇龙河等生态旅游景区设置“休眠期”,“休眠期”内严格限制游客数量和开航船次,最大力度地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另外,责成旅游利益相关者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并适当约束游客的旅游行为。

猜你喜欢

桂林目的地旅游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桂林行
动物可笑堂
乐!乘动车,看桂林
旅游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