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分析
——以杭州图书馆为例
2021-11-02陈锋平柴玲姬
陈锋平 柴玲姬
(杭州图书馆,浙江杭州 310016)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将馆藏大量特色纸本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重组、建设、展示,更大范围为公众提供文化资源,数字技术极大拓展人们的生活半径,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深度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便利城乡居民生活、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促进脱贫攻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而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2015年,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联建项目正式启动,全国各级图书馆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依托联建项目建设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数字资源。党的十九大之后,政府立足于国内公共图书馆发展,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此为顺应现时期发展需求之举,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馆藏建设夯实了根基。
公共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从拥有纸质馆藏特色资源转变为提供全面、高效的数字特色资源,并且满足读者易于发现、易于获取需求,从而提升社会影响力和效能。数字特色资源的来源包括商业采购特色资源和自建数字资源库,从馆藏特色角度而言,公共图书馆能将自建数字资源有效地向公众开放服务,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特别是推广和普及馆藏特色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杭州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及访问情况,对照其它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现状,分析特色资源库建设特点,发现存在不足及提出改进对策,以此为市级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2 特色资源库建设情况及特点
2.1 建设情况
杭州图书馆多年来重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数据库开发,遵循总体规划、重点优先、逐年递进、形成规模,并有持续的扩增、更新。目前已发布馆藏古籍、民国文献、地方文献和家谱数据库,以及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杭州图书馆特色资源库情况
2.2 特色资源库建设特点
特色资源库是指充分反映本单位在同行中具有文献和数据资源特色的信息总汇,是图书馆在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本馆特色的可供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各大公共图书馆除珍藏的古籍、民国文献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再生性保护[1]外,在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物产资源等背景下,长期积累,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完整、独具风格的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宝库[2],因此特色资源库建设重点在馆藏历史文献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等内容,综合自建数据库的建设和服务情况,从开放服务理念、资源库管理系统统一、打造地方特色专题库及共建共享合作模式等四方面为特点展开介绍。
2.2.1 自建数据库最大限度开放服务
开放服务方式直接影响资源的服务范围和利用率,从知识产权保护而言,古籍和民国文献不受版权约束,应促进珍本、善本等公有领域古籍数字化资源完全在互联网无限制开放使用[3],近些年杭州图书馆发布的馆藏民国文献和古籍数据库所有资源都可直接在线浏览,用户无需注册登录,也无需到馆访问,读者信息获取的门槛较低,这是对“开放获取”的重要践行,以上方式也更有利于馆藏古籍的利用及信息交流,推动公共文化进步;而且杭州图书馆本着越珍贵价值越高的文献迫切需要向市民和研究学者开放服务为宗旨,首要发布的都是馆藏珍贵地方民国文献和珍贵古籍,为史学研究人员提供便利的查阅方式和途径,进一步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另一方面地方文献、家谱数据库受知识产权保护原因,仅能在馆内访问,通过杭州市公共图书馆VPN虚拟网建设,实现各区县公共图书馆局域网内也能访问。
2.2.2 特色资源库管理系统统一,可持续拓展
从2016年开始建设的民国图书、民国期刊、古籍、家谱、地方文献等数据库平台都使用同一系统平台,该平台采用三层设计架构,包括数据层、业务层和高级应用层,系统设计遵循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充性、易升级性、经济性与实用性等设计原则。跨操作系统平台,可以在Linux、UNIX、Windows等系统上运行,减小维护成本;跨数据库平台。数据库持久层采用hibernate实现,使得特色资源库管理系统可以支持几乎所有的数据库平台,包括Oracle、DB2、Microsoft SQL Server、MySQL、PostgreSQL等;跨应用服务器。支持Tomcat、Weblogic、Webspere、JBoss等应用服务器。
2.2.3 地方特色文化主题明确,展示清晰
杭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库收集杭州旅游文化、水系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从古至今杭州城市发展情况和杭州历史文化电子书的资源,地方特色专题库收集杭州方志、文史、风景名胜、石刻造像、古今坊巷、地方名产、名人故居、民间故事、杭州风俗及古今谈等地方专题,两个库都完整的反映了杭州地区的地方特色,数据库页面美观,主题明确,展示效果清晰,方便用户查询所需内容。从G20后杭州城市形象大幅度提升到未来亚运会之后杭州的综合实力展现,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和别样风采还在成倍的绽放,杭州图书馆地方特色专题库快捷、便利、全面的为需要了解杭州相关地方文化的人提供了渠道。地方特色专题集合杭州地区历史、文化、旅游、民俗等大类的数字资源,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对于展示本地文化知识、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城市历史、传播地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2.4 特色资源库建设合作共建共享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是任何一家图书馆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联合各馆开展特色资源库持续建设和统一开放服务,从而实现集群效应,避免资源浪费,有效的促进资源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益的整体提升[4]。
(1)与区、县公共图书馆合作,整合特色资源共建共享。作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与保护、引导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指导及引领作用。一方面区、县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品种丰富,但一般体量较少,无法单独建库。随着“修谱”热潮的兴起,近几年查阅家谱的读者越来越多,在与13个区县图书馆走访调研中达成共识,合作共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馆藏家谱平台,使馆藏家谱得以数字展现,并为市民提供便利在线查阅服务。另一方面家谱数据库不仅展现全市综合的数据库,同时也为各区县馆独立设置馆藏数据库,一库多用。中心馆数据库分别以地域和姓氏作为横向指标设定,可以按类查询;并且为每个区县馆设置各自馆藏家谱页面,用以区县馆单独建数据库平台展示页面,以供参与全国图书馆评估使用,这从另一层面更新了共建共享的方式方法。
(2)联合出版社共同参与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公共图书馆将呈缴作为主要和较为稳定的征集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除纸质图书呈缴外,数字版也是我们重点收集的载体。杭州图书馆与杭州出版社、西泠印社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开展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的同时,同时向杭州出版社征集了一批地方文献电子资源作为补充,从而减少数字化经费的浪费,该数据库按照杭州旅游文化、水系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从古至今杭州城市发展情况和杭州历史文化等主题呈现,在考虑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供读者馆内在线访问。
3 特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3.1.1 读者受众较少,使用率较低
杭州图书馆除古籍数据库访问量较大以外,其它特色资源库访问量仅4000余次。其它特色资源库使用局限人群范围较小,一般都以研究为主,甚至读者到馆咨询时,馆员对本馆特色资源库也并不是很了解,未能起到很好的推介作用,而地方文献库为了避免知识产权纠纷,仅限到馆访问,在很大程度也降低了特色资源库的利用率。
3.1.2 特色资源库建设内容单一,开发与挖掘缺乏深度
目前特色资源库都是基于馆藏文献数字化提供在线查阅服务为基础,展现内容为图书、图片,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数字资源缺少关联性。
3.1.3 维护不及时,检索方式滞后
地方特色专题数据库停留在建库之初,未有更新,其中杭州方志和文史专题数据库因为数据厂家没有继续采购,已不能正常访问。自建数据库而言,缺少统一的检索入口,读者使用不够便利。另一方面数字化工作依靠外包形式,每年均需公开招投标,受到经费及自身馆员数字化能力限制,导致数据库系统维护技术力量欠缺、资源内容更新缓慢等普遍问题。
3.1.4 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待加强
目前数字化工作基本以外包,购买服务等形式开展,由厂家负责简单的加工处理,包括文献的扫描、去污、纠偏、格式转换到元数据的著录、目录的编制等,图书馆馆员扮演着管理员、服务员的角色,数字资源采编、数字服务能力欠缺,难以适应当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方便快捷地查询和使用,从而降低了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3.2 对策
3.2.1 加大宣传及开放力度,提升特色资源库知晓率
图书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建设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应该被普通读者,尤其是本馆馆员所熟知并使用。在数据库建成后,针对馆员开展自建数据库使用培训,针对普通读者可开展自建数据库相关沙龙、讲座等阅读推广活动,以及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自媒体进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馆藏特色资源及数据库使用等手段,提升知晓率。例如2020年为落实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部署,深入挖掘中华古籍的深厚文化内涵,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杭州图书馆策划了一系列线上馆藏珍贵古籍系列展,并将数据库链接放置显眼位置,从而让更多的读者知晓,使得馆藏的古籍“活”起来。此次线上共推12期,微信点击量合计达到6000余次,微博访问量合计达到49万余次,其中在微博上推送的馆藏珍贵古籍系列展(八)——《明代萧山望族来氏的稿本著作》,阅读量达到41.1万,深受读者和业内人士好评。另一方面结合沙龙讲座,或者走读等形式,主推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在馆内访问使用,例如邀请地方文化名人或专家,组织读者参与走读杭州历史街巷、名人故居或名胜古迹等,讲解文化历史,同时推广馆藏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
3.2.2 完善虚拟网建设,扩大服务人群
目前各大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尤其地方特色数据库,考虑版权保护原因,部分资源仅能通过图书馆局域网或登录图书馆才能使用,访问权限的设置阻碍了资源的共享,市馆与区县馆的VPN建设未搭建成熟,仅实现市馆的自建资源供区县馆馆内访问。后期建议完善市级公共图书馆虚拟网建设,保障市内各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访问畅通,结合浙江省服务大提升工作,扩大服务人群,提升数字化服务效能。例如疫情期间,贵州中医大学图书馆通过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跨域身份认证及漫游账号访问等三种方式,确保校外访问校内特有资源的畅连[5]。同时需加强省市公共图书馆虚拟网建设,例如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虚拟网是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背景下,以南京图书馆为省级分支节点,全省各地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建设,通过虚拟网的建设有效解决了数字资源的访问局限性,实现全省资源共建共享[6]。
3.2.3 扩大地方特色资源收集范围,重视本土文化、特色文化的挖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地方特色资源不仅限于地方上出版的图书,数字文献、多媒体文献及网络文献也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收集的重点,自行制作与采集并重,数字文献与多媒体文献兼顾。另一方面需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图书、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统一打造多媒体专题数据库,促使其更好地为读者提供精准、特色的知识服务。可借鉴例如丹东市图书馆开发满族茶文献资源主要是以馆藏为基础,依托“满学文库”,将满族特色风情再提练、挖掘、利用与推广,通过满族茶文献研究使满族文化内涵更加清晰,体系更加完整[7]。温州市图书馆多年来重视特色资源库建设,以构建一站式、分层次的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体系,打造网上“温州记忆”,目前已网站上发布24个自建资源库,分别以温州古遗迹、名人著作、地方特色等主题,下设多个专题的形式呈现,特色资源库建设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3.2.4 搭建统一检索平台
首先要确定建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应协调地区内图书馆制定统一的标准,搭建成型后方便用户跨库使用,再次需统一建库软件平台,方便数据的使用和交换,提高数据库的使用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借鉴CALIS的CASHL做法,依托全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虚拟网络,搭建一个覆盖公共图书馆系统的简洁、实用的自建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平台。
3.2.5 完善数据库管理制度,加强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的数据库管理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数据库建设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8],包括制定中长期建设发展的方针与本年度建设目标与任务;明确建设指标和职责,做好计划、总结、考核等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数据库建设是长期工程,为了促使特色数据库得以持续发展,应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数字化资源特别是特色资源库建设予以重视和支持,提供经费、政策支持。
3.2.6 加强培育图书馆员的学习能力、数字能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一大措施。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点加强培育图书馆员的学习能力、数字能力,提升馆员的专业素养,使得数字化工作相关人员具备处理数字信息的基本能力,能够平稳应对在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后期更新、维护工作。
4 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市级公共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上构建以馆藏特色资源为基础,着重于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扩充特色资源类型、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与区县馆的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打造无障碍线上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免费开放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