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地区1979-2015年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2021-11-02牛文娟
牛文娟
(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20)
0 引 言
干旱现象常常伴随着区域水分的减少而出现,长期的干旱易造成旱灾[1]。西南地区近60年由于干旱现象的逐年加剧,造成旱灾发生频率逐年提高,平均损失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渝东北地区位于三峡库区内,河流众多,河川径流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但极端季节性干旱的发生对当地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渝东北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当地防旱政策制定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发展,常以干旱指数表征干旱现象的基本特征。HUANG[3]等基于NMSDI计算得到全国干旱总体特征。张[4]等分析了惠州市的干旱特征,并得出相关防旱建议。王[5]等基于多种气象干旱指数构建了自贡地区干旱气象指标优化模型。龙[6]等利用水文干旱指数计算阿克苏流域干旱指数,并分析了干旱分布规律;陈[7]等利用Copula函数对辽宁省农业气象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金[8]等利用UNEP指数计算了西藏地区干旱指数。其中,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可综合考虑降水与干旱的关系,在干旱表征研究中的应用较广泛。
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简称SPI)能够较好地反映干旱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干旱事件的时空效应。SPI于1993年被McKee[9]等提出,因只需要降水数据,并且可以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干旱表征中。在国外,SPI被用于计算全球范围的干旱变化过程(Mueller和Seneviratne[10]),广泛用于美国(Guttman[11]、Hayes[12]等)、加拿大(Quiring和Papakryiakou[13])、印度(Bhuiyan[14]等)、欧洲(Lloyd-Hughes和Saunders[15])、西非(Ntale和Gan[16])等地区的干旱研究。在国内,SPI被用于计算全国范围的干旱变化过程(Xu[17]等)。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黄晚华[18]等)、东北地区(邹文秀[19]等)、华北地区(He[20]等)、新疆(Zhang[21]等)等地区也有广泛应用。
XU[22]等利用SPI计算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变化情况,认为SPI适用于渝东北区干旱状况的计算。可见,SPI适用于不同的地区,方法也相对成熟,可以用于渝东北区干旱的时空分析计算。
Yevjevich[23]等采用阈值截断方法,从一维干旱指标序列中提取干旱历时、烈度、强度等特征变量。Lloyd-Hughes[24]等把干旱看作一个由经度、纬度、时间组成三维结构体,从三维的角度对1901-2006年间欧洲的干旱事件进行识别,提取出干旱历时、烈度、干旱中心等特征变量。为了综合分析渝东北区干旱的时空发展规律,本文将在计算干旱指标的基础上,对渝东北区进行三维干旱事件识别,并计算干旱历时、影响面积、烈度、强度和干旱中心这5个特征变量。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渝东北地区分布于长江干流沿岸,涉及11个区县,幅员面积33 904 km2,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41.1%。渝东北片区靠近大巴山暴雨区,夏秋季受暖湿气流影响,暴雨极端气候频发,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严重。
降水数据为空间分辨率为0.1°的地面降水网格数据(http://westdc.westgis.ac.cn),时间分辨率为3 h,数据质量控制良好,可满足本研究所需数据的基本要求。
2 研究方法
本文涉及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干旱指数的计算、三维干旱事件的识别以及干旱事件中5个特征变量的计算。
2.1 SPI计算
SPI是表征某时段降水量出现概率多少的指标之一,采用Gamma分布概率来描述降雨量的变化。SPI>-0.5时,无旱;-1≤SPI<-0.5时,轻旱;-1.5≤SPI<-1时,中旱;-2≤SPI<-1.5时,重旱;SPI≤-2时,特旱。
2.2 三维干旱事件的识别
通过对研究区SPI的计算,得到研究区每个网格每个月的SPI。为了研究横断山研究区干旱时间空间发展规律,需要对干旱事件进行识别。
干旱事件的识别最早是在2005年由Andreadis[25]等提出的,然后在2012年由Lloyd-Hughes[24]改进,目的是将干旱定义成一个连续的时空过程。干旱事件的识别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义干旱单元。干旱指数阈值取-1,即SPI<-1时定义为干旱状态。本文选取每个月SPI小于-1的网格看做一个干旱单元。每一个干旱单元可以表示为一个包含经度、纬度、时间和干旱指数的数组。本文利用1979-2015年的月累计降雨数据,空间分辨率为0.1度。所以最后求出的干旱指数是一个30×27×444×1的四维数组。
第二步:定义一个面积阈值。在对干旱单元聚类分析得到干旱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对面积阈值进行定义。Sheffield[26]等发现过小的面积阈值会导致定义的干旱事件连通性不够、干旱持续时间过长;过大的面积阈值会使原本是大尺度的干旱事件分裂成很多小的事件。WANG[27]等和XU[22]等推荐研究区总面积的1.6%作为一个面积阈值,对于渝东北研究区,面积阈值取538 km2。
第三步:定义干旱事件。当相邻两个月的干旱单元的重叠面积大于面积阈值,则这两个月的干旱事件是同一个干旱事件。对于渝东北区,本文根据已经得到的干旱指标值,用arcgis10.2在空间上进行重分类,并把任意相邻两个月的干旱面积进行裁剪,当两个干旱单元的重叠面积大于面积阈值时,定义为同一个干旱事件。当一个干旱单元与上一个干旱单元的重叠面积小于面积阈值,而与下一个干旱单元的重叠面积大于面积阈值时,记为此次干旱事件的开始;当一个干旱单元与上一个干旱单元的重叠面积大于面积阈值,而与下一个干旱单元的重叠面积小于面积阈值时,记为此次干旱事件的结束。
2.3 干旱事件的4个特征变量计算
干旱事件的特征由4个指标来表示,定义如下:
1) 干旱历时(D)。干旱历时是指干旱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长度,即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单位为月。对于渝东北区,根据2.2节得到的干旱事件,同一个干旱事件的干旱历时即为干旱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差。
2) 干旱影响面积(A)。干旱影响面积是指干旱扫过的面积,即同一个干旱事件,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干旱单元的最大投影面积,单位为km2。
3) 干旱烈度(S)。干旱烈度是一个综合表示干旱指数、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的指标,可以很直观地表示干旱的严重程度。
4) 干旱强度(I)。干旱强度代表干旱事件过程的剧烈程度,等于干旱烈度与干旱历时和干旱面积之间的比值。
3 结果与讨论
本文选用标准降水指数(SPI),对渝东北区的干旱进行研究。本文利用上文提到的0.1°×0.1°降水网格数据,计算得到1979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SPI的三维矩阵。根据2.2节中的干旱识别方法,对1979-2015年进行干旱识别,得到1979-2015年每个月的干旱面积(图1-图3)。
图1 1979-1989年每月的干旱面积百分率Fig.1 Percentage of drought area per month during 1979-1989
图2 1990-2000年每月的干旱面积百分率Fig.2 Percentage of drought area per monthduring 1990-2000
图3 2001-2015年每月的干旱面积百分率Fig.3 Percentage of drought area per monthduring 2001-2015
从整体上来看,渝东北区的干旱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较轻,90年代最重,到21世纪有频率增加的趋势。根据干旱指标阈值(SPI<-1)以及最小干旱面积阈值(538 km2),得到受旱区域的平均面积为63.16%,受旱面积大于60%的有19个月,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其中1988年4月、1990年9-10月、1997年10月干旱面积达到整个研究区面积的100%;特旱面积大于10%的有21个月,主要集中在90年代和2000年之后,其中1997年10月特旱面积最大,达到整个研究区面积的79.81%,其次是2006年8月,特旱面积达到整个研究区面积的75.08%。从干旱发展的过程来看,90年代重旱特旱持续时间虽短但来势凶,程度重,干旱级别高;2000年以后重旱特旱虽然比例不大,但连续发生干旱的时间较长。
单独看每个月的干旱情况并不能准确评价一次干旱过程的严重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分类提取。本文对1979年1月至2015年12个月每个月的干旱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到1979-2015年期间,持续3个月及以上的干旱共有24场,其中80年代共发生4场,90年代共发生5场,2000年以后发生15场。图4是用烈度表示的渝东北区干旱的时间分布规律,烈度是表示干旱严重程度的综合指标。从图4中可以看出,80年代干旱事件发生较少,烈度较低,多为小于3个月的偶然性干旱,很快得到缓解;90年代干旱多次发生,烈度值普遍较高,每次干旱持续时间相对较短;2000年以后,干旱事件频繁,2000-2006年极端干旱事件频繁,2008年以后干旱强度有所缓解,但发生频率有所增加。
图4 1979-2015年干旱事件烈度分布图Fig.4 Temporal variation of drought severity during 1979-2015
表1为渝东北地区1979-2015年的干旱事件。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烈度最强的干旱事件发生在1997年5月,到1997年11月干旱才得到缓解,干旱历时达到7个月,影响范围达到整个研究区的100%。强度最大的干旱发生在2008年的5月,到2008年8月干旱缓解。
表1 1979-2015年渝东北地区干旱事件Tab.1 Drought events in Northeast Chongqing during 1979-2015
续表1
此外,发生于2001年4月的干旱事件,到2001年11月才缓解,干旱历时8个月,研究区99.05%的面积受到影响;发生于2006年 5月的干旱事件,到2006年10月缓解,干旱历时6个月,影响范围达到研究区的100%。2008-2015年期间干旱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几乎每年都有连续超过3个月时间的干旱面积超过研究区面积的40%,干旱发生的频率增大。
经过归纳统计发现,干旱主要发生在3-12月份,其中春旱发生的频率为18.4%,夏旱发生的频率为36.8%,秋旱和冬旱发生的频率分别为26.3%和18.4%。渝东北地区夏旱秋旱频发,且重大干旱事件1997年5-11月也主要是由于夏秋连旱,持续时间、发生强度大。
4 结 论
本文利用SPI计算1979-2015年间渝东北区干旱指数提取干旱事件发现,渝东北区的干旱状况在上世纪80年代较轻,90年代最重,到21世纪有频率增加的趋势。从每个月的干旱面积来看,1997年10月最为严重,特旱面积最大,其次是在2006年8月;从干旱的连续性来看,1997年5-11月的干旱事件最为严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最广。经过归纳统计,渝东北地区夏旱秋旱频发,夏秋连旱影响最大,为以后渝东北区的抗旱工作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