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领农村青年教师转变专业发展方式的策略
2021-11-02王秀波
王秀波
(庄河市兰店乡中心小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没有教师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我校地处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常期处于被动的接受培训学习的状态。为了更好地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以‘看、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师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教师发展方式”,从2017年8月开始,我校开展了“引领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转变专业发展方式的实践研究”,摸索出以下实施策略。
一、以“榜样教育”理念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2018年9月,我校对办学思想做了进一步规划设计,结合地域特点以及利用好家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元和烈士墓这一红色资源,聘请专家进行指导,确定以“榜样教育”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发展,并在课程开发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详细的要求说明。
(一)依据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建设和完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
我校将“榜样教育”与多学科深度融合,开设语文、科学、道德与法制、体育、美术等多学科工作坊,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研发和实施具有英雄特色的系列课程资源,实现国家课程融合渗透,将英雄榜样的教育资源系列化。
创编《红色记忆》校本课程教材,分低中高版本,以生动的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丰富了英雄榜样教育的内容。
优化社团活动,拓展教育渠道。军歌嘹亮合唱团、演讲社团、书法社团等优质社团活动,逐步将社团活动课程化,拓宽了红色文化课程体系(见下页表1)。
(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榜样示范团队
一是团队建设目标,包括修师德、强师能、担责任、做表率。
二是团队建设愿景,包括建设学习型团队——让团队在学习中成长,建设研究型团队——让团队在研究中提升,建设创新型团队——让团队在创新中发展,建设家园型团队——让团队在家园中幸福。
三是团队建设措施,包括五项制度保证,分别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以发展为本的研修制度、以质量为本的备课制度、以创新为本的教研制度、以激励为本的评价制度;五项活动跟进,分别是主题教育活动、读书交流活动、校本研修活动、岗位练兵活动、家校联谊活动。
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中,将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融入到各项制度建设中,在各项制度的实施以及各项活动的开展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由原来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逐步转向专业的自我发展。
二、以教育科研牵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要求教师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首先确定以课题牵动的形式展开研究,将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找出各项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其他课题的研究推动此项课题的研究。我校近期立项的国家级课题两项,分别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研究”“运用教育信息化辅助农村青年教师转变专业发展方式的实践研究”;大连市一般课题两项,分别是“引领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转变专业发展方式的实践研究”“小学开展品行储蓄特色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这四项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均有青年教师,其中学科骨干教师在参与研究本校立项课题的基础上,还参与了庄河市教育服务中心学科教研团队的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这些青年骨干教师将在教科研团队习得的经验,与我校其他青年教师进行分享,指导并帮助校内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以老带新、以强扶弱的方式帮扶结对,并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日常的德育教育和校本研修中,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期末,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通过引导青年教师交流课题研究的习得、课题研究反思、教育随笔的提练等形式,广泛收集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久而久之,青年教师形成了良好的研究风气,专业发展由被动变主动,大部分青年教师都能自发地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可以说,此项研究举措收获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三、以校本研修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以校为本的学科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师通过参与并实践校本研修和校本教研,自身的专业能力得以提高。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磨课、上课、研讨、反思、撰写教学日记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从被动的接受专业培训到自我发展观念的转变,身体力行地践行转变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式。
每学期教导处根据庄河市教学管理方案,结合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提练出来的具有共性的教学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学校教研计划,教研组根据学校教研计划制定教研组计划,确定学科教研主题,制定详细的集体备课安排,每周三下午开展组内集体备课任务。依据学校教研计划,每学期开学前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说课标、说教材等说课活动;开学后,教导处深入到各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指导,参与教师的集体备课、磨课、研讨等活动,由教研组推选出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片段进行校级教研活动。青年教师通过听课、上课、研讨等活动,使自身的专业成长得以提高;同时,将在团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得、所感带回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展示、研讨、反思等形式,带动其他青年教师转变专业发展方式。
四、以教育信息化支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在转变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策略上,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从教育心理学看,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系统的理论学习、完善的技能训练(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科学的教学反思、科学的教育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完成。因此,我校以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专业培训促发展
我校邀请庄河市教育服务中心的两名教师来校对青年教师进行白板培训,培训之后开展验收工作。目前,我校所有青年教师可以熟练地使用白板进行辅助教学。部分青年教师还参加了微课制作培训,多名教师制作微课参赛并获奖。有的青年教师利用微课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播放,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效果明显;部分教师将微课视频分享在班级群里,以便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二)录制优课促提高
我校每学年都会组织教师录制课堂教学视频,选取优秀的青年教师录制“一师一优课”,并将这些课程面向全校开放,以供校本教研时教师们共同学习研究。疫情期间,教师自己录制教学视频,为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方便。教师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既学习并掌握了现代教育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又能在视频录制以及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五、以团队共进带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课题成功立项后,学校首先组建课题研究团队,由副校长担任组长,团队成员由教导处学科主任、科研专干、课题负责人组成。在顶层研究团队下组建教学团队和德育团队。学科团队的活动内容以教研科研为主,保证科研教研不分家,在教研中提练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科研,在科研中解决教研中发现的问题用于教研。学科团队的活动形式多样,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磨课、上课、研讨、反思、撰写教学日记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在不知不觉中从被动的接受专业培训到专业自我发展的观念的转变,身体力行地践行转变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式。德育团队的活动内容以学生德育活动为主。德育团队的成员由我校的12名班主任担任;教学团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教师数量的实际情况,下设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学科四个团队,各团队组长由学科主任担任,成员是学科骨干教师以及任教学科非骨干教师。
教研组每周三下午开展组内集体备课任务,主力备课教师尽量安排青年教师,主持人为有经验的年级组长担任。在团队中安排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或学年组长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说课以及上课活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给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成长机会。学科骨干教师将在庄河市教育服务中心学科团队活动中的成功带回本校,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或经验介绍等形式分享给本校学科团队成员,带动其他青年教师成长。
六、以评价机制激励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在青年教师转变专业发展方式的研究中,青年教师的变化明显,取得的成果也较为突出。这得益于学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所有的跟进评价都细化量化,与教师年终考核挂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我校大部分青年教师虽已评上高级教师,但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进行校本研修,深耕教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这些都源于良好的评价机制,它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回顾课题组近4年来的研究历程,我们探索出促进农村青年教师转变专业发展方式的五种实践策略以及完善的评价机制,这五种实践策略的运用将不断推进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