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对红军革命文化特质的展陈方式研究
——以纪录片《长征》为例

2021-11-02李清洪陈玥桦

电影文学 2021年18期
关键词:长征纪录片红军

李清洪 陈玥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雄厚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红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肩负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使命,为保存革命火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做出了军事上转移和政治上转变的伟大决策。纪录片以恢宏的长征历史为背景,依据丰富的史料,通过亲历者讲述、史料文字等方式重现宏伟长征。纪录片以弘扬长征革命文化作为拍摄创作的主题,展示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全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挽救中国坚贞不渝的初心,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

一、纪录片中红色革命文化的层级结构

“纪录片立项之初,就从‘以体验还原历史、以数据验证奇迹’的创作理念出发,以实地体验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力求还原和传达详尽的历史真相。”纪录片将红色革命文化通过层级结构的方式进行了展陈,第一层级展示出以现存作品为媒介的物态文化;第二层级是红军踏上长征坚守的制度文化;第三层级为在长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以拯救民族为核心的行为文化;第四层级表现为红军长征中孕育为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一部分的红色革命文化。

(一)纪录片对工农红军革命的物态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体现

在纪录片中结合具体真实的长征史,深入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广泛传播了属于人类历史的“中国故事”。从深邃的内在逻辑来看,纪录片在革命文化的物质发掘这一方面做得较好,在影视中纳入了文献、遗迹、纪念馆、纪念碑等实际存在元素。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信息,使得革命文化的展现更加具有生动性与灵活性。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之下,长征纪录片用更现代化、更通俗化的方式展陈了红军长征的革命文化,牢牢地吸引新时代观众的眼球。

纪录片从社会现貌入手,展示了革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深厚积累,点出了历史的长征和新时代征程的历史性、关联性,接着以动态画面从宏观层面再现了红军长征路线,通过会议遗址与油画的结合再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紧迫感。通过纪念馆的照片、雕像与老红军战士的融合展现了长征精神永驻,再用毛泽东诗词将红军长征的恢宏气势以及红军的坚定理想信念展示了出来。在纪录片的后半部分以油画记录红军沿线留下的革命标语,重现红军长征路及红军战斗的恢宏场景,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展示了红军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在纪录片中还通过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的专著《伟大的道路》强调红军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进一步强化了红军长征中积淀的革命文化。红军精神深深打动了在中国的传教士勃沙特,他在撰写的《神灵之手》中展现了红军的精神意志和坚贞信仰。在纪录片中还通过外国友人的专著表现了国外对红军的钦佩之情,再次彰显了红军长征的革命文化是那么令人惊异。纪录片通过对红军革命文化的“物质结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丰富了新时代传播革命文化的内容,使得革命文化通过一系列“物质结晶”再次形象地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进行了思想上的对话。

(二)纪录片对工农红军行为文化以及内在精神的体现

红军的行为文化是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有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是红军在长征中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红军革命文化的内在精神主要表现为忠诚为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红军的行为文化和内在精神都在纪录片中有一定的体现。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纪录片以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将红军长征的壮丽史诗再现于新时代观众的眼前时,观众能够更形象更具体地了解属于中华民族的长征历史,并在新时代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历史的画面通过镜头播放在屏幕上,珍贵的画面、震撼的镜头给观众以最直观的感受。纪录片透过长征亲历者的讲述去挖掘精神层面的红军革命文化,摄制组寻访了49位近百岁的老红军,让亲历者讲述长征故事,使红军的长征精神跃然流于屏幕之上。老红军对长征历程的口述极具感染力,拉近了长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纪录片展示了红军为了革命理想不畏牺牲的奉献精神,切合长征路上的真实史诗所富含的精神文化,不仅使中华儿女得到精神洗礼,还激励着中华民族走好新时代的新征程。

八十多年以前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一次伟大的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征程。这次征程产生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动力,这种源动力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实践论证成为工农红军行为文化的内在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滋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魄,纪录片在新时代对长征精神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展陈,使长征作为强大的精神源动力更好地为新时代征程服务,让长征精神成为激励中华儿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二、纪录片中红色革命文化的视角展陈

纪录片的拍摄从特定的叙事视角出发对红色革命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展陈,将红色革命文化进行了深度再现。纪录片《长征》通过三维视角对长征的革命文化进行了深入展示,既有平视视角对革命文化的物质资料展示和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展陈,又有从历史的高度俯瞰并解读长征的俯视视角,还有从仰视视角分析红色革命文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纪录片对工农红军革命文化进行了多视角展陈,平视视角使观众“忠于历史”,俯视视角使观众“高于历史”,仰视视角使观众“敬于历史”。通过三重视角的不断变换,纪录片还原了全面的工农红军革命文化。

(一)纪录片以平视视角对工农红军革命文化的展陈

与其他视角相比,平视视角更加讲求对事件进行真实还原,在展陈过程中通过对物质文化遗产和老红军的口述忠实地回溯了长征。传统的历史文献的展陈方式较为单一,受众群体较小。纪录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解读和多元呈现,增添了革命文化展陈的生动性,满足了更多受众感受工农红军革命文化的需求。首先,通过纪录片中红色文物对革命文化的历史再现,使得观众与长征进行了跨域时空的平等对话,让观众与长征工农红军革命文化同频共振。其次,通过纪录片中革命历史文献对革命文化的历史再现,使观众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增添了一层历史厚重感,让观众在长征工农红军革命文化的长河中畅游。最后,通过纪录片中长征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革命文化,使得观众跳脱出冰冷的物质展陈,让观众与长征工农红军革命文化产生血肉联系。

纪录片在平视视角下具有直接物证、间接物证、直接人证、间接人证,使得长征中的革命文化以真实的面目展现在观众面前,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革命文化是长征英雄在克服一次次艰难险阻后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对长征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进行采访,是深入挖掘长征革命文化的一大创新,也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通过亲历者对长征的细节回忆,使工农红军革命文化更为丰满。见证者又从第三方视角对亲历者进行了证实,使得“人证”又添“人证”,使工农红军革命文化更为真实。

(二)纪录片以俯视视角对工农红军革命文化的展陈

纪录片以俯视视角向观众呈现长征,可以为观众提供一种更为豁达的历史观感。通过俯视视角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彰显了工农红军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使观众对长征中的革命文化认识提高到了新的层次。

俯视视角不同于平视视角对史料的铺陈,而是将长征与时代氛围紧紧联系,在纪录片中融入深厚的历史底蕴,从而发掘革命文化更深层的内涵。俯视角度使得拍摄对象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赋予了革命文化更加深远的影响。纪录片在重要的事件或重要时间节点上跳脱平视视角的平铺直叙,利用俯视视角将单个“点”与工农红军革命文化的“线”结合,使观众从更高的高度把握红色革命文化的特质。

整部纪录片各个部分看似相互独立,但是在结构上却紧密相连。在回顾长征史这一环节,纪录片采用俯视视角更多地解读了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顾全大局、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沿着长征路线挖掘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的革命文化。尤其是在纪录片最后一集中,创作者从俯视视角出发再次梳理了工农红军的革命文化,不仅使观众“忠于历史”,还能使观众“高于历史”,进一步说明长征永远在路上,对新时代新征程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三)纪录片以仰视视角对工农红军革命文化的展陈

较之平视视角和俯视视角,仰视视角更侧重于凸显展陈对象的历史影响及其社会价值。纪录片透过国际作品对工农红军革命文化进行了展陈,凸显了工农红军革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及其社会价值。平视视角重在老红军战士的口述和史料铺陈,俯视角度侧重于展示红军过雪山草地的历史意义,而仰视角度则通过展现红军战士心中信仰之真、信念之强凸显党的形象和工农红军革命文化。

纪录片中的仰视角度,使得宏大的历史与细腻的情感相互融合。纪录片仰望的是一种促使人类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长征过程中历经艰辛形成的工农红军革命文化。仰视视角偏重于通过镜头对杰出人物的部分展现出勾勒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立意,超越了苍白的理论述说和粗糙的事件铺陈,更为集中地展陈了工农红军的革命文化。片中流露出的革命文化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促使观众自觉理解长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尤其是在描绘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情节中,仰视视角的运用使得纪录片的现代意义更加深厚。仰视角度不仅具有国内视角,还有国外视野,这对于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更加进一步说明长征中的革命文化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三、纪录片中红色革命文化的特性展现

纪录片对红军革命文化特性进行了展陈,将红色革命文化的阶级性和科学性、革命性和先进性、实践性和人民性进行统一融合。阶级性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性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革命性强调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先进性强调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实践性强调立足于中国实际探索革命道路,人民性强调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纪录片中红色革命文化体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长征不仅是战略转移,还是革命文化的播种机。纪录片在展示长征历史的同时,还突显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产生的、积淀的红色革命文化对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纪录片中革命是紧紧与人民群众相联系的,革命文化的形成是长征途中人民群众亲身经历长征而物化的一种结果。长征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肩负解放人民群众的重任,心怀革命理想,严格执行团结群众的方针、政策。毛泽东于通道会议极力说服博古等主要领导人改变战略决策,于危机之中挽救了党。会议上大多数参会同志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认识到博古的“左”倾错误给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结束了“左”倾对党的错误领导。长征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实事求是的作风在此次长征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次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对待问题采取科学的态度为此次会议成功召开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纪录片中红色革命文化体现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纪录片中对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都以精彩的内容向观众展示,展示了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征程。革命文化在长征途中不仅鼓舞了士气,还在很大程度上向沿途群众传播了红军拯救民族的决心,纪录片中以接地气的手法使得革命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深刻影响流露于众多画面之中。

在纪录片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路红军革命信念之坚定、理论知识之丰富与战略决策之准确。通过展示长征的艰辛过程,表明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还是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保存革命火种。面对的不只有敌人,还有挑战大自然,突破自我的极限,但是各路红军将士不曾放弃当初的理想——解放全中国,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这彰显出各路红军的大局意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看待问题始终是站在政治层面,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和人民都是无比忠诚,展现出红军的政治意识之深。无论面对的敌军数量有多大,始终保护着中央红军的转移,各路红军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展示了红军的核心意识之稳。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播种机,红军不仅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还严格执行中央制定的民族政策、抗日宣传方针等,体现出广大红军将士的看齐意识之牢。

(三)纪录片中红色革命文化体现实践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纪录片是为拯救民族所做的一次伟大转移,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己,锻炼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与革命信念。纪录片再现了长征途中对人民群众的依赖性,以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人民性,无论何时都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始终是红军长征中最核心的守护者。红军长征的轨迹遍布十几个省份,长征的轨迹就是践行“为人民谋福利”的初心。红军一路上除了摆脱敌军的追击以外,还不忘打击土豪,为群众分田地,免除土豪劣绅强加在群众身上的苛捐杂税,建立地下党组织,为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主张等开展宣传活动。

纪录片中展示红军长征的实践性之强,依靠实际条件,同敌人斗争。在安顺场,面对大渡河,没有强行渡河,没有强迫群众帮助红军渡河。由于大渡河浪高水急,并伴有漩涡,面对如此复杂的水情,红军依靠熟悉水情的船工,通过交流打消其疑虑,他又找到熟悉的几位船工,然后随17位红军勇士冒着敌人的枪炮一起划向大渡河对岸。红军到达对岸,迅速控制渡口,为大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一次次伟大的实践不仅是红军革命经验的积淀,还是伟大革命精神的书写。在纪录片中,体现实践性和人民性的地方还有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等,这些战斗的胜利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援。

纪录片通过挖掘长征革命文化的层级结构,以不同的展陈视角,展现了革命文化的特性,根据“三性”——人民性、真实性、实践性——再现了红军革命文化特质,其特质包含红军将士坚定的革命信念、无比顽强的奋斗意志和为民族、为人民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长征书写的一段壮丽史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铁血风骨,一种挑战自我并敢于突破自我的铁血文化。纪录片展现的长征文化准确把握了革命文化的内容,从历史出发去展陈革命文化。纪录片对革命文化的展陈方式更加突出长征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瑰宝,抓住了长征中展示的革命文化特质,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新时代长征路上的中华儿女不断前进,让革命文化凝聚为奋斗精神,能够在新时代使革命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猜你喜欢

长征纪录片红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