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亳州市“十三五”创新发展综述

2021-11-02郭学彬亳州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亳州市十三五科技

文/郭学彬(亳州市科学技术局)

“十三五”期间,亳州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平台载体更加丰富、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加深,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一、“十三五”创新发展

1.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是科技创新政策日趋完善。先后出台了《亳州市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亳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亳州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细则》《亳州市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实施意见》等一批规范性文件,提高了普惠性奖补项目的比例和标准,初步形成涵盖人才培育与引进、创业孵化、创新型初创企业成长、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创新驱动政策体系。

二是财政资金支持有力有为。亳州市财政科技投入从2015 年的2.85 亿元提高到2019 年的5.79 亿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从0.44%上升到0.6%。支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加计扣除金额17.11 亿元,主要用于引导激励企业引育科技人才、提升创新活力。

三是科技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出台了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市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管理办法等,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决策、执行、评价运行机制,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34 项科技服务事项100%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日办”;开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试点工作,设立总规模10 亿元的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科技保险、专利质押等科技金融政策,初步打造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2.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建设,科技支撑呈现新格局

一是加快科技园区基地建设。2016 年,亳州市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零的突破,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2019 年,亳州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开发区,实现省级高新区零的突破,目前,正在按照“以升促建”的要求,积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获批国家火炬计划亳州中药特色产业基地1 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 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 个,省企业技术中心50 个,初步形成了“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市级研发机构—省级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技术研发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亳州高新科创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中医药核心技术研究。

三是加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2020 年底,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 家(其中省级1 家)、众创空间7 家(其中国家级2 家、省级3 家)、国家级“星创天地”5 个,“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搭建成形,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亳州市邵氏华艾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大赛优秀奖,打破了亳州参加国家级创新创业零获奖纪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带动2.4 万人次创业成功。

3.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引育取得新进展

一是持续优化引才留才机制。制定出台了《亳州市招才引智实施办法》,坚持培养引进并重,在引才范围、引才待遇、鼓励柔性引才等方面制定极具吸引力的政策,对来亳的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420 万元补助,着力破除束缚科技人才发展的机制障碍。截至2019 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研究人员达到4174 人,是2015 年(1769 人)的2.36 倍,每万就业人口中从事R&D活动人员8.5 人年;截至2020 年,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66 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0.84 万人,共有就业创业园4 家、大学生创业园1家、民营创业园2 家、省级农民工创业园15 家。

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设立2000 万元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基金,开展“小规模、多频次、精准化”招才引智活动,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来力度,扎实推进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和市级产业创新团队建设。截至2020 年底,共有院士工作站1 个,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 个、是2015 年的2.3 倍。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驱动效能获得新释放

一是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提升。认真落实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重点解决企业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支撑引领现代产业发展。2016—2020年,亳州市企业共承担各类省级科技项目112 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专项资金1.17 亿元。设立市级科技重大专项,2017—2020 年,市级科技项目共对545 个项目进行立项资助,支持市级财政科技资金1.09 亿元,促进科技型企业开展自主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竞争力。“十三五”期间,累计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三等奖6 项;新增专利申请24677 件、专利授权1162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4件、是2015 年的5.5 倍,获省级专利优秀奖6 个,形成了疏风解毒胶囊、华佗牌救心丸、葛酮通络胶囊、注射用牡荆素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二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强化校地合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离岸孵化中心。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市内企业与上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完成科研项目89 项。“十三五”期间,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 个,软件首版次1 个,省级新产品111 件,工业精品27 件。

三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增强。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建成集展示、服务、共享、交流“四位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亳州网上市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直通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389 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525 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71.57 亿元;其中,2020 年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716项、是2016 年(331 项)的2.16 倍,技术交易额达37.55 亿元、是2016年(3.33 亿元)的11.27 倍,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5.创新主体培育加速推进,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科技型企业集群快速成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中小科技企业发展迅猛。截至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10%,是2015 年(0.46%)的2.39 倍;截至2020年,共有1 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 家企业入选2020 年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深入实施创新企业发展计划,构建“科技创业团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加速机制,推动一批创新主体快速发展。2020 年,亳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78家、是2015 年(30 家)的5.9 倍。

6.科技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能级实现新跨越

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 年)》经省政府同意并由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2020 年,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241 万吨、销售额202 亿元,蒙城县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设计中心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产品连续三年销售收入超百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获国家、省专项政策支持,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蒙城县汽车零部件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二是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比较优势,支持谯城区、亳州高新区和亳芜现代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涡阳县重点发展光机电、绿色装配式建筑等产业,蒙城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质发电、新型建材及智能家居等产业,利辛县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各地产业差异化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达到151 家、是2015 年(89 家)的1.7倍。在《关于对2017 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的通报》(皖政办〔2018〕16 号)中,亳州市受到了表扬激励:“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20 年,亳州市151 家战新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 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5 位。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建设,现代中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450 亿元。

7.科技服务民生逐步增强,科技惠民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新创业行动和“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组织科技人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产业化开发和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着力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021 年,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303名、对接帮扶535 个行政村,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选派60 名“三区人才”,结对帮扶133 个行政村。

二是加大科技惠民力度。启动“城市大脑”建设,持续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强力推进全流程网上办事,实现政务改革由1.0 版向6.0 版跨越升级。目前,全市直单位政务服务事项2445 项,申请材料从9554 个减少到3478 个,压减6076个,精简比例达63.59%以上,“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100%,“最多上一次”占比98.2%。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应急安全、生态环保等领域加速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对全市教育、医疗、养老、环境、应急等民生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二、“十四五”工作谋划

到2025 年,亳州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1.实现“四个翻番”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总量较“十三五”末翻一番以上,为实现亳州市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取得“四个突破”

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上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有较大增加。

在大众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使命,大力弘扬创新文化,以构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强政策集成,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在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面向主导产业,超前部署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重点在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和标志性的产业成果和科技成果,在成果转化上取得突破,为亳州经济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创新要素支撑上取得新突破。强化创新要素支撑,加快创新体系构建。力争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的数量明显提升,在现代中药领域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

3.强化人才建设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在重点领域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亳州市十三五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亳州市农机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形势下加强亳州市“变型拖拉机”管理的对策
亳州市城区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科技在线
亳州市中药材市场发展研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