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域文化角度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尝试

2021-11-01刘俊松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四川省文化遗产物质

刘俊松

摘要:地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可以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也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选择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为话题,倡导从地域文化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并且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是最近几年各个地区都高度关注的发展指标,四川省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很好的被运用进去,以确保构建理想的地域文化环境和氛围,这样才能够进入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格局。

一、影响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因素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别也比较多,能够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多样化:其一,地理特征因素的影响。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川西地区的成都平原,总体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冲击平原,水系密布,水也不容易排出,低洼的地方很容易形成湖泊,降水集中的季节就可能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这就注定此区域的农业生产首先要做好水利工程,由此都江堰工程,都江堰放水节就成为此区域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也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比如川西竹林资源丰富,这样就为竹刻和竹编技艺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由此这些也演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二,民族文化因素。四川少数民族长时间处于封闭的语言环境,保持着独特的语言系统,比如四川的色达藏戏在保留原本文化的基础上,在仪式上不断分离,并且渐渐与人们的生活产生关联,形成了更加世俗化的民间艺术。比如凉山州的彝族,盛行自然崇拜,有自己祭祀的独特火把节。还有就是,彝族漆器在历经多年的历史变迁之后,形成了高贵典雅和华丽朴实的特色,有着明显的民族文化属性。其三,社会历史因素。社会历史的发展,也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造成影响。在四川地区的蜀文化,是以岷江流域和成都平原为中心的特殊性的地域文化類别,可以将其归结为内陆农业文化,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蜀锦以其色彩斑斓和花色绮丽的特点闻名于世,这些都展现出社会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正确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之后,可以为后续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实现地域文化发展体系构建的重要节点。

二、地域文化角度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策略分析

地域文化为驱动力,营造地域文化环境,可以为地方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对于四川省而言,要从地域文化发展的角度去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继而制定对应的策略,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1]。

(一)切实的保护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

地方政府需要积极与地方社会组织联合起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民众可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可以建立生态保护区域或者生态博物馆,继而在地区形成良好的传承保护环境;注重区域文化氛围的营造,鼓励学者和民间团体,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呈现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更加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些自然资源。在地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眼前发展与自然资源,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短期利益,忽视自然利益和社会利益,这是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物质环境构建的[2]。

(二)注重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

在特色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有:开发区域旅游市场,能够对于当地民族状况进行充分研判之后,积极在特色民族旅游业上进行投入,依靠旅游业来增强封闭村庄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比如可以打造凉山彝族火把节国际性节日。此外还需要保护民族语言,建立更加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制度,确保特色文化可以保持良好的活跃度[3]。

(三)坚持做互联网+道路

在信息时代格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在互联网环境中增强曝光率,确保能够将互联网道路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在此方面进行更加多的投入,设定更加有吸引力的互联网话题情境,鼓励更加多的人融入进去,依靠这样的方式确保互联网道路能够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4]。当然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组织或者个人,能够不断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确保可以迅速的将新媒体技术或者平台使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中去,由此使得更加多的受众能够参与到信息化交互中去,继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区在实现地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重要版块,切实的采取措施,在设定好的地域文化主题架构中,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案能够得以不断优化,继而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能够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烨,王庆生,李志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评价——以天津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05):88-93.

[2]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 体育科学,2014,34(11):16-26.

[3]曹帅强,邓运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的挖掘及其意象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4,34(11):185-192.

[4]李蕊蕊,赵伟,陈静.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06):97-102.

[5]宋丽华,李万社,董涛.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 图书馆杂志,2015,34(01):73-81.

猜你喜欢

四川省文化遗产物质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