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层非遗保护和传播工作能力提升策略

2021-11-01张怡凤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基层

张怡凤

摘要:“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在现代人的眼里看来,“越传统越老旧”越不符合现代人新潮的喜好。再加上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实施对外开发的发展政策,客观上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各种外来的西方文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浪潮逐步进入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出现在了国人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经济领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和文化模式。

关键词:基层;非遗保护;传播工作

引言:

“非遗”在历史的发展大潮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文化角色。当前“非遗”文化在运营发展中的现状如下:产业规模较小,容易分散,数量却较多;地域化特征明显,跨区难度大;产能偏低,标准化能力差;新鲜度高,兴趣点多;传播性强,行业的特征弱,产业集中度差。作为在互联网时代里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紧跟时代风潮,却开始存在着片面追求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文化的现象。其实,这一现象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对“非遗”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逐渐失去兴趣,大家对其关注热度也逐渐降低,自然导致这些“非遗”文化逐渐被淡漠,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基于此种现象,“非遗”文化的发展已经步入尴尬、难堪的处境。无论是手工艺品的销售和手工技艺的传承,还是旅游业的发展都是“非遗”文化运营发展上的一道道难题。

一、基层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1.精湛技藝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在非遗历代传承的过程中,师与徒的传承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环节。现如今多数年轻人推崇现代生活和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兴趣不高,不愿意主动学习,导致部分民间传承人技艺高超却门可罗雀,传统技艺不能实现薪火相传.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钱坑木雕作为“潮州木雕”的分支,埔龙尾村所代表的“钱坑木雕”源远流长。“潮州木雕”源于唐代,成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钱坑木雕”就是潮州木雕谱系上绽放的奇葩,现在也面临着濒危状况,雕刻制作过程周期长需要错综复杂的工艺流程,习艺过程成年累月,而且要求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雕刻功底,耗时废力,特别辛劳,一个作品的制作周期需要大半年甚至更久时间。多半年轻人较为浮躁,不能静心学,潮州木雕后继乏人。对现有传承人进行保护的同时,培养新的传承人,这是目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2.非遗的社会关注度不够

虽然中国乃至全球出现了“申遗热”,但是对本家乡的非遗具体情况了解的社会大众寥寥无几。尽管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但人们对非遗的关注程度有待加强,两者出现强烈的反差。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家乡的非遗现状缺乏关注,对家乡的遗产缺乏文化自信,县当地缺乏展示其丰富非遗的广阔平台,这些都是非遗低社会关注度的重要原因,当地政府有待加强宣传力度,继续努力,报纸书刊、新闻媒体等当地媒介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彰显其相应的作用与影响力。

3.非遗的创新问题

非遗发展至今,部分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民俗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现在,虽然学者专家们在挖掘、整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一些新的元素,但从目前传承情况来看,部分非遗仍显得比较守旧贫乏。尤其是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性有待提高,目前的非遗文创产品存在开发种类不足的问题。关于非遗创新,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在创新过程中,既要摒弃旧的不好的传统,也要保留好的民族元素,同时要吸纳新的好的元素。

二、基层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1.培养非遗传承人与保护专业人才

掌握县非遗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情况,改善传承人生存和发展环境,鼓励大众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对传承人的保护,首先要解决传承人的经济收入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使传承人有充足的资金收入来源。其次是保护与传承人息息相关的居住村寨和创作文化环境,尽量保持其生存和创造环境的原真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或者社区文化广场的作用,为非遗提供“公共教育”的平台和传承途径,如在当地设立非遗相关的少年兴趣班,让非遗进入课堂等方式提高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有天赋的少年进行重点栽培,寻找非遗传承人。

2.提高社会关注度和文化认同感

县政府、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传播非遗的保护意义与存在价值,增加人的认同感,提高非遗的社会关注度,形成人人爱护、人人参与、积极保护非遗的社会氛围。中小学甚至大学校园可以积极开展“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可以举行与非遗相关的非遗手工制作、表演,非遗保护主题演讲和非遗宣传小达人等等。有关单位充分发挥多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的作用,完善相关网站信息,完善非遗中心百度百科介绍;在每年6月份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加大本地人对县非遗资源的了解与认知。

“非遗+互联网”的商业运营模式,则很巧妙地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与消费者圈里。就“非遗”产品营销来说,利用现代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网络技术,如短视频App、纪录片拍摄、公共社交平台等新型媒体宣传渠道,来对其进行推广。让这些“非遗”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接轨,同时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全方位地挖掘其文化与商业价值。

App是这个时代里非常好的传播媒介,无论是手工技艺的传承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播,都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个媒介。这些App每天要面对几万条、几十万条甚至更多的信息,每个人的信息都要存储,大数据就是这些存储的信息。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仅仅是大数据里的一员。App就可以抓住大数据时代这样一个背景,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手工艺品等进行一次推广,促进“非遗”的互联网“分享”发展,利用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进“非遗”文化的运营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从“借助5G推介非遗,增强非遗宣传效果、利用先进传播技巧,构建新型传播模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新的盈利模式、建立非遗专业数据库,聚合非遗信息资源”等方面,对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媒体传播,将有利于优秀的非遗文化更好地走进大众、走进百姓,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达妮莎,李雨蒙.互联互通:非遗传播渠道的拓展与效能提升[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07):31-33.

[2]尹凯民.2014-2018年新媒体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综述[J].教育传媒研究,2019(04):89-92.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基层
基层巡览
关注基层智慧治理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