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微课教学研究
2021-11-01周慧端
摘要: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课件、白板、微课、AR、VR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这些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弥补了传统演示手段的不足,成了我们教学的有力补充。因此在新时代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背景下,应将微课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方向标。本文结合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以微课为教学工具,探索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微课;说;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程度越来越高,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灵活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以微课教学为例,微课是当前应用范围最为广阔的教学技术手段,具有针对强、便携式以及生动有趣等特征,怎样发挥好微课教学技术的功能,才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要深思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在”说”中理解
构建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视频,教师要以核心素养思想为指导,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设微课情境。因为微课教学视频针对性强,围绕一个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所以微课首先非常重视“说”,也就是数学中的“说理”,将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结论说清楚,让学生能够理解,使其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知识。第一步是教师在微课视频中将问题和结论“说清楚”,实际上也就是解释清楚,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1]。例如在讲授有关:《两位数加一位数》为知识时,本节课针对的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动画情境,通过说理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比如计算:“23+3”这个算式时,教师设计的动画,首先可以让23中3和另一个加数3相互碰撞,碰撞的结果就是变成了数字6,最后再将23中的十位上的数字2写在6旁边,这样一来就得出算式的结果26。教师通过设计有趣的动画,仿佛赋予了每一个数字生命力,让每一个数字都能够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碰撞的形式,让学生懂得“23+3”是23中个位上的数字3,和另一个加数3相加,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法则是,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上的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如果不需要进位,那么结果即为最后和的个位上的数字。教师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种计算方式,也就是需要进位的这种情况向学生讲授清楚。
二、建立模型,在”说”中感悟
在设计微课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说理教学,从而让学生获得感悟。因为模型是学习数学知识最常用的工具,而且模型具有直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完全呈现出来,从而让小学生在模型的建立和变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感悟[2]。例如在讲授:《认识时间》这部分知识时,本堂课学生除了要掌握如何认识时钟,还要理解有关时间的三个单位:时分秒的换算方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单位换算会感到比较抽象,化解抽象的方法最好就是通过模型建立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电脑上呈现一个时钟模型,并且将时鐘上的数字,以及最小刻度全部展示的非常清楚。通过转动时钟模型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来引导学生分析秒针转动一周是多少分钟,分针转动一周是多少小时,以及1分钟、一小时以及1秒,三者有怎样的关系,在模型的建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说清楚有关“时分秒”的单位换算,还能够借助模型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自己在“说”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感悟。
三、方法拓展,在”做”中思考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方法应用也比较关注,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模仿式学习。因此在微课教学视频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微课中所将的知识点和方法,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节课内容时,教师抓住本节课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设计微课中方法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微课视频中举了一个生活例子: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菜,买了7元钱的菜,给了一张十元钱给营业员,请问超市的营业员应要给多少张面值一元的纸币给小明的妈妈呢?这道例题不仅涉及到:《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同时还联系之前学习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思考并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练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方法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中的数学思维素养的提高。
四、思维延伸,在“做”中反思
微课的最后一部分是让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所谓的:“学必有所思”,没有反思的学习最后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必须要养成会反思的习惯,反思在本次微课学习中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缺陷等等。微课中反思部分的设计,可以指导学生分析易错题的方式进行,教师根据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将一些低年级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展示在微课中,比如:计算“20+(20- 17)时,很多学生会忽视括号在其中的最用,教师可以以该道例题为例,向学生讲授运算顺序的知识,让学生熟记:右括号先计算括号里的算式。另一道例题:某个两位数减26,小明由于疏忽将该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写反了,最后计算得到的结果是17,要求学生计算该两位数是多少?该例题属于一道反例,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延伸,对反例进行分析,找出答案,从而认识到在计算的过程中,应该要仔细不能马虎,不能看错数字,也不能够忽视运算符号,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在“做”中反思的能力。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反思能力,让学生形成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本文以微课教学为例,结合核心素养教学要求,从情境、模型、方法和思维上展开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芳.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学周刊,2021(26):117-118.
[2]张雁.微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1(25):151-152.
作者简介:周慧端,女,汉族,福建厦门市、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厦门五缘实验学校,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