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绿色生态小区验收常见问题分析及其绿色施工管理优化建议
2021-11-01廖怀钰刘颉叶剑军曾柯菘LiaoHuaiyuLiuJieYeJianjunZengKesong
廖怀钰,刘颉,叶剑军,曾柯菘Liao Huaiyu,Liu Jie,Ye Jianjun,Zeng Kesong
(重庆市斯励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重庆 401147)
0 引言
“生态小区”是指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各环节中,充分以“四节一环保”为原则,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自然和谐共生的住宅小区。重庆市生态小区建设自2005年组织实施,历经16年,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中心城区到周边区县的全面发展。
2018年至2020年,重庆市生态小区建设进入设计评价高峰阶段,截至2019年,全市共420个绿色生态小区项目通过设计评价,占生态小区申报总数的66%[1],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工作中,竣工验收将逐渐成为生态小区建设工作的重心。
为应对上述情况,重庆市建委(现重庆市住建委)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建筑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中强调将逐步推动建筑品质的提升,以及生态小区从重设计向重落实过渡。此外,在2020年颁布的现行标准《绿色生态住宅(绿色建筑)小区建设技术标准》[3](下文简称“新标准”)中也将原认证中的“设计标识评价”改为“预评价阶段”。这一系列的政策发布及变动意味着绿色生态小区评价将是对项目建成后的绿色性能的评价,重庆绿色生态小区正式进入了“绿色竣工运营时代”。
1 以往竣工项目常见问题统计与总结
本文对近两年的40个项目在竣工阶段现场发现的问题归类后进行出错频次统计,从而找寻现阶段生态小区竣工验收中的高频易错点。样本随机选自2018年到2020年完成竣工评价的生态小区项目。其中,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项目共计29个,其余区县项目共计11个,分别占样本总数的72.5%与27.5%。
调查结果显示,出错频次最高的前三项问题分别为:无障碍设施问题(65%)、交通噪声问题(60%)、新风与换气设备安装位置问题(57.5%)。雨水及景观系统过滤设施问题、室外活动场地问题及减震与抗震设施问题分属出错频率较高的第四至第六位。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各类型问题出错频率柱状图
2 常见问题分析及整改措施
2.1 常见问题分析
由于新标准是以人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为了更加充分地对出错频率最高的前六项问题进行解读,本文将从住户及后期维修员的视角出发进行问题分析。
无障碍设施是业主入住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基本保障。生态小区要求小区内部实现无障碍通道的全面安全连通,同时也需要建设单位张贴标识,以保证无障碍通道在任何情况下畅通。这样既可以给老弱病残孕等群体带来方便,也保障了住户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逃生。
交通噪声的控制是业主居住期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王娇林等人[4]通过研究发现噪声对人类的记忆能力、神经传导速度及烦躁感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小区在规划时为了满足一定的出行需求,常建设在城市主干道甚至城市快车道旁,交通噪声污染已逐渐成为居民生活区内最为常见的污染源,如何控制交通噪声已成为现阶段生态小区主要建设重点之一。
新风与换气设备是保障室内居住空间空气品质的重要措施。虽然在项目设计阶段暖通设计师们已按照相关规范,保证了室内最小新风量,但在竣工阶段时常出现因为新风与换气设备位置设置不合理以及施工变更造成的新风二次污染与开窗面积不足的现象。
雨水及景观系统过滤设施的安全与全面性是保证后期维修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方面。绿色生态小区评价体系中要求景观水体用水须采用中水或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其水质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同时在新标准中增加对过滤设备用房的相关要求。然而,现阶段项目中常采用地下式设备井的方式安置雨水系统蓄水池、清水池及其他设备,这种方式若遇到对地面防水、排水措施,通风措施与安装检修空间设置不到位的情况,往往会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影响维护人员安全。
室外活动场地设置的合理性是住户娱乐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室外活动场地已成为老人与儿童日常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重庆地处山地,地势通常崎岖不平,因此活动场地往往出现距离高层住宅较近(有高空坠物风险)或者活动设施较高等安全问题。
建筑与抗震设施是营造室内良好声学环境及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中,时常会遗漏风管、水管及电线桥架的减震支吊架等细节部件的设置。然而,抗震设施不仅可以在地震、火灾时防止顶部风管过快坠落,同时也可以减缓因设备振动带来的噪音传播,因此该问题逐渐成为竣工项目考察的重点。
2.2 整改措施
2.2.1 无障碍设施问题
现阶段,无障碍设计与设施施工细节在设计阶段已经完成得较为细致,但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多次变更,以及未组织生态小区咨询单位共同商议变更内容等,导致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无障碍通道人流容量不足、无障碍流线出现缺漏及无障碍通道落地宽度不足等情况。当发现此类问题时,可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整改:项目仅在主入口设置一个单扇门无障碍通道时,建议额外在其他次入口增加无障碍通道,次入口高差过大时可设置无障碍电梯;当出现无障碍流线缺漏时,可以增设无障碍提升设备,进行流线补充;当通道宽度不足1.2m时,可将扶手设置位置向外移动,以保证1.2m的无障碍通行宽度要求[5]。无障碍提升设备可参考图2形式进行设置。
图2 无障碍提升设备参考图
2.2.2 交通噪声问题
绝大部分临路项目在设计阶段均进行了降噪设计,但由于建设单位未对该部分设计进行明确的施工任务分配,导致施工方常常出现漏种绿化隔音带、选种错误以及遗漏隔音屏障等问题。当在现场定期巡检时,若发现临路区噪音较大,应当优先对绿化隔音带进行高度、距离以及树木种类的检查与整改。根据文献[6]可知:10m左右宽的乔木林可降低5dB(A)d噪声;当整改后依然出现噪音问题时,需及时增设隔音屏障。隔音措施形式见图3。
图3 隔音措施
2.2.3 新风与换气设备安装位置问题
在竣工过程中,常常出现新风口距离卫生间外窗或空调外机排风口距离较近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工前未将新风口位置纳入绿色生态施工体系,导致设计与施工分离。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也常出现因为施工变更且并未将变更内容交由咨询方进行绿色性能评估的情况,较为典型的情形是将原开放式阳台转变为封闭式阳台,此时原设计中的新风口面积可能无法满足增大后的室内面积比例需求。由于整改量与整改难度较大,该类问题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展开绿色生态专项施工指导技术交流会,会上由咨询单位、施工单位共同探讨未施工部分的正确施工情况以及已施工部分损失最小的整改方式。新风口错误位置示意图见图4。
图4 新风口错误位置示意图
2.2.4 雨水及景观系统过滤设施问题
随着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现阶段项目大多进行了雨水收集系统的专项设计,但为了节约地面空间,常将雨水及景观系统设置在地下设备井内,而地下设备井深度大、通透性差、易受潮,因此,在竣工评审时地下设备井的安全性、排水性、防潮性及通风性便逐渐成为考察重点。
在进行项目巡检时,应着重考察大深度井(以蓄水池、清水池为代表)的安全。当发现有安全风险时,应及时增设防坠网。此外,地下设备井在使用期间容易积水,而一定程度的积水一方面会产生有害气体,另一方面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在建设时就采取排水措施。施工方应根据设计找坡方向设置集水坑,并安装水泵,集水坑底部与设备井底建议保持30~50cm的间距。最后,雨水系统地下蓄水池与清水池内由于湿气大、气流不畅等原因,常成为沼气的聚集地,若不设置相关通气设施,会给维修人员造成安全隐患。以往项目中,常采用加装通气管的措施进行通风:通气管内应加装防蚊网,滤网安装时应与管材以同等材料进行缝合;通气管覆土厚度建议达到0.5m[7]。
2.2.5 室外活动场地问题
项目室外活动场地是老年人与儿童的重要活动场所,施工时应当在满足用户侧需求的同时,尽量消除场所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若建设方在施工时未将场地设置纳入绿色生态施工管理体系中,可能会在交付时出现问题。
由于活动场地属于人员密集性场所,应当注意避免高空坠物、滑梯高差造成的安全性问题。当发现活动场地距建筑物小于10m时,可通过在活动场地周边增设景观隔离带进行防坠保护;当场地内存在高度超过2.5m的高大设施时,需要在设施镂空部分增设防护栏杆,防止用户不慎坠落,防护栏杆高度不小于1.1m,栏杆间距不大于10cm;当场地内存在滑梯、单双杠等高空使用设施时,须在下部设置沙坑。为防止重庆多雨天气使沙坑产生凝结硬化,应编制相关沙坑维护计划,并对物业人员进行培训,要求物业人员定期进行翻沙、补沙等维护工作。典型安全隐患活动场地示意图见图5。
图5 典型安全隐患活动场地示意图
2.2.6 减震与抗震设施问题
建筑与抗震设施会对人员安全及建筑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然而,设计阶段常常仅对设备抗震、减震措施进行文字性要求,而未进行专项深化设计,加之施工阶段建设方未组织绿色生态技术交底会议,导致交付时才发现减震与抗震设施遗漏。出现此情况时,需要咨询单位及时与建设单位协商,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与整改。
水泵、通风与空调设备的减震措施:当在项目中发现设备未采取减震措施时,根据文献[8]规定,对于转速小于或等于1500r/min的设备,应选用弹簧隔振器;转速大于1500r/min时,应选用橡胶隔振垫或隔振器;空调机组可直接采用橡胶隔振垫进行隔振。
风管、水管及电线桥架抗震措施:抗震支吊架间的距离严格按照文献[8]的相关要求进行设置,当缺少二次专项图纸时,建议由专业厂家与施工方配合施工。
3 管理问题分析及优化意见
3.1 管理问题分析
根据上节分析与描述,不难发现,竣工项目现场出现的问题,其实大部分在设计阶段时,设计师与咨询单位均已有所考虑,并均已经作出相关调整。但由于建设单位对生态小区建设技术要点不熟悉、施工单位对施工细节的把控不完备等原因,缺乏生态小区专项管理制度,导致从蓝图到落地时有所偏差。具体而言,出现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绿色生态施工单位间技术交底出现纰漏,导致施工单位对绿色生态考察重点意识不足;交通噪声、新风与换气设备安装位置的问题,大多是由于建设单位未进行专项绿色生态施工任务细化导致;雨水及景观系统过滤设施、室外活动场地及减震与抗震设施问题是由施工过程中质量把关不严造成。
由此可以看出,在设计阶段绿色生态技术的制定与设计已近完备的情况下,对于生态小区竣工阶段而言,施工过程的管理模式与成熟制度的建立才是可以有效避免重大错误与纰漏的重点。
3.2 绿色施工管理优化建议
为避免生态小区竣工阶段出现整改难度大、资源损失多的问题,应及时发现影响绿色生态性能的细节问题,积极对已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并向建设方进行反馈。本节从问题源头—施工管理制度出发,将专业咨询团队纳入绿色施工小组之中,通过对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以及验收前阶段重点工作的标准化进行梳理,并配合适当的考核激励制度,形成全新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以此来确保生态小区相关技术要点由蓝图向现场落地的实现。具体绿色生态施工流程见图6。
图6 绿色生态施工流程示意图
3.2.1 绿色生态施工准备阶段具体任务介绍
正式动工前,需要由建设单位牵头组建绿色生态施工小组,并召开至少一次多边研讨会。会议上需要由咨询单位对绿色生态施工技术路线与要点进行详细讲解;施工单位根据施工要点将各专项任务进行细化并委派相应责任人;最后,由建设单位制定出绿色施工考察奖励制度,以确保技术路线的切实落地。具体情况见图7。
图7 绿色生态施工准备阶段任务树状图
3.2.2 绿色生态施工阶段具体任务介绍(图8)
图8 绿色生态施工阶段任务树状图
(1)施工变更内容的讨论及施工方式的确定。由建设单位召开施工变更多边研讨会,在研讨会议中由施工单位介绍变更原因及内容,咨询单位根据变更内容判断该变更是否影响项目的绿色生态性能并进行相关回复。
(2)施工现场巡查及阶段性检查。由建设单位定期召开现场巡检及阶段性审查工作,此项工作中咨询单位需要根据现场情况,编制现场整改意见并及时与施工单位进行讨论,施工单位需根据整改意见对现场进行调整与整改。
(3)施工资料的收集。在施工前期,由建设单位召开施工资料收集交底会,会议中由咨询单位介绍资料内容及深度要求;施工单位根据要求进行责任细化。
整个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需要对各角色任务完成情况按照施工激励制度进行过程管理。
3.2.3 绿色生态施工验收阶段具体任务介绍
在接近完工时,应由建设单位进行竣工巡视检查。咨询单位与施工单位根据自身任务,对项目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并召开巡检结果交流会,分享各方交流巡检意见。若项目出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建设单位进行反馈,以满足项目质量要求。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近两年40个项目竣工现场的常见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竣工项目的根源性问题是施工制度管理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本文结合以往项目经验提出了全新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并在该制度下进行各施工阶段的工作。希望从业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能逐渐意识到“绿色生态、以人为本、节能共享”的先进施工与管理理念,并将该制度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