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i9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不育系丰源A的稻瘟病抗性

2021-11-01吴婷婷陈海龙李博文赖怡帆邹玉莹车凡昊刘金灵刘雄伦

华北农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抗病稻瘟病农艺

吴婷婷,陈海龙,黄 俊,梁 毅,张 婷,李博文,赖怡帆,邹玉莹,车凡昊,吴 俊,刘金灵,2,3,刘雄伦,2,3

(1.湖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128;3.水稻油菜抗病育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128;4.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

水稻(Oryzasativa)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作物。由子囊真菌(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稻瘟病(Rice blast),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全球至少有80个国家报道了稻瘟病的发生[1],近年来我国稻瘟病年发生面积约500万hm2[2]。稻瘟病危害不仅减产,而且防治稻瘟病大量使用杀菌剂也增加了水稻的生产成本,同时破坏水土生态环境。因此,利用已鉴定的抗性基因培育推广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控稻瘟病最经济有效和绿色环保的对策。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来源于小粒野生稻(Oryzaminuta),经远缘杂交导入到籼稻品系75-1-127,之后被精细定位到水稻6号染色体的Pi2/9位点,并被成功克隆[3-4]。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选择效率高、操作较简单、相对成本较低,通过筛选还能获得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都比较优良的后代,因此,尤其备受育种家们青睐。目前,Pi9基因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稻瘟病抗性改良的育种实践,如李永聪等[5]利用Pi9基因通过MAS回交育种改良水稻恢复系R389的稻瘟病抗性。本研究以75-1-127为Pi9基因供体,先后用三系保持系丰源B及其不育系丰源A为受体亲本,利用Pi9基因内特异功能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Marker-assistedSelection,MAS),定向改良丰源A及其保持系丰源B的稻瘟病抗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水稻材料:籼稻品系75-1-127,Pi9基因供体;三系不育系丰源A及其保持系丰源B,Pi9基因受体;水稻品系CO39,稻瘟病感病对照。

稻瘟菌:33份来自国内外的稻瘟菌菌株,用于抗菌谱分析。

1.2 试验方法

1.2.1 稻瘟病抗性表型鉴定与抗菌谱分析 稻瘟病室内人工接种:分别用33份稻瘟菌菌株接种丰源B、丰源A、75-1-127和CO39,调查苗瘟抗性表型、分析抗菌谱。接种方法及抗性分级分类标准参考廖花等[6]的方法,用33份国内外不同稻区的稻瘟菌菌株,人工气候室内接种丰源A、丰源B和75-1-127,并以CO39作感病对照。在人工气候室内用塑料育苗盘播种供试水稻材料,温度控制在 26~28 ℃,待水稻苗长至3叶1心时期,用 0.025%的Tween20水溶液将稻瘟菌分生孢子配制成密度约为1×105个/mL的单菌株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接种。先在避光、保湿、26 ℃条件下培养 24 h;然后在12 h光照、高湿条件下诱导发病 5~6 d,调查发病情况。其中0~2级划为抗病类型,3~5级划为感病类型。

田间病圃苗瘟鉴定:参考廖花等[6]的方法,试验于2020年5月中旬,将供试水稻材料播种于湖南浏阳大围山稻瘟病病圃,6月13日调查苗瘟抗性,鉴定筛选优异抗病纯系。供试水稻材料包括亲本、改良保持系和改良不育系,用CO39作诱发品种和感病对照。

1.2.2 标记基因型分析 PCR模板DNA提取:用2 mL灭菌离心管取候选水稻单株小分蘖叶片约0.2 g,液氮研磨后CTAB法提取总DNA[7]。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将所取叶片用液氮速冻后研磨成粉,加入预热至65 ℃左右的600 μL CTAB混合液,摇匀后65 ℃温浴30 min。再加入600 μL氯仿,并放入离心机中以12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转移至加有600 μL异丙醇的1.5 mL离心管中,随后放到-20 ℃冰箱冷藏20 min,12 000 r/min转速离心机中离心10 min后倒掉上清液,加入75%乙醇600 μL,离心洗涤2次。最后置于超净台上吹干或者静置2~3 h风干后,用100 μL蒸馏水溶解,藏于-20 ℃保存备用。

标记基因型鉴定:用本团队开发的InDel共显性专利标记ClonDF1R1,鉴定各单株标记基因型。PCR体系(10.0 μL):模板DNA 1.0 μL,5 U/μLTaq酶0.1 μL,2.5 mmol/L dNTPs 0.2 μL,2 pmol/μL primer pairs 1.0 μL,10×Buffer 1.0 μL,ddH2O 6.7 μL。PCR热循环参数:94 ℃ 5 min;94 ℃ 30 s,56 ℃ 30 s,72 ℃ 30 s,30个循环;72 ℃ 5 min。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

1.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实践 用丰源B作母本及轮回亲本,75-1-127作父本,2009-2015年在长沙和三亚两地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连续回交育种,用ClonDF1R1(F:5′-ATCCACGAAACATCCACC

ATCC-3′;R:5′-GATTCGACAGATGGTGCAACA-3′)标记基因型做Pi9基因前景选择,用田间主要农艺产量性状代替单株基因组背景选择,于2015年夏季获得性状整齐稳定、高抗稻瘟病的BC6F4群体(株系)。2016年起,用丰源A作母本,用优异改良丰源B保持系作父本及轮回亲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于2019年获得稳定的BC5F1群体,2020年经稻瘟病抗性、田间农艺产量性状和不育特性鉴定分析,育成优异改良抗病丰源A不育系。

1.2.4 不育系不育特性调查 参考田芳慧等[8]的方法,观察调查丰源A和改良丰源A的不育特性:

柱头外露率:不育系抽穗扬花结束后,随机选取30穗,调查总颖花数和柱头外露颖花数(包括单边外露和双边外露),计算柱头外露率。柱头单边外露率=柱头单边外露颖花数÷总颖花数×100%;柱头双边外露率=柱头双边外露颖花数÷总颖花数×100%;柱头总外露率=柱头单边外露率+柱头双边外露率。

自交结实率:不育系孕穗末期,随机取10株用羊皮纸袋套袋,15 d后调查不育株率自交结实率。不育株率=不育株数÷30×100%;自交结实率=总结实粒数÷总颖花数×100%。

花粉镜检:不育系开花盛期,随机取10个稻穗的混合花粉,1%I2-KI染色后镜检,观察花粉育性及败育类型。无花粉粒的即为无花粉型;有花粉粒的每个镜片观测3~5个视野,观测花粉粒300个以上,观察分析花粉育性及花粉粒类型,并计算花粉败育度。圆形蓝黑色的为正常花粉粒;圆形不染色的为圆败花粉粒,形状不规则且不染色的为典败花粉粒,两者均为败育花粉粒。

1.2.5 农艺产量性状调查 调查丰源B、丰源A、改良丰源B和改良丰源A群体的播始历期;每材料随机取10株,调查株高和有效穗数,以及主穗总颖花数、剑叶长和剑叶宽,计算相应平均值,记载标准参考应存山[9]:播始历期是计算水稻从播种到长出始穗的天数;株高是测量从泥面至上部最长叶尖的长度;有效穗数是计算每株的单穗实粒数不少于10粒的稻穗;主穗总颖花数是指计数每株主穗的颖花总数;剑叶长是测量剑叶从叶枕到叶尖的长度,而剑叶宽则是测量剑叶最宽处的宽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亲本材料的苗瘟抗性表型及抗菌谱

33份供试稻瘟菌菌株室内接种亲本材料的抗性表型及抗菌谱结果见表1。Pi9基因供体亲本75-1-127对日本菌株KOH、韩国菌株ROR1、中国菌株95097AZC13和X2007A-7 表现感病,对其余29份菌株表现抗病,抗性频率为87.9%。丰源B和丰源A对11份菌株表现抗病(CHL438、CHL440、CHL473、87-4、110-2、195-2-2、RB14、M2006123A1、CHNOS60-2-3、KOH、KJ105),而对其余22份菌株表现感病,抗性频率为33.3%。2个受体亲本的抗性表型和抗菌谱非常吻合,说明这2个材料的稻瘟病抗性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且两者核背景一致。有趣的是,4份对75-1-127致病菌株中的3份(X2007A-7、95097AZC13和ROR1),对丰源B和丰源A也是致病的,但KOH对后者不致病,即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间存在交叉抗菌谱。感病对照CO39对33份供试菌株都表现感病。另一方面,田间病圃苗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75-1-127 表现高度抗病,而丰源B 和丰源A均高度感病(图1)。以上结果表明,Pi9基因的稻瘟病抗性水平高抗菌谱较广,并且与2个受体亲本间存在交叉抗谱,可望通过MAS育种实践,培育出抗性更好的新不育系及其保持系。

表1 亲本材料稻瘟病抗性及抗菌谱Tab.1 Resistance and resistance spectrum of parental materials to 33 tested M.oryzae isolates

2.2 ClonDF1R1标记辅助选择育成抗病不育系丰源A-Pi9-5

根据Pi9基因序列信息开发了1个共显性InDel标记ClonDF1R1。该标记从75-1-127基因组中扩增出一条320 bp的亮带,而对丰源B和丰源A基因组的扩增产物大小均为450 bp左右(图2)。利用ClonDF1R1开展连续多年的MAS育种实践,于2015年夏季获得性状整齐稳定、高抗稻瘟病的丰源B改良BC6F4群体(株系)17个,综合各改良株系的农艺产量性状,筛选出1个稳定的优异抗病系丰源B-Pi9-5(图1,2)。在此基础上,用丰源B-Pi9-5与丰源A杂交并连续回交,经ClonDF1R1标记基因型鉴定,于2019年夏季获得农艺和遗传性状稳定的BC5F1群体(系),2020年经病圃苗瘟抗性鉴定和农艺产量性状及不育特性调查分析,育成丰源B-Pi9-5的改良抗病不育系丰源A-Pi9-5(图1,2)。

2.3 丰源A-Pi9-5不育特性

本试验结果表明,丰源A-Pi9-5与对照丰源A的不育株率均为100%,套袋自交结实率均为0;丰源A-Pi9-5的柱头外露率为65.6%,与对照丰源A非常相近(67.1%);2个不育系的花药大小颜色非常相似,短小呈浅白色;花粉镜检表明,2个不育系花粉粒少,且均以典败为主,碘染率均为0。相应地,2个保持系丰源B-Pi9-5和丰源B田间结实正常,花粉育性正常(图3)。可见,改良抗病不育系丰源A-Pi9-5不育性稳定彻底,异交习性好,为实现三系配套应用打下了基础。

2.4 改良抗病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主要农艺产量性状

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调查结果见表2。丰源A-Pi9-5及其保持系丰源B-Pi9-5的播始历期为86 d,比受体不育系丰源A及其保持系丰源B长2~3 d。改良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株高比相应对照略有降低,但还是有90 cm左右、稍微偏高。两组材料的叶形整体相似,叶片上举。此外,丰源A-Pi9-5和丰源B-Pi9-5的田间株形紧凑。产量性状方面,两组材料的单株有效穗数和主穗长都很接近;而改良不育系(保持系)的单穗颖花数,比受体不育系(保持系)增加较明显。可见,经过多年多代连续回交,两组材料在主要农艺性状上整体一致,产量性状更好,实现了定向改良稻瘟病抗性的育种目标。

表2 不育系和保持系主要农艺产量性状Tab.2 Main agronomic and yield traits of sterile lines and maintainers

3 讨论与结论

水稻稻瘟病抗性是典型的质量-数量性状,抗病表型很大程度上受温湿度、光照、病原菌等因素影响,因而通过表型选择的传统抗病育种效率低。基于标记基因型鉴定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能大大提高选择准确性和育种效率,近年来受到稻瘟病抗性育种者的青睐,如倪大虎等[10],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温室抗性鉴定,将广谱高抗白叶枯病的Xa21基因和高抗稻瘟病的Pi9(t)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系中,获得双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稳定的株系;殷所得等[11]利用Pi9基因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抗稻瘟病性优于亲本的杂交组合;Jiang等[12]利用辅助选择育种提高金23B的稻瘟病抗性;曹志等[13]以75-1-127(Pi9)、谷梅2号(Pi25)、谷梅4号(Pigm)、天津野生稻(Pi2-1和Pi51(t))、湘资3150(Pi47和Pi48)和魔王谷(Pi49)共6个广谱抗稻瘟病水稻品种为供体亲本,改良了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稻瘟病抗性。此外,还有许多育种家通过MAS育种培育出了大量抗病水稻新品系或新种质,如杨丰宇等[14]利用广谱持久抗瘟基因Pigm定向改良早籼稻1701的稻瘟病抗性,育成一个遗传背景与受体亲本相似的抗瘟水稻新品系1701-Pigm;张礼霞等[15]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gm基因导入浙04B中以改良其稻瘟病抗性;Chen等[16]通过回交和基因聚合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将Pi49和Bph14、Bph15基因导入PTGMS系C815S中,最后构建了几个改良的PTGMS系C815S;姜思达[17]利用Pi9基因的供体亲本75-1-127与易感品种稻花香进行杂交,使杂交后代携带Pi9基因以改良稻花香的稻瘟病抗性;刘树芳等[18]采用回交的方法将2个广谱抗稻瘟病的基因Piz-t和Pi9导入农艺性状优良但稻瘟病抗性弱的云粳优5号、云资粳41号和楚粳28号这3个品种中,以改良它们的抗稻瘟病特性;文绍山等[19]将广谱高抗稻瘟病基因Pi-9(t)导入杂交水稻恢复系泸恢17中,并选育出2个株叶型、抗稻瘟病及配合力较好,且农业性状已稳定的株系WR1023和WR1056。丰源A是国内早前由邓应德等[20]培育出的一个育性稳定、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高、米质较优、抗逆性较强的优良籼型三系不育系,但由于稻瘟病抗性差等原因,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本研究利用已克隆的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的序列信息,开发了共显性标记ClonDF1R1,能高效区分纯合体和杂合体。通过11a的连续回交MAS育种实践,先后获得高抗稻瘟病的新不育系丰源A-Pi9及其保持系丰源B-Pi9。通过田间不育系、异交习性和主要农艺产量性状分析,最终育成了综合性状优良的抗病不育系丰源A-Pi9-5及其配套保持系丰源B-Pi9-5为三系配套利用杂种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将在本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获得的改良不育系/保持系进一步开展以下工作:使用更多的稻瘟菌菌株开展人工接种,进一步明确改良不育系/保持系的抗菌谱;在不同生态稻区做稻瘟病抗性鉴定,尤其是穗瘟抗性鉴定,明确改良不育系/保持系及杂交种的适宜种植区域;利用改良不育系广泛配组,尽快选配出抗病、优质、高产、广适性的强优势杂交组合应用于生产,同时分析改良不育系与受体丰源A的恢复源是否发生变化。此外,笔者还将继续利用Pi9基因改良其他骨干水稻亲本的稻瘟病抗性,并开展多基因分子聚合育种实践。

猜你喜欢

抗病稻瘟病农艺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6个引进油棕品种农艺性状评价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茶桑种质资源筛选与农艺性状调查初报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途径分析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浅析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