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深”阅读习惯的策略探究
2021-10-31翟凤娟
翟凤娟
【摘要】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猴王出世》,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反复提到“重视兴趣激发”“避免拔高要求”。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学习课文时,单纯激趣、教授阅读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很有必要。因此,笔者从追溯求“源”,了解古典名著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刨根“问”底,挖掘文本深度内涵、演绎经典,走向名著深度理解这三个方面,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单元为例,谈谈培养学生“深”阅读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深阅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终身阅读者
古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经典,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描写生动细腻,能引发读者无限遐想。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选编了不少古典名著片段。阅读古典名著,不仅能让学生亲近经典,感受经典,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启迪学生心智。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什么是“深”阅读呢?笔者认为,与“浅”阅读是相对的。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网络的覆盖,人们通过手机接受信息的速度相当快,人们在手机上所看到的信息,都属于“碎片阅读”。那对于“深”阅读,我们不难理解其中内涵。笔者从三个方面,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单元为例,談谈培养学生“深”阅读习惯的策略。
一、追溯求“源”,了解古典名著写作时的历史背景
每本名著中的每个故事的每个经典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等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所以,在教学古典名著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故事与人物放在当时的环境中,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情况。以教学《景阳冈》为例,“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只知道老虎现在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能随便打的吗?就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时特意把这个问题放在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明白现在不能打老虎。但在北宋时期,不仅能打老虎,打死老虎还是为民除害的行为。但是,教师在介绍背景时,要以原著为基础,充分尊重原著,切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学生,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再如风雪山神庙,讲述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关注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要紧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准确地解读名著,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学习本组课文,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故事的时代背景是相当有必要的。但是,教师在布置学生收集资料之前,必须要有意地激发起他们搜集资料的欲望。以下是笔者的激趣情境: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因为很多导演把它拍成了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看过人都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对诸葛亮赞不绝口。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各种的声音也发出来了。有人觉得,题目用草船借箭,还不如叫做草船“骗”箭。你怎么看呢?请用史实说话。
《景阳冈》——武松有一个哥哥叫武大郎,他是个侏儒,长得又矮又丑,可是武大郎的老婆叫潘金莲却是一个漂亮女子。故事发展到后面,武大郎被妻子潘金莲毒害,武松为兄报仇,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有人说,这一切都源于这次“武松打虎”,你又怎么看呢?
《猴王出世》——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距今约一千三百多年。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其实,这一路来,并没有什么故事,可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神话故事供大家传颂呢?
《红楼春趣》——出示经典评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究竟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还要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指引。阅读书籍指引:《三国志》《三国演义》《世说新语》; 收听广播指引:喜马拉雅《谢涛听世界三国》;网络(百度)搜索。
这样一来,课文与历史事实相结合,学生对“草船借箭”、对人物的认识会更加准确、广泛、全面。相信学生也会因此爱上阅读《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名著的悬疑情节和经典的高度决定了它的价值,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向“深”阅读。
二、刨根“问”底,挖掘文本深度内涵
什么是深阅读?重要的一个标准是,在阅读中,学生随着文本的演变和推进,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可是,现在的学生都不愿意提问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越高,学生所提的问题却越少。其实,深阅读有很多的方法、途径、技巧,可是,提问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法宝。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走向课文深处呢,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真正阅读者呢?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问题,并与之对话,其实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一个终身的读者一定具有其独特的阅读方式。但是,所有爱阅读的人都是会思考、会提问,会在文中找出答案的,并且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全身心地进入到课文当中,生成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会“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六段进阶提问法。六段进阶式提问法分为:第一阶段读前提问法,第二阶段读中提问法,第三阶段再读提问法,第四阶段总结提问法,第五阶段评价提问法,第六阶段延展提问法。显然,这六段提问法是有层次,有梯度的,这对“深”阅读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一)读前提问法。很多专家一直认为阅读前会提问、会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提倡用问题开启整本书或一个完整故事的阅读。师生或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建立一定的阅读模式,如,激起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制订奖励机制,点燃其阅读的兴趣与欲望。中国经典名著四本书,笔者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想看的一本,这样话匣子才能打开。想想如果学生对你要求他看的书籍丝毫不感兴趣,他会有提问的冲动吗?选好书籍后,师生、生生就可以开始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对文本进行读前的探索与交流。
(二)读中提问法。学生带着问题清单开启阅读之旅,旅途中一定会有文本进行自我对话。这种对话对课文的解读极其重要,学生由“不会”到“会”全靠自己思考与探索。这种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并且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书上作上批注,形成文字概述。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三)再读提问法。学生读完课文最后一句话时,其大脑已经对课文的行文脉络有所了解,此时可谓是阅读的巅峰。因为经历了读前提问,读中解疑、再生疑问、再思考,无形中已将课本文字转化为个人经验了。当学生读完后,教师鼓励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将人物形象、故事场景、情节动作等在大脑里演一遍,使之立体化。如,在景阳冈中“武松打虎”的部分,学生读过一遍课文后,让其再读一次。可是,这次的阅读任务与第一次显然是不同的。这次更强调对课本的整体把握与再生成。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把故事、情节或人物关系结构以图表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更明晰故事的深沉内涵。
(四)总结提问法。总结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故事内涵的最佳形式,这也是一种产品输出的过程,但总结能力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帮助引导搭建问题支架,让他们渐渐形成总结分析的能力与意识。在讲授这一单元的课文时,当学生有了前面读前提问,读中提问后会在课堂上设计两个环节。其一是让学生在读后人为地解决问题,向全班匯报,并引导他们进行深深互助解疑。其二是,由笔者抛出一个话题:我认为 是一个 的人(填四字词),大家请看课文第 自然段的第 句。因为
(把句子读出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训练下来,学生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从而树立他们的阅读自信心。
(五)评价提问法。学生的评价能力,在阅读活动中属于高阶思维的培养,也是最高阅读水平的体现。课堂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提问,可以依据授课内容提出核心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在评价《草船借箭》人物形象时,四个核心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都具有两面性,争议性如曹操生性多疑,是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那曹操是不是就被披上一个“坏形象”的标签呢?就这样的话题可以让学生评一评。在生生评价时,学生也会向评价人提出问题。如,当有学生评价鲁肃是忠厚教师时,有一个学生提出:“鲁肃是周瑜的人,却帮诸葛亮,这不是背叛主公了吗?”又会有人站起来评述……这样,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思维在不停碰撞,为师只在一旁偷着乐。
(六)延展提问法。本单元有意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整本的中国古典名著,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延展阅读,从书中认识更多经典人物,品味更多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一定是推荐整本名著的阅读环节。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延展性提问。如,在执教景阳冈一文时,武松打虎结束后,下了冈,接下来他可能会怎样做呢?你的预测正确吗?为什么?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如果有机会让你采访作者,你会问作者什么问题?等等。
当然,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教师日长月久的引导培养。教师点燃学生手中的火棒,让火光照亮学生,尽管在阅读中遇到黑暗的困境,也能让其突围而出。
三、演绎经典,走向名著深度理解
我们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从小到大,人人都尝试过自己塑造自己想成为的那个角色。本单元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怎么表演课本剧。显然,这一内容的编排用意也显而易见的。在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中,笔者先组织学生围绕怎么表演课本剧这一话题,开展课本剧表演前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个人意见,从选课文分角色怎么演,三个方面提示讨论的内容。其中,“怎么演”是最难的。这就要求学生选好课文后,对每个人物的性格、台词、表情、动作、服装、道具等要深入明晰。这个深入明晰的过程,就是一次“深”阅读。究竟深到何种程度?就要看学生演绎得是否精彩而定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分工,剖析所演人物,共同自编自导自演。还有学生加入了自己的新理解来创编课本剧,这更让人喝彩。将“深”阅读中所积累的知识,直接转化为表达输出。活动结束后,还要评出最佳演绎奖、最佳创编奖、最佳设计奖,等等。学生在读中演,在演中乐,这种真实的“深”阅读,加深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理解,增强了阅读兴趣,更增强了表达能力。
一个人从浅阅读到深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反复引导学生进入深阅读。阅读引导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坚守住才能看到效果,并且必须要以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导向。这四本中国经典名著中,有学生所熟悉的人物、故事情节,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
参考文献:
[1]赵学范.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20):190.
[2]余玲艳,代建军.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7(8).
[3]周步新.小学适性阅读策略的学与教[M].宁波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