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三链协同”机制探析

2021-10-31袁铭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1年5期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高校

袁铭

[摘  要]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本文聚焦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拧紧专业教育链、做强文化基因传承链、激活创新实践链“三链协同”的角度,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做法,引导大学生在认识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切实将初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成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践行者、传播者、弘扬者。

[关键词]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三链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1)05-0085-04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做法,讲活历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在广大学生心中厚植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在认识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切实将初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成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践行者、传播者、弘扬者。

一、拧紧专业教育链,

在认识上同心,助力学生学得深

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统筹利用各类教學资源,充分发挥党史的育人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引导大学生形成赓续红色基因的思想共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方面是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如何修好这门必修课,具体到高校而言,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把党史学习教育像“盐融于水”一样融入课程思政。要系统地设计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围绕党的光辉历程、党的优良作风、党的精神谱系等重点内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按类进行系统性设计,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所有高校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已开出“中国系列”课程30余门。如,复旦大学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等,结合学科优势,开设由专家主讲的精品课程,全方位地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发展史。特别是由党史专家忻平教授领衔主讲的《开天辟地》课程,用“项链模式”和“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设置“红色源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前沿动态:世界视阈中的上海与中共百年”等若干教学主题,结合“00后”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把党的初心宗旨、伟大成就、宝贵经验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案例和故事说明道理,坚持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既立足中国实践,又突出价值塑造,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另一方面是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专业实践是巩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环节,既可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是否入脑入心,也可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对党史学习教育的认识,在实践中强化家国情怀。比如,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可以建立“专业+党史学习”的实践融入机制。人文类专业可以发动知名教授,成立“中国故事”创作团队,组织中文、历史、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中国故事”的写作,充分挖掘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提炼总结背后蕴藏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使学生在专业创作的实践中再一次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切实提升党史学习教育实效。艺术类专业可以发挥艺术特长,手绘红色地图、创作红色人物漫画、排演红色主题校园剧、创作主题音乐等,用艺术的语言讲好党的故事。理工类专业可以结合“两弹一星”“大国工匠”精神等,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工厂,解读科技报国的初心和使命,激发学生的强国志、爱国情。有手语专业的学校可以率先开展手语讲党史的实践探索,例如编写党史教育手语版教材,制作手语宣传视频,表演手语红色歌曲,成立手语学生社团,搭建朋辈互动交流平台,形成文字、图片、视频、表演四位一体的手语讲党史系列项目,推动红色资源向聋人群体辐射。

二、做强文化基因传承链,

在目标上同向,助力学生悟得透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要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充分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文化浸润、感染、熏陶作用,推动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深入探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解读社会改革发展的文化密码,汲取推动未来发展的精神力量。

一方面,用红色文化“补钙壮骨”。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补钙壮骨”的最好营养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高校要用好用活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有效方式,深入阐释红色文化的时代意蕴,不断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学生血脉,融化在学生心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薪火趁势燎原。以长三角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市拥有遗址、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612处。浙江省拥有党史胜迹1615处、革命遗址2443处,苏皖两省的红色遗址也超过千处。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最鲜活的教材。要探索开发沉浸式、情景式、“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情景体验、现场感受、角色带入等,推动红色基因融入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达到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

由于许多高校是伴随着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长发展起来的,这些高校的校史中不乏革命烈士、英雄人物,要深入挖掘其史料档案、英雄事迹,用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激励大学生以史明志,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可通过编撰出版红色校史经典读物、开展红色主题艺术创作、红色剧目展演、入驻热门短视频平台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身边”的鲜活红色史料给养,用红色故事延续红色血脉。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高校英烈谱》,整理收录了上海高校中142位烈士的事迹;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为65位曾在上海大学学习工作过的英烈立传;同济大学的舞台剧《同舟共济》、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史剧《匡时魂》、上海大学的原创话剧《红色学府》、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原创京剧《战“疫”》等,用艺术创作、表演等形式诠释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不断引导大学生在感悟历史的原味、体悟学习的韵味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神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养分。5000余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能。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弘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筑牢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四个讲清楚”充分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为全党、全國人民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其与党史结合、与时代结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提升人生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中蕴含着知行合一、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离开了这个“根”,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讲话中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牢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民族性,在体悟深厚绵远的中华文化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坚定做中国人的底气、骨气、志气。

党史学习教育要在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开拓前进。如可通过党史灯谜竞猜、红色诗词创作等“传统文化+党史教育”模式,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汲取党史学习教育的文化养料,引导师生在体悟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加深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更深层次的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激活创新实践链,

在行动上同步,助力学生做得实

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创新实践的有效路径,充分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赋能,让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一是建立党史学习教育的导师协同推进机制。大力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形成党史学习教育课内课外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力争做到师生“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上海大学文学院自2007年开始,就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新冠疫情期间,上海大学文学院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日常培养工作中,发动本科生导师,带领学生开展《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主题读书会,面向全校学生发起战“疫”主题征文,勉励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以文字的力量,歌颂大爱、书写青春,引导同学们在主题诗文创作中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青年力量。

二是建立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科创孵化机制。善于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探索科创孵化路径,助力大学生在亲身参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创新实践项目孵化,可以探索“社会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项目”的学生科创能力培育路径,树立红色基因融入创新实践的典型。2021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专门开设红色专项赛道,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访谈红色人物、创作红色故事、体悟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在红色专项竞赛实践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浙江大学2021年派出500多支团队、8000余名大学生开展“党史青年行”专项实践,探索“百条党史路线,千支青年团队,万里行走课堂”的红色实践育人新做法。江苏发动100余所高校,组建1.5万余个红色专项实践团队,孵化了南京大学“红色家书寻访”“基层党员视觉档案”、南京师范大学“红色研学路,典亮中国行”等一批融入红色基因的创新实践典型,有效引领青年在实践中感受党的百年壮阔历程和伟大成就。

三是建强党史学习教育研究的后备队伍。积极探索大学生投身党史学习研究的有效机制,支持学生进入研究团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初心使命的认识和理解,让初心之火在时代中焕发青春之光。比如,上海大学连续3年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把脱贫攻坚、党史学习教育、迎接建党百年等纳入本科生学习研究主题,助力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的科学思辨中,汲取推动未来发展的精神力量,助力青年学子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四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的路径研究”(2021ZX04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沈  洁)

猜你喜欢

党史学习教育高校
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怎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刻把握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以史为鉴,切实提升青年一代思政工作质量
学习习近平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几点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