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文化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2021-10-31方德兰

大众文艺 2021年19期
关键词:检出率社会化家庭

方德兰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 221004)

一、问题提出

学龄前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行为问题是学龄前儿童研究的一个重点。根据近10年的文献,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都在10%以上,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也日益受到重视。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环境,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家庭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有研究报道,父亲吸烟时间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父亲吸烟半包以上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同时发现母亲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另有报道,每天不看书、没有户外活动,是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父亲吸烟、母亲文化程度、看书、户外活动,这些是家庭文化的反映。家庭文化的概念广泛而又具体,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形态,狭义的家庭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和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仪表形象等。总结前人的研究,家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二、实证调查

为了证实家庭文化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513名学前儿童进行调查。

1.调查工具

使用父母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第三部分)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中文化性分量表对儿童行为问题和家庭文化性进行调查。行为问题调查共112个题目,分为社交退缩、抑郁、分裂样、躯体诉说、违纪、多动、强迫、攻击等8个因子,所有题目分数相加得到行为问题总分。有1个及以上因子分和(或)总分超过正常上限即评定为有行为问题,分值越高提示问题越严重。家庭文化性分量表有9个题目,每题分数相加得到家庭文化性总分。该量表信度较高、且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很好地反映家庭文化情况。

2.统计方法

(1)按评定标准,将儿童分为有、无行为问题两组,对两组儿童家庭文化性得分进行t检验;(2)将行为问题各因子分与家庭文化性得分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

3.调查结果

(1)354名儿童参加调查,54名被评定为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检出率15.25%;男童38名,检出率22.09%,女童16名,检出率8.79%,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9.76,P=0.00)。见表1。

表1 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名,%)

(2)本次调查家庭文化性得分4.99±1.92,显著低于中国常模(5.6±2.1)(t=-4.38,p=0.00),所调查区域家庭文化性有待提高,无行为问题组儿童家庭文化性得分显著高于行为问题组儿童。

表2 有、无行为问题儿童家庭文化性比较(名,%)

(3)家庭文化性得分与多动、攻击、强迫三个因子显著负相关(P均<0.05),家庭文化性得分越低,学前儿童多动、攻击、强迫3个行为问题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家庭文化影响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见表3。

表3 家庭文化性与行为问题各因子相关矩阵

三、分析讨论

调查发现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15.25%,和其他学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两千多万学前儿童被行为问题不同程度困扰,让人痛心。而且如果不进行干预,这种困扰会持续到学龄期、甚至青少年期。有关青少年行为问题的研究,大多都指出青少年行为问题开始于学龄前期。预防学前儿童行为问题迫在眉睫。

学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是学前儿童社会适应不良的反应。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模仿和游戏,学习和掌握交往技能,形成被社会容纳和接受所必需的行为。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阵地,相关科学研究指出,个体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入小学前就已基本形成,也就是在学龄前期个体的社会化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儿童受家庭影响比较大,家庭代表社会对孩子进行社会化工作。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形态,例如家庭生活方式、日常生活规范、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由于学前儿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家庭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这也是家庭影响子女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会面临各种压力,经历各种负性事件。由于他们缺少经验,不知如何应对,可能会表现出情绪和行为异常。这时,家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父母多陪伴孩子,给孩子爱和教育,帮助孩子应对压力,引导孩子学会调节不良情绪。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亲密的亲子关系,相互关心,相互爱护,这是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表现。家庭文化良好的家庭,家庭成员关系亲密,对儿童有情感安抚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渡过难关、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避免出现情绪、行为异常。另外,家庭文化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高雅文明,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文化良好的家庭,一般父母文化程度比较高,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父母会带着孩子组织家庭娱乐、体育活动或者参加社区、社会文化体育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每天没有看书、没有户外活动,被认为是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说明没有看书、户外活动等文体活动的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比较高。看书、户外活动可以增加儿童与父母、他人的交往,丰富儿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化的形成,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可以总结,文明、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好的家庭文化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有一项研究发现家庭功能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家庭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家庭成员交往质量高、母子互动方式好、相互情感联系紧密,孩子很少发生行为问题。事实上,在现实的家庭关系中,家庭功能的发挥,受到家庭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影响。本次调查,家庭文化性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家庭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达到了15.25%,家庭文化不佳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家庭文化间接影响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四、建议

为减少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是可行的途径。家庭文化建设,父母是主力军,父母在自己的家庭文化形成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父母首先要认识到提升家庭文化的重要性,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站着社会的角度,看待自己家庭文化减少给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家庭文化素质尤为重要,文化素质是家庭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仪表形象等的依据,文化素质也影响着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文化素质高的父母能够认识到“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明白个人的社会化对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同情被行为问题困扰的儿童。文化素质需要提高的家长,可以通过学历提升、继续教育、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其次,父母应注重陪伴、教育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互动和亲密关系,这种良好互动和亲密的亲子关系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尤其是学龄前期,家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基地;父母对儿童科学的教育、引导,是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文化氛围良好的表现。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家庭文化提升的重要方法。家庭文化的形成,是家庭内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高,父母要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精神文化生活不容忽视,仍需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父母带领孩子多开展、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交往能力是儿童行为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因素。

猜你喜欢

检出率社会化家庭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山东中小学生四成视力不良,三成超重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第三方高考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