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梦热土三线人

2021-10-30亓慧

当代小说 2021年10期
关键词:热土莱芜建设者

亓慧

莱芜这片热土,究竟承载了多少历史使命,镌刻了多少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单说山东小三线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形象直观地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一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厅上方的照片:一幅幅山东小三线建设的剪影,穿越时光隧道,带我们翻开了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内经济也存在着重大隐患,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做出了英明决策:开展三线建设。

山东小三线建设集中在鲁中泰沂山区,包括莱芜南部山区。这些地方因符合“分散、靠山、隐蔽”的三线建设原则,成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首选之地。它们承担的任务是生产轻武器,负责供应民兵和地方部队装备需求以及野战军作战需要。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儿女,坚决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告别家乡,辞别亲人,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拓荒战斗,开始了他们艰苦卓绝的三线生涯。

照片上的这一家三口,是一个真实的三线建设者之家:漂亮的小女孩是六岁的李丽君,她的爸爸李振国是山东朝阳修配厂的职工,一名来自东北的技术人员。因为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当初妻子并不同意他的决定,但李振国没有犹豫,果断地对妻子说,这是支援国家建设,就算离婚我也要去!第二天他就收拾行李离开了家。妻子或许理解了丈夫的决心,后来带着年幼的女儿也来到了深山,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啊!李丽君的童年、少年就被框在了这个山坡、这片热土上。当几十年后,57岁的她带着父亲的遗愿再一次来到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时,不禁感慨万千。她说,那时他们从东北来到这里(山东朝阳修配厂)之后,每年都特别想回老家看望姥姥姥爷,但每年都因为工作忙回不去。直到十年后,李丽君初中毕业,才和妈妈头一次回家。妈妈和姥姥姥爷抱头痛哭,很久都没有松开。那时的丽君还不太懂得大人们之间的生离死别之情,但分别时的那一幕却深深地铭刻在了她的心里:年逾古稀的姥姥姥爷站在火车车窗外,紧紧抓着妈妈的手,哽咽着说:“我的孩子啊,你们十年才回来一次,我们都七十多岁了,你这一走,也许真的要来世再见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疼爱孩子?哪个孩子又不心疼父母?如果不是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谁会忍心背井离乡、远离亲生父母呢?

像李丽君一家这样的三线人,何止一个、两个、三个?而是千千万万个。

莱芜钢铁厂第一批三线建设者刘万祥,因为工程建设紧张,多年不能回家,只能靠写信和家人联系。一封封厚厚的信件记录了他在莱钢度过的青春岁月,同时也留下了他对家人的深深愧疚。特别是当父亲病重时,刚到家的他还没跟父亲说上几句热乎话,就被厂里的加急电报催了回来。没想到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刘万祥回到莱钢不到三个月,老父亲就永远离开了。他强忍着丧父之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深夜,他独自一人跪在山坡上,面朝家的方向,双手合十,泪水在脸上止不住地流淌。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面临“忠”和“孝”的选择时,三线人选择了“忠”:忠于祖国,忠于党!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不怕困难,不怕险阻,勇于担当,砥砺前行。为了祖国的复兴,他们“天当罗帐地当床,三块石头一口锅”。那一场场艰苦卓绝的万人大会战、一个个一锹一锹挖出来的山洞,那一座座整齐的厂房、一处处隐蔽的军工重地,留下了多少建设者的心血,浸透了多少建设者的汗水?有的建设者甚至还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新华翻砂厂的女职工孟春梅,为了赶任務加夜班,回家途中因天黑路滑跌进了深不见底的沟里,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22岁,肚里还怀着五个月大的孩子。

这里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忘记他们——小三线的建设者们!他们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功臣,他们与天斗与地斗,克服了环境恶劣、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等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把一腔热血洒在这片热土上,让这片荒芜的土地逐渐有了温度、深度和高度;他们众志成城、所向披靡,在这片热土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家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在这紧要的关头,我们该如何担当?看看筑梦热土的三线人,答案不言而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三线人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坚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一定会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笃定前行,继往开来。

猜你喜欢

热土莱芜建设者
建设者
这片热土上,“新”的力量正迸发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山东孙子研究会赴莱芜、泰安等地开展党史参观学习活动
山东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站党支部赴莱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建设者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焦化厂焦炉脱硫脱硝系统投入运行
“劳动者”与“建设者”
热土西藏
山城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