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精美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目标

2021-10-30马涛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习惯课文文章

马涛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在精心备教案的时候,头脑中不能只有一个“教”字,而要正确的指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語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根据表达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跌宕起伏。当我们引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遨游于精品阅读的海洋中,我们的口语表达都必须吐字清晰不罗嗦,有轻重有徐疾,只有这样才会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

如何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很深很广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指导学生通常性学法,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打基础

我给本届初一学生上了第一节语文课,便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主要局限于抄生字词,读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上。由此,这更使我认识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课前做好预习准备。预习是学生自己动脑求知,自己主动探索的重要步骤。在预习中,学生通过查检工具书,通过阅读、思考、研讨、作笔记等活动,做到既动手又动脑,有利于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预习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内进行,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而定,在每节课前都要让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质疑,以便教学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课堂学习。课上听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要求学生主动思维大胆提出问题,做好笔记。笔记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板书,还包括课文圈点批注的内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坚持养成学生课堂读书的良好习惯,努力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三者结合,相互促进,努力培养其全方位发展的习惯。

3.复习的习惯。复习必须及时,因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如果搁了较长时间,知识大部分遗忘了,就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特别是刚学过的新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

上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学生由无习惯到养成习惯,其中必有一个过程,还有部分学生还要剔除坏习惯,这就更困难了,但只要教师重视指导,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慢慢习惯就成自然了。除了上述三个基本的学习习惯之外,我还注意让学生养成如下一些好习惯,让学生在中学三年所写的三百篇左右的语文读书笔记中形成自己语言的习惯,让其在三年所学的一百篇左右快速作文的过程中形成快速作文的好习惯,在三年所上的七十节左右综合实践课中形成听说的好习惯,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每日写日记的习惯,及时订正作业错误的习惯等。

二、交代目的性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语文中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从文体角度来看,初一年级的记叙文应重点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章记叙顺序、中心、详略关系、表达方式等来阅读。例如:学生在学过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一文后,就会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了。

人物形象分析上可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身份。从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分析,像学习《范进中举》《孔乙己》《最后一课》等课文时都会联系时代背景,从书本上找依据来分析人物形象。

还有一些揣摩运用语言的途径,记叙文、散文、小说、戏剧主要从语言的生动、艺术性等角度去入手;说明文、议论文主要从准确性严密性等方面考虑;诗歌语言从凝练入手,应用文语言从简洁、准确入手。上述这些阅读的好方法,犹如一把把开启语文殿堂的钥匙,学生掌握了将会受益无穷。

三、指导学生课外延伸性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有六册,对于如饥似渴学习的学生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以课本为出发点加以延伸、扩展,使学生自觉深入到阅读写作的广阔天地中,领悟语文所特有的情韵,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深入的领悟,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其一,要求学生拓宽阅读面,课内课外阅读相联系。如读同一题材的文章,在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指导读朱德《我的母亲》、孟郊的《游子吟》,深入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让学生看看汪曾祺的散文《桃花源记》,对学习课文一定会很有帮助。读同体裁同写作方法的课文,如在学习散文《济南的冬天》时可再读读老舍的另一篇散文《济南的秋天》由此更好的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其二,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力求对所读文章有所感悟,品味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1.比较阅读法。找出可比之处,鉴赏文章,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如同是咏雪,因作者心情不同,处境有异,产生了两篇意境迥异的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同是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性格就明显不同,各人诗作独具特色,可以把《石壕吏》与《秋浦歌》作一番比较。同是送别诗,不同时间、地点、人物,也会有不同作品,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比较就会有所发现。

2.引申阅读法。可由正在阅读的文章引申开去,或深入体会,感悟内涵,或了解作者及其思想历程,以便今后更好的额投入学习。如学完第一册第一单元五篇有关生活的文章后,学生都能认识到家庭成员间的关怀、照顾和理解的重要性,但在讨论《羚羊木雕》一文时,很少有同学理解“我”的父母,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是双向的。“你与父母之间有隔阂吗?想想是谁不够理解谁呢?请把他写出来。”学生文章写出之后,我阅读了一下,发现学生在文中较多的注意了与父母的相互理解。讲评时,我肯定了这一点,并作引导:“做任何事,都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处理问题。”让学生学完课文后真正有所感悟,我想学生对语文的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因为他不仅给我们知识,也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收效甚好。

通过这三方面的指导,语文在师生的心目中已不再是一个个点,也不仅仅是一个个平面,而是由点、面走向了立体化,构成一个个缤纷多彩的立体图画,吸引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谁能说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益呢?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及中学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深入研究学法,应该成为今后语文备课和教研工作的重点。目前我校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是初步的。以上所谈,无非是想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课题的重视。教师要有“还其庐山真面目”的语言更深处的内在张力。

总之,语文语文,语在先,文在后。忙乎多年来我们不断呼吁课堂要书声琅琅,但如何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这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猜你喜欢

习惯课文文章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