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2021-10-30王建柱
王建柱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明确指出:“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为什么说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因为毛泽东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开辟了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条道路凝聚了毛泽东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
从1927年9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挺进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到第二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会师,一直“到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之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在全国已达13个,鼎盛时期的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0万,星星之火已渐成燎原之势”。毛澤东为什么要拉起队伍上山?井冈山为什么能建立根据地并在一定时期内生存发展?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都有很精辟的论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造成国民党统治的不平衡。我们从那个时期根据地的名称便可以看出来,比如鄂豫皖、湘鄂赣、湘赣等,都是几个省交界的边缘地区,远离中心城市,这些地区的国民党统治本来就较为薄弱,经济上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有利于形成割据的局面;再加上当时接连发生的蒋桂、蒋冯、中原大战,国民党对中共的生存与发展几乎无暇顾及。
为什么只有毛泽东才能够开辟探索出这样一条道路呢?这除了毛泽东的天赋睿智,最主要的还是他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毛泽东虽然出身知识分子,但与一般知识分子又有不同之处,他从小就扎根中国社会,青年时代参加了大量社会活动,当过兵,接受过军事训练,有军事实践经验,还领导过工农运动,善于将读过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此外,韶山毛氏家族劲直尚气、强悍好胜,毛泽东从小耳濡目染,具备尚武精神,有钢铁般的意志,敢于进击冒险,骨子里具有反叛精神,这些品质都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一生。
所以在“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没有接受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经过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将队伍带上罗霄山脉的井冈山,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一次重要会议
这就是遵义会议。
长征初期,红军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在了解到中央红军西进的战略意图后,蒋介石调集约30万兵力,在湘江沿岸构筑起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历时9天,中央红军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损失惨重。
此时,中央红军如果再按照原计划继续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将面临5倍于己的强敌,极有可能全军覆灭。
此时的毛泽东处于“跟着走”的状态,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时刻在驱使着他。他竭尽全力向中共中央领导层提建议,主张部队应向西,到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贵州寻求发展。毛泽东的性格就是这样,在关键时刻坚持己见,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正确的方向。由于此前他在创建红军和开辟中央苏区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享有较高声望,虽然屡屡受到“左”倾冒险主义者的排挤和打击,但仍有一大批红军将领支持他的意见,在危急关头,大家认为还是由毛泽东出来参与指挥作战更好。
毛泽东的这次遵义出山,与3年前他在“宁都会议”上被免职不同,那时支持他的人是少数,而这一次支持他的是多数。
实际上,自长征以来,毛泽东就行军方向问题一直在跟李德、博古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争论最为集中的是在通道、黎平、猴场3次会议上,这3次会议最终扭转了中央红军的行军方向,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改组了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在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朱德、周恩来为最高军事指挥者,周恩来为受政治局委托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人。
不久,中央红军到达川滇黔省交界一个叫“鸡鸣三省”的地方。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又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史称“鸡鸣三省”会议。会议对中共中央领导层做了新的分工:张闻天在党中央负总责,博古改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长征开始,中共中断了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系,所以这一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决定的,这在中共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中央最高领导层的改组,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袖地位迈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主要是从毛泽东在中央决策层所起的实际作用而言。
遵义会议形成以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机构,在这一核心领导机构中,张、周都很尊重毛泽东。张闻天时刻注意发扬民主作风,有事充分讨论,这为毛泽东展现自己的才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毛泽东才能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成为中共中央领导的实际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在中共党内领导地位的形成,与共产国际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这一点也很重要。
早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时,共产国际就已经开始重视这位土生土长的、但具有“丰富经验”和突出能力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被斯大林认定为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旗手”和“象征”,享有和共产国际主席季米特洛夫、名誉主席台尔曼等少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一样的殊荣和赞誉。
1938年,任弼时到莫斯科汇报工作,季米特洛夫态度明确的告诉任弼时和即将回国的王稼祥:应该“在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解决”“党内团结问题”(暗指毛与王明的分歧)。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共产国际公开支持毛泽东为中国党的最高领袖的态度。
遵义会议是关系中共生死命运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遵义会议的了解,如果深入一点的话,还需要从总体上系统的把握,不应该狭隘的理解为只是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一次会议,而应该从中共完成第一次历史转折的角度,把它看成是一系列会议共同组合起作用的结果。
具体说就是,遵义会议之前的3次会议应概括为,通道会议为战略方针的转变奠定了基础;黎平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进军方向问题,实现了通道会议提出的转兵任务;猴场会议坚决执行了黎平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并从组织上限制了李德和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通道、黎平、猴场这3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序曲,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在遵义会议后的行军途中,中共中央又分别召开了扎西会议、苟坝会议和会理会议,这3次会议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党的组织路线、军事路线,为解决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转战川滇黔赢主动
转战川滇黔又称四渡赤水,在遵义会议之后,其目的是为了摆脱滇军、黔军、川军和蒋介石中央军对红军的“围剿”。
从总体上看,四渡赤水的战略步骤贯彻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红军大踏步的在赤水河畔灵活的变换作战方向,有时在快速行军时突然一个“急刹车”回头折返,有时眼看就要到目的地,却瞬间改变方向……声东击西佯攻遵义、虚北实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威逼昆明,最后虚南实北巧渡金沙江,弄得蒋介石不知所措,有时就连有些红军指挥员也不明白很多指令其中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三渡赤水后,形势终于明朗,红军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前方和左右方向的敌军全部被远远地“调动”到了红军的后面。
就这样,红军从容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再一次落空。中央红军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后,奔向大渡河安顺场……
应该说,真正由毛泽东指挥并体现其军事战略风格和精髓的是第四次渡赤水,从第四次渡赤水起,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才真正成为红军作战的指导思想。
四渡赤水是由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共同指挥的,毛泽东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
避免一场战斗
这场被避免的战斗就是进攻打鼓新场的战斗。
红军二渡赤水后,经过了遵义大捷,部队求战情绪高涨。此时,国民党军有两个师驻扎在遵义西边的打鼓新场一带,红一军团领导提出消灭打鼓新场守敌的建议。
1935年3月10日,在苟坝会议上,绝大多数人都赞同进攻打鼓新场,只有毛泽东一人不同意。尽管他反复强调不能打固守之敌,甚至以不当前敌政治委员之职进行抗争,但还是说服不了大家,结果还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表决,将刚就职7天的毛泽东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免了。会议决定由周恩来起草进攻打鼓新场命令。
毛泽东执着,他认准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深夜,他提着马灯,翻过山坡,来到周恩来的住处,之后两人又一同去找朱德……毛泽东终于说服了周和朱。第二天,周恩来主持继续开會,重新讨论进攻打鼓新场问题。经过一番激烈争论,毛、周、朱最后说服了求战心切的红军高级将领,收回了进攻打鼓新场的战斗计划。
这件事让人非常感慨。毛泽东的许多想法和做法非同常人。他完全可以这样做:意见提出了,未被通过,职务也被撤了,之后的一切后果与他无关。但是,为了红军的前途和命运,责任心和使命感驱使着他连夜去找周恩来。如果没有此行,历史很有可能会改写。
带领队伍脱离险境
1935年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在经过8个月艰苦跋涉之后,在四川夹金山脚下的懋功(小金县达维镇)会师。
两军会师不久,中共中央召开两河口会议,会议期间,张国焘自恃兵强马壮,拥兵自重,向中央要权。接着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召开“芦花会议”,会上毛泽东提议让张国焘当红军总政委,满足了他的部分要求。
不久,双方围绕着究竟是南下还是北上等关系到红军发展方向的关键性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尽管中共中央为了红一、红四方面军的团结,尽量迁就张国焘,但张国焘多次拒绝中共中央的劝告和挽救,顽固坚持南下,在分裂党和红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1935年9月9日,张国焘电令红军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委陈昌浩说,如果中央不同意他的南下行动,则要胁迫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强行南下,开展“党内斗争”。这个电报让叶剑英意外获得并及时告诉了毛泽东。
为了避免发生冲突,毛泽东果断决定,连夜率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
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又一次挽救了红军。
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会议,史称“俄界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定,同时将北上红军改称为“陕甘支队”。
张国焘随后在阿坝召开会议,另立“中央”,自任“主席”。党中央多次致电张国焘,责令他立即撤销另立的“中央”,停止一切反党分裂活动。张国焘的反党分裂行为在红四方面军中不得人心,再加上重新南下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在作战中减员过半,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毛泽东后来说,与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抗日主张,停止剿共。至此,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性的提出和制定了一整套理论、政策和策略,在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共产党始终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当时,根据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阶级斗争必须服从于民族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矛盾的根本原则。对于国民党的反共摩擦,中国共产党不是回避它,而是站在自卫的立场上,以不破裂合作为限度,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加以解决,最后达到坚持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目的。
争取和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个广泛的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成分十分复杂。各个阶级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抗日要求,但每个阶级及其政党都有自己的主张。因此,如何抗日、怎样保证抗日的坚定性和彻底性,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各个阶级的主张是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领导人民去实现、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发挥了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作用,并通过始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毛泽东指出: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敌,国内的某些矛盾,必须给予适当的解决,其原则是应当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增强和扩大,而不是其削弱和缩小。应该停止那些不利于团结抗日的斗争,保存那些有利于团结抗日的斗争。这是两党在实行合作和坚持合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主动表现对国民党的信任和让步,在完成对日抗战的准备工作等条件下,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八路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各自拥有自己领导的军队。在这一特殊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敌后战场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互相配合,为抗战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当局在日本的诱降和英美的退让下,畏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抗日态度日趋消极,毛泽东以抗日救国大业为重,领导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十几年抗战,发展为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已为夺取整个新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战陕北迎曙光
1947年3月18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从容地告别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在轉战陕北的371天里,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与胡宗南几十万大军进行周旋,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三战三捷,喜报频传,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摧毁中共中央和解放军首脑机关的狂妄计划,稳定了西北战局。随后,毛泽东部署发起陇东战役。
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在陕北王家湾为新华社写了《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的评论,指出:“中国事变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要快些……”
8月20日,沙家店战役大获全胜。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扭转了西北战局,国民党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就这样,毛泽东在陕北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
1948年3月23日,天气晴朗。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同志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部分人员东渡黄河,到达晋绥解放区。
1948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底,中国内战的战略决战结束,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此时,斯大林劝中国共产党走法国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那样的道路,放下武器,成为议会党派,如果照此走下去,中共最终将成为执政的国民党的附庸。
1948年8月,斯大林给中共中央发来电报说:你党应维持国内和平,中国不能再打内战,若再打内战,中华民族就有毁灭的危险。
1948年12月,斯大林转给毛泽东一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请求苏联居中调停国共之争的信件,其意不言自明,就是要求毛泽东接受苏联出面接续马歇尔的“调停”,步朝鲜半岛的后尘建立南北分治政权。毛泽东在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就此止步的,他于12月30日以“新年献词”的形式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回应了斯大林的暗示。
毛泽东写道:“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一九四八年更加伟大的胜利。
……
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一九四九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应当加紧努力。”(引自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这篇新年献词直言中国共产党的目的并不是要偏安一隅,也不是要与国民党平分天下,而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人民共和国!
1949年1月10日,斯大林打电报给毛泽东,又谈国共谈判问题。毛泽东直率告诉斯大林,“眼下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国际舆论同样不利于南京政府,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今年夏季就能过江,直捣南京。我们似乎不需要再采取什么迂回的政治手段。在当前形势下,再采取这样的迂回的政治手段利少弊多。”
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赋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