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益飞的人工饲料养蚕梦

2021-10-30陈皓

新青年 2021年9期
关键词:如东蚕农养蚕

陈皓

韩益飞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站长,十余年如一日,做了一个人工饲料养蚕梦,愿天下蚕农和蚕桑产业再创辉煌。他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从“不切实际,异想天开”,到矢志不渝,梦想成真,带领家乡走上养蚕致富路。

韩益飞(左)在蚕室调查饲料蚕发育情况

农村娃爱养蚕,带着梦想回家乡

韩益飞是江苏如东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如东是江苏省蚕桑重点县,蚕桑生产水平一直处在全省前列。农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小小蚕桑浑身宝,致富发家少不了。”小时候,韩益飞的父母为了给他们兄弟仨挣学费,起早贪黑养蚕。

传统桑叶养蚕,一年养4期,春天2期,秋天2期。但蚕儿娇贵,要求桑叶新鲜无污染,生长环境必须保持通风、干净、整洁。养一期蚕一个月左右,摘桑、喂蚕、消毒、除沙、上山、摘茧,蚕农们天天忙得像陀螺。韩益飞放学后,经常帮父母摘桑喂蚕。因为蚕茧收入是家里主要经济来源,他对蚕儿有种特殊的感情。

1981年,17岁的韩益飞高考取得好成绩,本可以上个更好的学校,他却填报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淮安市金湖县从事蚕桑工作。四年半后,他调回如东县蚕桑指导站,研究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因业务需要,韩益飞考取专升本,并于1999年考取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攻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导师曾经留学日本,经常跟他聊起日本人工饲料养蚕技术,韩益飞兴趣很浓,觉得这是减轻蚕农劳动强度,提升养蚕效益的重要途径。

2002年,韩益飞研究生毕业时,收到许多单位抛来的橄榄枝,开出的薪资条件十分诱人,但他毅然决然地带着梦想回到家乡。在工作的同时,坚持探索人工饲料养蚕的课题。

心系蚕农含辛苦,饲料养蚕寻出路

随着经济发展,就业门路的拓宽,养蚕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年轻人心向远方,农村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小蚕共育后继无人,蚕桑产业逐渐萎缩。1996年和2008年,如东蚕桑生产经历了两次严重滑坡,全县桑园面积由最多时的10万亩下降到不足4万亩,一年养蚕30余万张下降到10万张左右。

为了提振蚕农信心,减少因环境原因给蚕农带来的经济损失,韩益飞决定尝试推广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吸引年轻人从事养蚕事业,实现养蚕致富。

2010年春,韩益飞找到几个养蚕技术过硬的共育大户,商讨人工饲料养蚕的设想,可他们一听头摇得像拨郎鼓。他们说:“你每次来推广新技术,我们都跟着你干。可几千年来,栽桑养蚕天经地义,饲料养蚕太异想天开了。”共育大户认为,这步子迈得太大了,万一失败,既损害共育室的信誉,也影响蚕农的收入,乡里乡亲的,没法交待。

韩益飞心里明镜似的,不改革创新,蚕桑生产举步维艰,蚕桑事业前途渺茫;改革创新,要担很大的风险。他寻求苏州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的支持,用诚心打动教授们,教授们纷纷表示不遗余力支持他的工作。

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右一)和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相关人员在蚕室视察指导工作

韩益飞再次上门做蚕农工作:“我们步子放小点,量少点,从小蚕共育开始。”他劝了爷爷劝奶奶,劝了东家劝西家,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终于,春蚕共育时,有三家共育户,每户答应拿四五张纸进行小试。

韩益飞和他的同事们,既兴奋又紧张,成败在此一举。他们分工协作,24小时值守现场,小心侍候着蚕宝宝。从饲料的配制、生产,到蚕室温度、湿度的控制,严格按计划好的步骤进行。每一步都做好详细记录,留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出来,心遂人愿,人工饲料共育的小蚕比桑叶共育的产量高出一成,韩益飞流下激动的热泪。初试告捷,蚕农看到了希望。秋蚕期,又有几个共育户主动参与试验。其中一户中秋蚕180张种全部采用人工饲料共育,取得成功。

蚕农的积极性提高,韩益飞和他的同事们干劲更足,边干边探索,配料、蒸料、检查、督促、分析研究、总结提高,一着不让。及时举办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培训班,共育户踊跃参加,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在如东大地全面开花。

初心不改好梦圆,带领蚕农去致富

正当韩益飞想乘胜前进时,传来坏消息。2011年晚秋,洋口镇周新庄村69岁蚕农周远光,没有调试好共育室湿度,蚕儿发育大小不齐。老周向蚕农鞠躬道歉:“不能因为我一时的疏忽,影响大家对人工饲料养蚕的信心,只有把饲料共育搞好,我们养蚕人才有希望!”韩益飞感恩蚕农的支持,但心里也打了个结,如何才能避免人工操作不到位呢?

一天,韩益飞跟正在读研的儿子闲聊,儿子提到某导师的物联网项目,他眼前一亮,这项技术能不能用到蚕室控制上?他们马上找到导师了解,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韩益飞悬在心上的石头落了地。

有了物联网技术,韩益飞又制定了《稚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蚕农养蚕有规可依,劳动强度降低,减少了操作失误,成效显著。

2011年,韩益飞把目光投向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因为只有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养蚕,蚕农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是,从稚蚕共育到大蚕饲养,其中的技术难度比想像的要难太多,蚕体发育不齐、饲料易霉变、防控蚕病难等一个个难题接踵而来。

韩益飞团队知难而进,组织蚕农进行技术攻关。两年后,终于解决了人工饲料养蚕蚕体发育不齐的难题,实现家蚕1至4龄人工饲料养蚕标准化,发育整齐度达到95.9%,在全国首次将人工饲料养蚕技术规范延伸到大眠期。经过测算,人工饲料与普通桑叶共育相比,1至2龄期省工73%,1至3龄期省工75%。

2018年,全国原蚕人工饲料饲养实用化现场观摩研讨會在如东举行,来自四川、山东、浙江、广西、江苏等地的7位蚕桑专家来到如东人工饲料养蚕示范基地参观。全国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说:“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是一项伟大的革命!如东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创新引领全国,对行业的影响是长远的,怎么评价它都不算高。”

韩益飞引导蚕农将养蚕当职业,有的蚕农全年养蚕10至11期蚕,约20张纸,养蚕年收入达到5万元。

11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韩益飞团队创造并保持了全国人工饲料共育小蚕的多项记录,成功构建全国唯一的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示范平台。生产的超细纤度桑蚕丝,主要质量指标达到6A顶级生丝标准。与相关企业集团合作,用这种细纤度顶级生丝成功生产出“三经绞”提花“凤穿牡丹”“云气纹”罗巾和高档旗袍,人工饲料养蚕给生产特种、经典、优质真丝绸产品带来了曙光。

目前,韩益飞正设计建成一个农户年养蚕500至20000张蚕种、年纯收入5万至200万元的可复制推广的养蚕模式,让蚕农全年不间断地规模养蚕,向着养蚕农民职业化、养蚕生产工厂化、组织形式产业化、丝绸产品高端品牌化的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如东蚕农养蚕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环保风暴下,如东小棚模式北上之路该如何走?
养蚕记
如东对虾高产火出圈了!看如东养虾人如何凭实力出名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躲雨
在养蚕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