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书写你的“书”?
2021-10-29
1.长居纽约来自新西兰的室内设计师Sandra Nunnerley以蓝灰色。“苦味巧克力色作为自己家的基底家中搭配许多中国水墨画作品与空间十分般配。
2.灯具设计师Marie-Lisa Fery位于法国里昂的家充满色彩及图案花纹。
3.《中國新地图集》是万捷的收藏之一。
“书是精神的建筑,书里层层叠叠的空间转载着文字和图像,作为设计师,要让文字、图像、空间的编排,空间的梳理,节奏的舒朗呈现在一个平面上,一个平面是一个舞台,要让翻阅者享受,这是诗意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
本期我们想聊聊“书写”。几个月前文字副总监余雯婷在选题会上提到这个题目的初步构想:“想做跟‘书相关的,采访一些做书的人。”她提出了许多人名和选题方向。之后一行人走南闯北拍摄、采访,到了专题完成的最后一步,她在截稿群里贴了一段字,是专题的前言:“书写,对中国人来说,是极具温情感的词汇……来到数码时代,电子阅读势不可当,有温度的书写也并未远离。每个当前的读者都是这段千年书写之旅的新乘客—一它来自古老的中国,开往更美好的未来。”这段感触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一个好的选题需要时间筹备和发酵,筹备指的是找到最合适的受访者,发酵指的是与受访者聊完后,从开始动笔到专题完成付梓,选图、排版、行文、起标题、校对……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策划执行团队仍在脑中反复思考这个主题,最后便是《书写之美》的专题呈现,精炼出二十多页的专题、三十余张图片、四个书法字和八千多字的文章。然而正是因为经过了无数次淬炼,我们希望这个专题能让你在翻阅之际或往后翻书之时,对书和背后做书的人有更多的共感体会。
事实上,对于东方人而言,“书写”的含义可以说博大精深,亘古流传的书法艺术衍生出千变万化的艺术形式。我们在北京拜访了书画艺术家泰祥洲的工作室,听他聊多年来的书画创作如何与宇宙物理及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化相互关联。在天台山上养蚕创作的梁绍基,与蚕“共舞”三十年有余,用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符号“蚕丝”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生态艺术和文化语汇。在他所构筑的作品中,观者所见并不只是蚕丝,而是物我两忘的精神世界。
家也像是一本书,身为主人的你是书的策划者、创作者、撰写者,每一页都如同家的不同方面,值得你爱不释手地细读品味。从书写延伸到符号的思路,成为本期“家”和“经典”栏目的方向。高级定制时装屋Viktor& Rolf创始人位于荷兰的家,由知名设计师JobSmeets一手打造,灵感来自荷兰知名的儿童乐园,家中出现了许多Job专属的怪诞风格家具。两人过去曾经多次合作秀场设计,相较于秀场的张扬,这座“怪诞乐园”多了一些家应有的温暖。除此之外,我们也走访了上海、北京、里昂及巴塞罗那几个关于“书写”和“符号”的家,希望你喜欢。一年多来备受欢迎的“经典”栏目,则每期针对当期主题介绍建筑、设计等领域历史上的大师和作品,这次我们介绍了两位大师,“流7别墅”的打造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loydWright),因为除了知名建筑作品外,他的创作与“符号”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关于“家”和“书“写”,想必你也有不同的经验和体会,可能你的家是一本爱不释手的小品文,也可能是一部永远写不完的文学巨著。在读书成为一种“奢侈”生活方式的今日,我们与你分享本期“家之书诗意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