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大饭店》: 戏里戏外 虚实交织
2021-10-29伟青
伟青
几经等待,娄烨新片《兰心大饭店》终于上映,经过观众首周检验,豆瓣评分由开始的7.2逐渐升到7.4分。影片讲述二战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女明星于堇返回各方势力盘踞的“孤岛”上海,表面是为出演旧爱谭呐执导的话剧,也为营救身陷囹圄的前夫,实则却有神秘任务在身,她的决定或将影响二战格局。
这并非娄烨首次将目光投向民国谍战,早在2003年,他就拍摄过同题材的《紫蝴蝶》,带有一贯浓郁的作者风格。与之相比,《兰心大剧院》似乎走得更远,除了娄烨标志性的令人眩晕的手持跟踪镜头,以及贴近“写实风”的个人美学,这部新作甚至连颜色和配乐都抛弃了,朴素的黑白色调,简单的物理声效,并不精致的人物造型,被弱化了故事性的叙事等等,都向观众摆出一副“不友好”的姿态。
然而,这样的极简主义却呈现出近年内地银幕上并不多见的、可贵的文学性。首先是结构的复杂。娄烨用“戏中戏”构建了线索繁复的故事,一出戏是主人公们在银幕世界里执行的“双面镜计划”,一出戏是即将于兰心大剧院上演的话剧《礼拜六小说》。影片利用镜头掩护性的转换,与台上台下人物对白间的互文,打破人生与舞台、虚构与现实的壁垒,让观众置身于时空错乱的迷雾丛林。
其次是人物的复杂。娄烨曾说过:“我的摄影机关注每个具体的人。”每个出现在《兰心大剧院》中的人,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面目复杂而模糊,内心紧绷又敏感,身不由己,生死一线。也正因如此,这场关于“碟中谍”的博弈才能成立,也才配得上由巩俐、赵又廷、小田切让、帕斯卡·格里高利、黄湘丽、王传君、张颂文等组成的强大阵容。
娄烨一如既往地关注女性,也把最多的复杂性赋予女主角于堇——红极一时的明星,冷酷专业的间谍;是情人,又是前妻;是犹太人的养女,又是中国人的女儿。这个处在暴风眼中心的女人,是一众角色中最晦涩难明的一个,也是面对最多情感撕扯的一个。
于堇一出场就带着一种沉闷的、疲惫的状态,与影片营造的阴雨连绵的氛围融为一体,这也指向一个隐秘的事实——舞台也好,情报工作也好,她早已厌倦了“演员”的身份。计划成功后,她来到关押爱人谭呐的建筑前,内心挣扎片刻,决然踏上楼梯,丢下枪支。她在生命的最后达成心愿——做回自己。
所以,相较于外部波诡云谲的历史性时刻,《兰心大剧院》更像是一个女人寻找自我的内心史诗。娄烨放弃宏大叙事,在时代风云的幕布下,人性与情感才是主角。
影片的结局,是静谧于一片歌舞升平的两个空荡荡的座位。缺席的是谁?是话剧舞台上的人,还是电影中的人?再进一步,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究竟是话剧《礼拜六小说》的观众,还是电影《兰心大剧院》的观众?
这种文学式的多义与未知,或许可以看作电影母体所带来的。《兰心大剧院》改编自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和横光利一的小说《上海》,前者是骨架,后者是魂魄。作为“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横光利一的文学气质与娄烨的美学特质在本片中达成契合。
片中休伯特的一段台词让人玩味,“好多書都是大路货,现在谁想看?未来还有谁看?”这是他对自己旧书商身份的调侃,又何尝不可看作娄烨对自己的揶揄?衷心希望《兰心大剧院》这样的作品能在市场保有一席之地,让电影创作拥有更多可能性,让电影在卖力向观众博泪博笑之余,还有一些诗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