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王道仁政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2021-10-29宋知寰

理论观察 2021年6期
关键词:王道孟子价值

宋知寰

关键词:孟子;王道;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063 — 03

一、王道,道在保民

(一)养民

“王道”一说,自古有之。《尚书·洪范》中:“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儒家思想一直推崇尧舜之治,商汤、周文公、周武公,这些古代的帝王以仁义待百姓、治天下的方法,就是王道。后世孟子又将“王道”进行了新的阐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见孟子的王道是以人民为主,使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得到保障,让鳏寡孤独这些社会弱势群体也能感受到温暖。为此孟子提出了“制民之产”的经济政策,使人民能够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资源,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恢复井田制,使百姓安于田地,“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在经济和生产上有了稳定的产业,人心才能安定。生活上衣食无忧,精神上“仓廪足而知礼节”。在整治田畴的基础上,还要省刑罚,薄稅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孟子又大胆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主张国事应该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君主放在最后面。作为最高统治者,国君应“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人民的利益即为国家的利益,与自己也休戚相关。民心所向即是政权所向,民心相背即是失去政权的基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在此基础上,孟子认为如果国君有大过,是可以更换的,人民可以推翻残暴的政权,因为这种国君不配被称之为国君,应该“谓之一夫”。“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夏桀、商纣这种失去仁义之道的君主,就是残贼之人,人人可以揭竿而起,推翻暴政。在当时的社会,这种理论是对君权极大的挑战,亦是一种先进的革命思想。

(二)安民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人民的生命犹如草芥,周天子名存实亡,国家四分五裂,诸侯间相互倾轧,纷争不断,政治、文化、经济都发生了巨变。百姓民不聊生,长期的战争使得大量劳动力流失,社会生产力急速下降。“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足可以见当时战争的惨烈、人口的大量流失和孟子对于发动战争之人的强烈谴责。在孟子看来,战争不可缺少,以仁伐不仁。假如以仁义之师讨伐不仁的国君,那么百姓都是心悦诚服的,就算是敌国的民众也会期盼早日得到解放,又怎么会杀人盈野。“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而且“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天子才有发动战争的资格和权力,诸侯有罪只能天子讨伐,“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争也”。然而天子势弱,各诸侯国间相互讨伐,违背天子的旨意,是故“春秋无义战”。所以孟子进一步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即国君遵从仁道,才是真正的无敌,而不是通过霸道征服其他国家,通过杀戮征服人心。一国兴仁道,传到其他国家,就会有不堪受苦的民众投奔。而那些无法投奔的人,也会翘首以盼,埋怨正义之师“奚为后我”。如果每个国君都反省自己是否在行仁道,所作所为是否端正,又何需战争来矫正。

(三)教民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养民、安民的基础上,提倡国君要教民,推行德治,教化民众。“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君主首先就应该以身作则,再推至官员士子,影响民众。安民、养民政策只是“保民”的第一步,因为民众在饱食、暖衣、逸居之后,没有教化,近于禽兽。这时候的民众不受战争之苦,没有性命之忧,不愁衣食饱暖,有闲心去思考一些生计之外的事情。圣人君子抓住时机引领人民转向道德修养,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而不是一味的创造财富。在孟子看来,王道的根本在于人,只是解决生计不足以推行王道,只有人民的素质提升,国家好的政策才能落实。如果不通人伦,素质低下,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执行。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人人相互亲近,晚辈尊重长辈,百姓臣服国君,家庭有序,国家清明。同时孟子主张办学校、明人伦,在劝诫滕文公时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人伦者,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上的君子如果能够阐明这些道理并且恪守,在下的百姓自然会相亲相爱,呈现一片和乐的景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在他看来尧舜之道不是高不可攀的,“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从最基本的尊爱父母、敬重兄长开始,明人伦,知仁义,就可以一步步接近尧舜。人要成为尧舜是要通过品行去做到,而不是追求他们的地位。以尧舜为目标,“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事,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儒家注重教化之功,便是引人向善,通过君子有意的引导和教化,人民自愿的行尧之事,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国与国之间以王道相通。最终恢复到“无为而治,其舜也与?”的大同社会。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由此可见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让民众心悦诚服,再好的政策,也只是国君下达的命令,即使是为了民众好,这也是一种任务,不是民众自愿行事。永远也达不到得民心,百姓自愿拥戴的效果。

二、仁政,政在仁义

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王道思想在孟子之前就存在于儒家思想中,而仁政是孟子提出的。仁政从内涵上来说是与王道吻合的,它是王道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将其细化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徐洪兴认为孟子之所以提出仁政这个概念,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不仁且乱”。仁就是爱,孔子主张爱人,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尤其突出了“仁”。可见孟子的仁政,不但是一种政治思想,更是一种哲学思想。

(一)仁政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先秦时期,人性论的争辩大体分为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恶论。在《孟子》中,孟子与告子就人性论进行了辩论。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恶,就如杞柳,仁义则是用它编织的桮棬。杞柳变成桮棬是靠外力作用编织而成,那么人能做到仁义也要靠外力,与人性无关。孟子反驳说,杞柳本身的样子是人本性的话,那么做成桮棬就是靠残害人的本性来成全仁义。使用任何植物去编织筐、桮棬等东西,是顺着材料本身的特性和纹路去努力,如果强行弯曲就会使材料折断或破裂。之所以杞柳能够被做成桮棬,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柔韧的属性。人之所以能行仁义,就是因为人性中本就有向善的因子。没有人用木头去编织桮棬,是因为木头根本不具有这种特性,也从来没有人教导动物行善,因为动物根本没有仁义的内心。告子又提出“生之谓性”和“食色,性也”的话题,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本能和欲望。孟子则不同意告子的说法,认为人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确实有口腹之欲,但更重要的是人有善良仁义的本性。

孟子通过“孺子将入于井”提出了人与生俱来的“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都可以归结成一个“不忍人之心”,这个心不是生理器官的心,而是具有价值意识的道德心。这四心,就是人与禽兽之间的差别,正是因为这四种心理情感,人自出生就产生了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萌芽,这就是所谓的四端。“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人的善性仁义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但是这四端只是为人提供了向善的可能,人们应该不断的增大、扩充自己的善心,把握自己的善性,因为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其实又很小,“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大部分人很容易被物欲牵引,失去善心,而成为禽兽,因此必须通过“反求诸己”“求放心”等方法,来寻求逐渐失去的善心。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论及心性都是连着“天”来说,因为在儒家看来,人性是天所予,即《中庸》中所提到的“天命之谓性”。这样把心、性、天三者统一起来,就使得“性善论”有了一个客观的努力目标,人在认识到自己的善心之后,对其不断进行扩充,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进而懂得上天好善的道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也说明了人的善性是无法泯灭的,因为心性源于天,人的善心本性是天给予的,任何的外在力量都不能令其消失。一旦人的善心消失,除了生命终结,那么这个人也就不能被称之为人了。

(二)义利之辨

儒家思想对于义利之辨,向来是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在劝诫梁惠王时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如果人人讲求利益,而忽略仁义,那么千乘之家想要杀掉万乘之国,百乘之家想要杀掉千乘之家,不夺不餍,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所以孟子最后劝梁惠王:“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一个仁爱的人从来不会抛弃他的父母,一个忠义的人从来不会怠慢他的君主。以利益为先,就像当时的诸侯国,不仅不会使自己的国家兴盛,反而最终都走上了灭亡的道路。若想使国家真正的富强,唯有讲求仁义、推行仁道。儒家不是完全反对求利,而是反对争地、夺权、敛财等这些小利。君子所求的是大利,以仁义为道,最终获得的是民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虽然提倡重义轻利,但是这是对于统治阶级和君子而言,不能应用于民众。孔子谓冉有曰:“治民者,先富之,后加教。”语樊迟曰 :“治身者,先难后获。”可见儒家修身和治民的标准完全不同,修身以义,治民以仁,这也是儒家一直推崇的仁恕之道。在《中庸》中有一个字“诚”,可以于己诚,也可以于人诚。于己诚为义,于人诚为仁。汉代大儒董仲舒也持这个观点:“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诗》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先饮食而后教诲,谓治人也。又曰:“坎坎伐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先其事,后其食,谓治身也。”修身是以义正我,治民是以仁安民。治民是先富后教,治身是先事后食,两者绝不可颠倒,一旦颠倒就是昏君做的事情了。国君不能以身作则,又怎么要求民众兴仁义之事。“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所以对于统治者从来都是以修身为先,以仁义礼智匡正。孟子曰:“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义哉?”所以对于民众来说从来都是以安居为主,生活先于教化。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以仁安人”。

三、现代启示

孟子所提出的王道仁政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没能完全落实。可以说这个思想提出的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从理论层面来看是正确的,但落到实处,却难度很大。儒家圣人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去行事,比如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的“舍我其谁”。虽然现实证明他们的理念不会完全落实,但他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此,尽管这些理念在当时的诸侯国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在后世也只是一种“应然”的思想。但他们给人类指出了一条道路,使未来人类的发展有了目标和方向。所以王道仁政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值得我们去挖掘吸收。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孟子的民本思想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受到民众的认同,跟他的保民、安民、教民、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民生的作用,拒霸道推王道,为民求恒产等理念都跟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孟子的王道仁政首要的就是安民,所以无论什么时代,政府要做的首要职责就是保护人民不受战争的困苦,保证人民的饱食暖衣。避免战国时期的“杀人盈野”和“杀人盈城”再次出现。虽然过去了几千年,但是生存和经济依然是现在民众最基本的权利,只有通过改革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奠定物质基础,然后再转到精神财富上去。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关注鳏寡孤独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我们更需要重视社会底层的民众,逐渐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构建和谐社会。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理念深刻的提醒我们,政治的合理性在于人民,或者可以说,政治就是为了人民。只有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拥有民心,才能够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信息通畅、命运与共的世界,每个国家的行为不只关系着他们自己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广泛,全世界的人民都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而王道仁政产生于战国诸侯混战的时候,寄托了那个时候人民的美好愿望,并且经过了千年的洗礼和无数人的认可。因此这个思想,对于现在的世界来说意义重大。孟子说“仁者无敌”,所以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情。现在的世界依然动荡不安,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积极致力于维护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不仅为世界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还要与世界发展相协调。我们还要继续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向世界宣传我们的政治主张,让世界认同中国,与中国一道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 考 文 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5〕张岱年.中國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温克勤.试析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天”的范畴及其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13.

〔7〕徐洪兴.王道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J〕.人文天下,2016.

〔8〕张平,杨明.孟子王道理念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与现代化,2016.

〔9〕彭讷.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9.

〔10〕王引淑.略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

〔11〕王立云.论孟子的道德主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交流,2003.

〔12〕周海春.孟子“四端”思想的伦理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3.

〔13〕任慧.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王道孟子价值
埋个将军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磨刀不误砍柴工
微趣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摸就得要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