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晋端王墓陵园的发掘

2021-10-29赵辉冯钢郝丽君

大众考古 2021年6期
关键词:陵园墓葬考古

赵辉 冯钢 郝丽君

2019年5月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一期)建设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3座平面为“甲”字形的大型砖室墓,根据出土墓志可确定3座墓葬主人分别为明代晋端王与王妃殷氏(M2)及其继妃王氏(M1)和赠夫人院氏(M3)。3座墓葬均被盗扰,但是墓葬本身规模很大,墓室内出土少量金银器、玉器、瓷器、陶器,保留了数量较多的纺织品、漆木器、漆木俑等。这次发掘是山西地区首次大规模系统开展明代藩王墓及陵园的考古工作。

陵园布局和结构

晋端王墓位于今太原小店区黄陵东峰村北,南临东峰村,东依五龙沟,西接岗头村,北距第一代晋王朱棡墓约1.8公里。经调查钻探,晋端王墓陵园布局基本完整,平面近“目”字形,东陵墙保存相对较好。

3座大墓位于陵园中部,自西向东排列,端王与殷氏合葬墓(M2)居中,王氏墓(M1)居左,院氏墓(M3)居右且位置靠南,并且规模明显小于另两座墓葬。正对端王墓的墓道,距墓道南端11.6米处有一建筑基址(F1),根据发现的柱础石布局及现有资料,推测此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解剖陵园西北角时,在距地表深0.2—2.3米的位置发现夯土。由于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的影响,夯土被破坏,土质硬度不均,夯层不明。陵园北墙距地表深约0.3米处发现夯土,夯土墙宽5.5米,夯土内土质硬度不均,夯土厚度为0.32—0.35米,夯层不明显。

陵前建筑基址

陵前建筑基址(F1)只保留有中轴线以西部分,东西残长16米,南北残宽11米。整体结构为夯土台基包砖,夯土台基高出明代地表0.95米。推测为室内的区域,可见地面铺设有方砖,根据铺砖方式和砖的规格可以将现存地面分成东、中、西三个部分,以两条条砖带分界,西部宽1米,东部宽1.3米,两侧有路牙,中部区域南北残长10米,东西宽7.2米。三个区域地表处于同一平面,未有叠压打破关系,西部方砖尺寸与中部、东部不同,推测西部可能为大殿建筑外回廊地面,条砖带可能为隔墙基面。

中部区域残留柱础石4个,最南边的柱础石(Z1)较大,方底圆础,边长 0.5米;最北边的Z4为长方形,长0.35米,宽0.3米;Z2、Z3尺寸略小,呈圆形,直径0.2米。西部区域残留4个柱础石中最南边Z5尺寸与Z1一致,且东西在一条基线上,Z5北有两个小型柱础石Z6、Z7,Z8与Z4尺寸一致,且东西在一条基线上。

F1夯土台基南侧西端发现有一层墙砖,应为台基外部包砖。根据柱础石和地面砖的分布情况,F1进深为三间,推测开间可能为五间。

中軸线上的建筑

陵园中轴线南端的明代柏树北部,原为五大龙沟村小学,现已废弃不用,学校是在20世纪70年代拆毁的关帝庙的基础上修建的,以庙中的石碑作为地基。庙始建年代不明,结构为两进院落,后院正中为正殿。据村民回忆,大殿屋顶铺设琉璃,殿内供奉关公像,两旁有配殿。综合判断,所谓的关帝庙始建年代应不早于端王陵园建造时期,开始是属于陵园附属建筑,清初陵园破坏后被改造成关帝庙。

我们重点调查了陵园南部的建筑情况,东南部立有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东峰遗址”,指示位置为陵园南墙。陵园东南部墙外探明一座平面为长方形的建筑基址,东西长30米,南北宽18米,结合明代帝陵及部分藩王墓陵园推测此为东配殿。

陵园复原假想

综合目前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情况,可以大致对陵园做假想复原:陵墙东、西墙分别以陵园发掘区域的的东、西道路为边界,南北呈长方形;端王及王妃、夫人墓葬(M1—M3)位于陵园中部,其中端王夫妇墓(M2)居中;陵墓南为陵前F1,建于夯土台基之上,原长约23米,宽11米,南端有至少两列台阶,台阶呈斜坡状,对应门道,F1为开间五间、进深三间、带外回廊的建筑;F1以南的中轴线上还有一座建筑,应为中门,再往南有牌坊,即棂星门。

通过2019—2020年系统的勘查和钻探,我们明确了陵园的位置和范围,对墓葬、陵园、陵前祭祀建筑的空间布局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为深入研究明代晋藩王陵园兆域选址、布局、陵园规模和晋藩王陵制度演变过程和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赵辉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冯钢为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郝丽君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陵园墓葬考古
赞少先队员清明祭扫革命先烈墓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陵园绿化配置与维护探析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9年后甘肃再探秦西垂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