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大文化在“育美课堂”探索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1-10-29陆军毅
陆军毅
2014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究其含义就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十三五期间,香山小学开展“基于学科特征的小学育美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把“知识和文化”“技能和素养”有机融合,把对学生的人格培育、道德养成渗透在知识文化的“教”与“学”全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中“育知”“育智”“育能”“育德”的功能发挥极致,从而促进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关注和实践。
这项研究突破了传统教学“就知识论知识”“就方法论方法”的教学模式,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拓展了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从“智慧”“文化”“人格”层面上来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探索“知”“智”“情”“德”的相互融合;形成“基础型”与“拓展型”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科性”与“育美性”的高度统一,从而全面贯彻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育美课堂”的内容提炼
首先,《基于学科特征的小学育美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提出的“基于学科特征”是指遵循本市二期课程改革中制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师生“教”和“学”的实践基础,即基于落实各学科目标的教学与评价基础上的育美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
其次,课题提出的“育美课堂”是指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智慧之美、文化之美、人格之美”,即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同时,我们还厘清了“智慧之美、文化之美、人格之美”的概念,厘清了“育美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连接点和深化点,即育美课堂的“课堂内容要素”和“学生表现要素”(见图1)。
“育智慧之美”就是在学科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更教给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途径,也就是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强调了在知识、技能的接受和培育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拥有辩证思维和积极实践的学习能力,即学习之智慧。
“育文化之美”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遵循各学科的文化价值,挖掘各学科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各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也就是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拓展到引导学生养成对学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小培育学生对个人多元文化素养自觉提升的良好习惯,即文化之情怀。
“育人格之美”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履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探索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探索“如何培养人”的方法,从而培育学生从小拥有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所必需的核心品格的严谨自律行为,即人格之魅力。
二、育美课堂的实施策略
1.情境性策略
情境教学法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1930年~1960年代发展形成的,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我们的育美课堂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学科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我们常常运用情境性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思考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科知识的教学和生活场景有效融合,把学和用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地渗透学以致用的文化。
影像演示情境:即以多媒体影像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如“恐龙的家园”“大海上的鲸”“蓝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芦”等,通过一段完整的视频影像,激起学生的联想,以起到育美育德育智的效果。
图片再现情境: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来再现课文中的某一场境,在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的育美课堂教学中常被用来启发联想,以更好地解读文本,启发智慧。
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更好地育美课堂教学服务。
2.拓展性策略
在育美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起到育智慧、育文化、育人格的效果,我们常常基于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拓展教学的策略。所谓拓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新增的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点的叠加,而是基于教学的育美元素的拓展,它关乎的是育美课堂质量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因此,拓展解决的是育美教学的质量问题,实施拓展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真正高效掌握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更好地起到育智育德育美的成效。在拓展性教学策略中,我们常常采用知识拓展、运用能力拓展和学法拓展这几种方法。
知识拓展:对某个知识与相关知识做横向或纵向的联系或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强对这些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并能辨析彼此间的区别,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學习智慧。
能力拓展:以数学学科教学为例,从模仿阶段的机械训练到能做简单的变式训练到融会贯通,这个过程就是从识记到理解到掌握最终到灵活运用,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习智慧,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
学法拓展:在知识拓展与能力拓展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老师给予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及产生的效果,并总结成清晰明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会有意识地在学习中运用,无形之中学生的学习会越来越智慧,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对学习的热爱也会表现得越来越真切。
3.渗透性策略
有教育研究专家指出,“渗透式教学法”,是指在某一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培养某种能力的教学中渗透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并能够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
这份理论在我们育美课堂建设的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课题研究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基于学科特征”,然后才是“育美课堂建设”,因此我们的育美目标是基于基础型课程的“三维目标”而生成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者有心,学者无意”的方式,把“育美三目标”隐含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感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培育,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升。
基于“知识与技能”的渗透: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训练中渗透育美教育目标。比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通过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感受华夏祖先的智慧和勤劳,激发努力学习、发愤图强的报国之志;在数学简便运算的教学中渗透最简洁、最合适的思维培养,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的习惯等等。
基于“过程和方法”的渗透: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渗透方法的提炼,渗透学习智慧的培养,同时激发起学科学习的兴趣,并能够逐步形成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学习和生活的智慧。
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育美课堂建设的教学实践,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围绕课程目标中的这一要求,我们积极、适当地渗透人文素养的因素,把育智和育德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4.综合性策略
综合性策略,就是在课堂中,打破知识的学科边界,根据教学内容和文化培养的需要,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交融,让学生获得综合学习和运用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例如在低年级语文学科的朗读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容,经常会采用角色表演的教学活动,借助学生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文本内容和角色情感,实践语文学科和音乐舞蹈学科的综合训练。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习惯。例如在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奇思妙想”主题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象形文字”的出现和演变的动画片,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和祖先的智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文字变成画”的教学,把语文学科的汉字文化和美术学科的造型创造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智慧。
根据课程目标要求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培养学生多学科融合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小学美术学科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动物天地”的教学内容,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运用泥卷、整体捏塑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泥工方法表现动物特征,感受立体动物造型的美,激发学生对创作的热爱。教师在教学《恐龙时代》是,让同学们提前收集恐龙的类型、生活环境,以及恐龙灭亡的原因等,在对自然生物信息的了解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泥塑来创作一个“恐龙家园”的作品,由于前期的学习,学生的创作更加生动有趣,也实现了美术学科与自然、环保等知识结构的融合。
5.活动性策略
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重点地加强某些学习方法的训练,如强化课文的朗读训练,促进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强化某一数学知识点的训练,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强化英语学科某一句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等等,在基础性强化、层次性强化的推进中,促进学生对学科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技能与智慧的提升。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为了强化句型的操练,教师会编一些儿歌,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表演等学习活动来巩固学习;在教学特定的单词(如拍球、投球)时,通过肢体动作来加深理解巩固。
在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爱写诗的小螃蟹》教学中,通过对不同内容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从期待、失望、盼望、失望等不同的心态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小螃蟹从“伤心哭”到“开心哭”的心理变化过程。
又如在数学学科《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整节课贯穿“平均分”作为分数的基础,从具体的食物等分,到图形等分,再到口头表述整体的等分,逐步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建模。由于教师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活动,大部分学生能用较为规范的语言表达几分之一的意义,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通过看图写分数、判断题、找找生活中的分数等巩固活动,培养学生找關键字,看关键点,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三、“育美课堂”的实践价值
1.育美课堂创造性地实践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本课题的提出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其内容关注到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项目基于国家基础型课程进行育美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既遵循了国家课程的基本标准,又深入挖掘并提炼了课程的内涵文化;既关注了各学科的知识结构,又打通了各学科间共性文化的融合渗透;既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实践了多元学科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课堂实践中,既关注学科知识的精准传授,又注重学生学习智慧的科学提升。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既育智又育德,全面实践着“知美合一、知行统一”的课程实施的价值观,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创造性探索和实践。
2.育美课堂全面贯彻了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育美课堂”突破了传统教学“就知识论知识”“就方法论方法”的教学模式,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导,拓展了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
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校管理中把“教学”和“德育”分割成两块工作,无形中把学科教师的“教”和“育”隔离开来,造成学科教师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导致在学校管理中越加强“德育工作”,这项“工作”就越难做,也越难见成效。“育美课堂”探索的是如何把“知识和文化”“技能和素养”的有机融合,把对学生的人格培育、道德养成渗透在知识文化的教学全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中“育知”“育智”“育能”“育德”的功能发挥极致,从而促进了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关注和实践。由此可见,“育美课堂”从“智慧”“文化”“人格”层面上来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从而全面贯彻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育美课堂在提升学习品质中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育美课堂”的实践关注了学生学习智慧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育美课堂对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影响。
(1)从知识传授到文化渗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例如,在低年级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中,我们不仅关注传统教学中对字词“音形义”的学习和解释,更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从文字的起源到发展演变,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华夏祖先的智慧,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別是部编教材采用“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教材特点,让知识学习和文化渗透有了更多、更实的融合抓手,也让我们育美课堂的教学实践有了更多拓展的空间。
(2)从学习方法的培育到学习智慧的提升,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育美课堂”的目标之一是“育智慧美”,强调的是在知识、技能的接受和培育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拥有辩证思维和积极实践的学习能力。在这一目标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必然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锤炼和拓展。
4.育美课堂在提高教育智慧中丰富了教师对课堂的认识
育美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突破常规的教材分析模式,而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分析教材,就必须具有比较宽的知识面,而且要具有教学智慧,有随机应变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随着教师逐步提高对育美课堂的认识和理解,基于“育美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老师们能够智慧地根据教材内容发掘与育美教育的连接点和拓展点,能抓住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元素渗透育美目标,并能够运用情境性、拓展性、渗透性、综合性和活动性等策略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