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0-29吴玮
吴玮
摘 要:加强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可以传承数字时代的中华文化基因,推动新时代华人社群对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文章对当前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相关项目存在建设定位较模糊、建设内容较分散、建设动力不充足、建设主体较单一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设计清晰立体的建设定位体系、构建立足根源的建设内容框架、开发服务导向的建设动力机制以及培养循环发展的建设主体生态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群档案;华人社群;网络资源归档;个人存档
分类号:G270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munity Archives Construction of Online Resources from Overseas Chinese
Wu Wei(CPC Committee and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Shanxi 710089)
Abstract:The community archive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online resources can inherit the national cultural genes and promote the community cognition. An online survey is been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archives construction. Its found that there ar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construction positioning, scattered theme content,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motivation, and low partici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establish a value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archives, construct a content framework for diversified community archives,develop a service-oriented construction power mechanism and cultivate a cycl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takeholder ecosystem.
Keywords:Community Archives; Community of Overseas Chinese; Online Resources Archiving; Personal Archives
1 引 言
档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表达自我、设立边界、寻求认同和文化根源的土壤。我国经过历史积淀形成大一统文化与中庸思想,使得生活在国内的人对于社群档案的需求并不强烈。但人是流动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华人的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人的流动会带来文化上的冲突,也就产生了对社群档案的需求,这便是华人社群档案研究的逻辑起点。尽管华人社群活跃在境外多个国家、多个地区,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媒介或载体,华人在话语表达和身份认同上面临着较大困难。档案是记忆和存在的物化,社群档案是特定群体记忆和存在的集中物化,将其置于话语、记忆、认同等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不仅将承担重要的符号价值和政治意义,同时也会是华人构建社群文化氛围的重要媒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华人社群不仅在现实世界中留下了纸质档案,也在网络世界中留下了難以计数的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原生于网络环境,分散保存在世界各国的服务器中,客观记录了网络时代华人的线上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即华人网络资源。为了更好地留存华人社群的数字记忆,有必要对体量不断增长的华人网络资源进行归档管理与利用,因时制宜地构建数字时代的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当前,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的归档必须遵循所在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要求,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也面临着所有权、保管权、删除权、长期保存、个人隐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笔者以“档案”+“华人/华侨/ 华裔”为检索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剔除无关文献后发现:目前关于华人社群档案建设的研究仅有12篇,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华人档案文献的史学价值研究,特别是侨批档案的介绍与分析,而针对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的研究仅有1篇,即丁然的《荷兰华人社群网页存档项目的实践新动向》[1]一文。与侧重史料价值的纸质档案不同,网络时代华人记忆多以数字形态分散保存在网络媒体上。一方面,这些网络资源诞生于数字环境,使得档案信息的提取更加碎片化,从而导致数字记忆的构建难以结合语境;另一方面,华人社群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使得网络时代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的汇集与融合更加困难。因此,华人网络资源的归档与利用成为华人社群文化氛围构建和数字遗产开发的核心问题,应当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2 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现状
相比于拉美裔、非洲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华人群体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长期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属于较为“隐形”的人群。为了更好地使主流社会关注华人社群,国外部分档案馆、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等纷纷开展了相应的社群档案建设项目。笔者以“Chinese+archive/heritage/ memory/research”为检索关键词,对Google网络资源和EBSCO、Science direct、Proquest数据库文献资源进行检索,并以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为基础,在过滤无效网址和无关项目后,共发现65项关于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的建设项目。对于调研对象的界定,主要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在归档内容上,必须包括原生于数字环境的华人网络资源;二是在归档行为上,由于网络资源形式多样,难以对归档格式与标准进行统一规定,因此,只要对华人网络资源进行集中归档管理与呈现,即符合华人网络资源归档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笔者在各地区筛选了主办机构、发起者或主题内容更具特色、内容更新频次较高的项目进行展示(参见表1)。
通过调研发现:已有的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建设定位上,由于多以高校图书馆、研究中心等机构为建设主力,目前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目的多是研究中国文化,社群档案主要发挥科研价值和知识价值。二是在建设主题上,不同项目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通过社群档案突出华人与所在国家的历史联系。譬如,明尼苏达大学中国中心网络档案项目推出的网站便是关于第一批中国学生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100周年的活动。[3](2)通过社群档案构建华人社群数字记忆。譬如,“荷兰华人网络资源特色专题馆藏”主要是展示了华人在当地生活、工作过程中留下的网络资源,包括当地中餐馆网站、华人生活信息网站、中餐分享博客网站、华人公司官网等。[4](3)通过社群档案提供数字化连续性的利用服务。这类项目通常以专题的形式展开,所提供的服务既包括数字化后的华人纸质社群档案,也包括原生的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实现了从纸质时代到网络时代的连续性档案数字化利用服务。譬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所建设的华人出版物数据库,在展示纸质新闻、历史刊物数字化成果的基础上,也提供了部分历史刊物的数字出版网站链接,以及新兴网络出版物的网站入口。[5]可以看出,与纸质档案资源相比,网络档案资源具有更强的社群信息属性,在华人社群中扮演着实用功能网站的角色。三是在建设动力上,关于华人网络资源的归档建设研究多为中国文化研究的子集,即附属在中国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之下,专门研究海外华人社群档案的案例较少。可见,其建设动力稍显不足,尚未形成内生的发展动力。此外,在呈现方式上,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提供可下载的WARC(Web Archive)格式的文件;(2)提供归档网页历史快照;(3)提供网址入口;(4)提供文字与照片相结合的传记式博文。由于受所在国家法律和技术的限制,真正以(1)和(2)类型实现网络资源归档的项目相对较少,这也是制约华人网络资源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四是在建设主体上,大部分社群档案建设主体只是围绕自身所处地域进行了特色研究,缺乏立足全球视野的华人社群档案专题建设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华人社群除了包括从我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流出的群体外,还包括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华人等群体。
3 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建设定位较模糊
建设定位是凝聚社群力量、强化社群特色的关键。需要强调的是,社群档案本质上倡导多元化理念,但是所谓的“多元”针对的是社群与社群之间,社群对内必然是强调凝聚、认同与归属的。与其他社群或者主流文化之间需要建立边界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否则社群本身就无法成立。也就是说,从单个社群的发展来看,只有明确社群档案的价值定位,才能构建出更加适应内部身份认同的文化环境。依据发起机构的性质和需求,目前建设定位主要包含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以研究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二是以强化中国与外国机构的合作关系为主要目的,譬如,明尼苏达大学推出的与中国教育交流百年庆典活动回顾和展望;[6]三是以提高华人社群在境外国家的话语权为主要目的,这类项目的发起者多是海外华裔,旨在促进所在国家和社会对于华人社群的关注和认知,同时提高华裔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以服务华人社群为主要目的,这类项目充分发挥了社群档案的信息价值,促进了社群内的信息和知识共享。上述方向不同的建设定位,反映了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的价值定位尚在探索之中,在思想认知层面未建立起对华人社群数字遗产的保护意识,在一些短期目的和价值引导下开展的建设项目也无法充分保障网络资源的长期保存。
3.2 建设内容较分散
从归档的网络资源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数字化资源、华人相关网页资源、社群个人撰写上载资源。其中,社群个人撰写上载资源,即华人以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撰写自己在异国的生活故事,进行发布并归档。上述三种内容反映出当前人们对社群档案的理解非常分化,这也导致了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内容的分散。首先,历史文献数字化资源体现出人们对于华人移民历史研究,特别是华人移民历史代际延续问题的关注。其次,华人相关网页资源是华人群体在网络上留下的足迹,该类型内容看似仅仅是个人档案,但从社群记忆乃至社会文化遗产的长远视角来看,华人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数字遗产既隶属于个人,又以一种“反哺”的方式丰富既有的数字遗产。[7]最后,社群个人撰写上载资源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生活共享方式,内容相对主观,偏向于个人叙事活动。譬如,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推出的“21世纪澳大利亚华人故事”项目便是由华人讲述自己在澳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3.3 建设动力不充足
笔者发现:多数项目博客的更新頻率较低,一些项目网站或数据库甚至已不再更新;由个人研究者团队发起的项目,在经费支持、团队建设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项目建设过程中线下交流,项目合作和协同开发等形式也较少出现,目前仅有世界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联合会定期开展了相关研讨和交流活动。上述现象均反映了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存在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华人社群档案建设无法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且未来的利好也更多是面向社会而非个人,因而基于成本收益的考量,就出现了存档惰性的现象。[8]相当比例的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都属于私人档案,而关于私人档案数字化归档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平台建设模型都尚未成熟,本身难以进行集成化归档或者数据结构化管理,导致项目建设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更加不利于激发华人建设网络资源社群档案的动力。
3.4 建设主体较单一
从表1可以看出,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项目的发起者多是知识服务机构,其建设者多为高校华裔教授。这一现象反映了华人社群已正在积极通过构建社群档案的方式,构建社群历史和文化,进而塑造共同体身份。社群主义学者提出的积极权利观“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管理”,认为参与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其义务。[9]从这一角度来看,大部分华人社群成员目前只是被动地配合归档,而没有真正深入参与社群档案的建设实践。
4 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的对策
4.1 设计清晰立体的建设定位体系
对于社群而言,社群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留存社群记忆、寻求社会认同以及为社群争取权利。对于社会而言,社群档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家记忆、维护社会正义以及为政府行为进行纠偏。[10]华人社群作为社群中的独特类型,在境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信息圈,需要通过档案表达适应社群文化氛围的价值观,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形成明确的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定位体系。譬如,在注重培育身份认同的社群中,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的建设便应以文化价值为第一价值;在注重历史知识交流的社群中,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的建设便应以历史价值为第一价值。在明确社群内部氛围后,可以进一步从华人社群档案的多重价值层面不断拓展与丰富,设计清晰立体的建设定位体系,建立融合社群档案文化价值、遗产价值、信息价值、教化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清晰体系。
4.2 构建立足根源的建设内容框架
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在内容建设上需要立足于“中国”这一根源,从主线出发丰富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的内容,形成聚焦主题、脉络清晰、视角立体的建设内容框架,以更好地丰富华人记忆资源,全面呈现华人文化。具体来说,以“中国”为逻辑主线,在叙述主体上,华人网络资源应不仅包括华人叙事,还包括一定数量的旁观者叙事,即通过接纳所在国家其他群体的描述和评价,完善华人社群的历史叙事。以中国地域为起点,不同地域间若能进行一定的互动、交流和补充,便可更加动态、全面地反映华人社群的生活轨迹和发展趋势。
4.3 开发服务导向的建设动力机制
建设主体需要以服务为导向,提升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动力,降低华人社群网络资源归档技术门槛。具体来说,一是需要在华人社群内部明确档案建设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彰显华人社群档案的文化价值与长期效益。二是需要探索华人社群档案文创开发的全球商业模式,为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三是需要研究、制定个人网络资源存档的业务规范和标准,确定个人网络资源的归档范围、分类方案和保管期限,确保华人网络资源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可控化。四是需要研发具有整合、同步和自动管理功能的社群网络资源存档工具或平台,保障社群档案的长期保存。
4.4 培养循环发展的建设主体生态
社群是自發聚集的群体,社群的形成经历了无意识、由认同而趋于靠近的过程。社群档案的出现却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社会行为,需要社群成员具备一定的身份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在没有官方资助与引导的情况下,只有拥有活跃的建设主体生态,才能满足社群档案的建设需要,才能更好地反哺华人社群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降低网络资源归档的参与门槛、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沟通机制、优化网络资源归档的反馈流程、改善网络资源归档的互动形式,培养循环发展的建设主体生态,从而真正提高华人对于自身社群档案建设的参与程度和贡献程度。
注释与参考文献
[1][7]丁然.荷兰华人社群网页存档项目的实践新动向[J].浙江档案,2019(10):36-38.
[2] The World Confederation of Institutes and Libraries for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Web Resources[EB/ OL].[2 0 2 1-0 6-0 8].https:// overseaschineseconfederation.wordpress. com/databases/web-resources-by-country/.
[3]LIBRARIES digital conservancy. China Center[EB/OL].[2021-06-08].https://conservancy.umn.edu/ handle/11299/169631.
[4]KB Lab. Web Collection Chinese Netherlands[EB/OL].[2021-06-08]. https://lab.kb.nl/dataset/web-collectionchinese-netherlands.
[5]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 Newspapers and Serial Publications [EB/OL].[2021-09-02]. https://libguides.lib.cuhk.edu.hk/ c.php g=259831&p=3491977.
[6]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hina Center. Building U.S.-China Bridges Annual Report2013-2014[EB/OL].[2021-06-08].
https://conservancy.umn.edu/ bitstream/handle/11299/169689/AR_13-14.pdf sequence=1&isAllowed=y.
[8]黄体杨,聂锐,钟志龙.数字时代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破解逻辑——基于档案工作者访谈记录的扎根理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1(1):110-115.
[9]谭雪,孙海敏.国外社群档案概念的兴起背景、研究进展与评析[J].浙江档案,2015(11):13-16.
[10]李孟秋.我国社群档案建设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档案学研究,2019(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