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高原
2021-10-29叶梅
叶梅
一
那鱼儿祼着身子,从青海湖的深处向通往大河的河口集结。
是的。它光溜溜的,近似纺锤的身子裸露着,几乎无一鳞片,连鱼儿的嘴两旁该有的长须,那在水里可以飘动摇荡的须都没有。为了在这高原上生存,它除了留下背部的颜色,朴素的与这泥土相近的黄褐色,或者更为低调的灰褐色,把自己身体外在的华美全都舍去了。
原本是有鳞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它的祖先黄河鲤鱼在青海湖与流向黄河的倒淌河之间游动的时候,曾披甲带褂,浑身都为金灿灿的鳞甲。但天地造化,13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山摇地动,青海湖四周隆起了一座座守护神似的大山,将这湖变成了闭塞湖。湖水莫名地日渐咸涩,不能适应的生物一个个无奈地渐行渐远,惟有黄河鲤鱼却留恋着这片高原。它在与带着苦涩的湖水不断摩擦中,听懂了湖水的低语。人类不知道它们说了些什么,那些谜一般的语言只限于它们之间,但人类知道,这鱼儿从那以后决绝地退去了身上的鳞片,就这样毫无防备地袒露着,将自己裸着身子融入了高原大湖。
它成为这片高原蓝宝石的宠儿,青海湖独有的鱼类。它的名字就叫青海湖裸鲤。其中含有的庄重和赤诚,不得轻易狎戏,所以当人们亲昵随意地想起它时,又会叫它湟鱼。
“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中已有关于它的记载。水指的是青海湖,藏语“措温布”——这片青色的海,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在巍峨的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南山的环抱之中,浩瀚的水面达4516.23平方公里。碧蓝的水呵,看上去深不可测,神秘而又天真。在数千年不胫而走的中国古代昆仑神话中,这湖便是西王母,也就是王母娘娘的瑶池,每年农历六月六,西王母为宴请各路神仙所设的蟠桃盛会,便是在这湖畔张罗的。
裸鲤的岁月,也就是昆仑神话的岁月。
它从远古活到了今天,比人类更懂得青海湖。高原的阳光对湖水的抚爱随春秋两季时近时远,水的情绪和温度也随之凉热,裸鲤感知这一切。它是高原的鱼,它不畏惧寒冷,春秋之时,它喜欢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的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冬季则潜入了湖的深处,安静地度过好几个月的冰冻期。
它丢弃了祖先的鳞甲,但没有丢弃祖先既能在咸水中生存,也能在淡水中生存的本领,没有丢弃祖先遗传每到初夏来临,便会向河流洄游,去产卵孵化下一代的繁衍之道。
现在已是初夏时节,高原的严寒早已过去,通往青海湖的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还有哈尔盖河、泉吉河两岸,艳若云霞的沙柳花也都已盛开,一丛丛粉嘟嘟的,装点着高原的浪漫。一年一度的裸鲤、也就是湟鱼的洄游季到来了。
眼见一条条鱼儿游向河口,它们按照祖先的指令,在相同的时间,从不同的水面游了过来。很快,数以百万计的湟鱼集结在那一条条大河的河口,准备开始它们长途跋涉的生命之旅。
二
那真是自然界的奇观。人类至今没有破译它们之间信息传递的密码,不仅是对这祼鲤和其他的鱼儿,还有天上飞的,陆地上行走的,就如前些时从云南西双版纳出行的野象群,它们的行为是受到怎样的指引,又是如何精准地抵达一个个目的地?都让人费解。15头野象的北移南归将成为人们不断探究的课题,而这高原青海湖的祼鲤每年春夏之交的洄游,也始终让人们惊叹称奇不已。
这湖的四周有70余条大小河流,源源不断地将河水注入湖中,裸鲤们鱼头攒动、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几条大的河流入口,规模和数量绝对超过人类任何一次大的集会。纷纷前来的鱼儿们,在最初的等待之后,越来越多,远远看去,碧蓝的湖水变成了一片似乎正在翻耕的起伏不平的黄土地。
有那血气方刚的鱼儿一直在跃跃欲试,按捺不住地翻跳,但一切都在忙而不乱之中,终于等到了出发的号令,不知首领是谁,也不知如何确定的某一时刻,只见领头的鱼儿突然纵身跳进逆向而来的河流,众鱼儿立刻跟着一拥而上。
洄游的鱼儿并不是裸鲤的全部,它们只是湖内的产卵亲鱼,而且不光是已经长大成鱼,可以做鱼妈妈鱼爸爸,还必须腹部的鳍变硬,具有逆流而上的能力、身体强壮的裸鲤才能从大湖进入淡水河,成群结队地去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圣地。因此,从上路的那一刻,鱼儿就怀着生命的孕育和希望,事关重大而义无反顾,又小心翼翼。
一开始游得不慌不忙,免不了有一点游山玩水的好奇,但紧接着,逆水而行激发起奋进的力量,让鱼儿们兴奋起来,随之便出现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到了河的窄狭处,更顾不得礼让,叠罗汉似的堆在一起,誰都不甘示弱。河道这时候也只能敞开胸怀,任由鱼儿占领,鱼成了一股逆向而行滚滚向前的洪流,河水则看起来改变了颜色,因为已经看不见清水,只看得见鱼,祼鲤背部的黄褐色将河水涂抹成了一块浮动的画布。
我愿意跟着鱼儿一起前行,在这向往生命的路途上,虽然要经受无数的磨难,但鱼儿和人一样,总会对未来心怀憧憬。
你看,有时候,这裸鲤们顶着翻滚的浪花齐头并进,在湍流之中如万箭齐发;有时候如训练有素地排成纵队,穿过河床里突起的嶙峋怪石;有时候,它们也会寻找河水平缓的浅滩歇息一阵,养精蓄锐之后再冲进迎面而来的激流。
不过这些都算平常,还有很多突然降临的灾难让鱼儿们猝不及防。
说着,暴风雨就来了!高原的风雨自有个性,不似江南的风雨时常降临,淅淅沥沥,也不似海边的风雨狂呼海啸之后,瞬间又是彩虹,高原的风雨中藏有坚毅和雄迈,是隐忍多时才会倾泻的酣畅,不来时山河安好,来时则天公咆哮,万马奔腾,片刻间山洪突起河水猛涨,流速迅疾如摧枯拉朽之势。可叹逆水而行的鱼儿们,多在尚未明白的一瞬间,就被巨龙似的洪水冲得晕头转向,七零八落地倒退十余里,有的则奄奄一息。
对于幸存者来说,好不容易继续上路,但前方有更大的威胁。就在那些高地或阶梯式的河道旁,棕头鸥、渔鸥、鸬鹚等成群的鸟儿早已守候。祼鲤是它们最爱的美食,每当祼鲤洄游的季节,也是鸟儿狂欢的季节,它们守在河边,就像守在高原专为它们打造的餐桌前,毫不费劲地可以随时享用,并把食物带回给巢里的儿女。
鱼儿游到此处,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往上跳,有的河坎高过一米,只有极少体力超群且又有往年洄游经验的鱼儿能够一次跳过,大多数鱼儿一次不行跳两次,一连好几次都跳不过去。而就在它们跟前,那些占据优势的鸟儿看似平静地冷眼旁观,半天一动不动地站着,只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猛不丁会俯冲下来,伸过铁钩子一样的长嘴,毫不客气地逮住一条鱼儿,一口吞下。
整个过程如闪电一般。
死亡的阴影就那样笼罩在头上,拥挤在高坎下的鱼儿,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
但即使这样,也没有一条鱼儿后退。
它们仍然一边鼓足勇气,拼尽全力要跳过高坎,哪怕一次次失败也决不放弃,同时当然得一边尽量闪避那些觊觎它们的鸟儿。但鱼儿知道,面对这些天敌,牺牲总是难免的。从它们的祖先那里,鱼和鸟儿,还有这水,都是息息相关地连在一起。养活鱼儿的吃食主要来源于飞翔的鸟儿造化于水中的微生物、浮游物,鸟儿少了,鱼儿们的供养也就少了。
高原奇特的生态循环便是如此,鸟多的时候鱼儿多,鸟儿少了鱼儿也会少,鱼鸟共生,相克相依。所以鱼儿的内心深处并不恐惧,也更不会逃离,它们就在鸟儿的捕捉下跳过高坎,再奋力向前。
接下来,一道出行的同伴还会不断消失,它们有的在途中精疲力尽,有的为了保持身体的敏捷而少吃甚至不吃食物,最后身衰气绝。不得不面对的残酷是,经过上百公里顶着风浪的跋涉之后,能顺利到达产卵的河道或湿地,留有余力繁殖后代的鱼儿,仅仅只是出发时的十分之一。
悲壮的裸鲤洄游,不惜牺牲生命地为了生命而去,这聪明的鱼儿、敢于舍生忘死的鱼儿,千百年以来,就这样勇敢地延续着族群。
三
在它们之中,终于有裸鲤抵达了孕育之地。
那是温暖的河,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的不同河段,水流变得浅而平缓,有些近乎于湿地,水底是细而软的泥沙,雄鱼顾不得一路辛劳,先用尾鳍扫出一个个摇篮似的小坑,准备迎接雌鱼的排卵。一条健壮母鱼的怀卵量是惊人的,少则几千,多则会达16000颗左右,长途逆水而行还会刺激鱼儿性腺的发育,洄游越远的鱼儿怀有越多的未来。在雄鱼扫出的每一个坑里,通常都会安放一百多个鱼卵,细心地排列过去,等候着新生儿的降临。
但裸鲤是十分金贵的,几天之后,在那些数量可观的鱼卵中,最终能活泼泼地破膜而出的鱼苗,可谓千里挑一。而且,刚出世的鱼苗是那么弱小,也不怎么会游动,先是暂且以母体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然后等待水流中有食物漂过嘴边,如果能顺利地吃到一口,就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但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凑巧。
反倒是无数的危机潜藏在小鱼儿身边,所以从鱼卵长成小裸鲤,生与死几乎无时不在较量,顺利活下来的只是万分之一。你不得不承认,生命的确来之不易。
然而,总归有一些鱼儿会得到大自然的恩赐,侥幸而又必然地活了下来,它们在鱼爸爸和鱼妈妈的陪伴下,在出生地度过不算漫长的夏天,然后就要打算启程回家了。
回到青海湖,那个辽阔深邃、自由自在的家园。
21世纪的青海湖,对于祼鲤来说,几乎就是祖先曾经感受过的天堂,这里的天空只有云朵和鸟儿飞来飞去,这里的湖面也只有阳光和风雨的光临,没有人的捕捞和惊吓。
曾经,在20世纪饥饿的年代里,裸鲤救了无数人的命,但随着过度的捕捞,湖里的鱼儿越来越少,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觉。专家们认为,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和空气加湿器,而裸鲤的数量锐减,“水—鱼—鸟—草地”的良性循环直接受到损害,使得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事不宜迟。在随后颁布的一系列法令里,逐渐加大了对祼鲤的保护,将它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4年《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更是被列为濒危珍稀物种。
人们说,青海湖的湟鱼,鸟能吃,人不能吃。
半个多世纪以来,青海湖共实施了五次封湖育鱼行动,2021年开始的第六次封湖育鱼,将实施零捕捞政策直至2030年。随着对裸鲤的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得以修复,持续向好,湖面持续增大,裸鲤的数量比保护初期时增长了三十几倍。
环湖地区居住着的汉族、藏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是保护湖水和裸鲤的生态卫士。他们每年都要祭祀青海湖,这流传千年的习俗,表达了对天地、山川、湖泊的感激和敬畏,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心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民众在祭祀细节上变换了方式,过去“祭海”时,是在瓷质宝瓶里装五色粮食抛到青海湖里,而现在为了保护这一方净水,他们用酥油糌粑手工捏成了宝瓶,为的是既不污染环境,还可以给祼鲤添一些食物。
人与鱼儿、与青海湖共存。
小裸鲤回家的路,是它生命中第一次远行,它随着鱼爸爸鱼妈妈顺流而下,一路飞奔,浪花四溅,轻松而愉快。不久,它就嗅到了大湖带着咸涩的味道,是那樣粗犷新鲜,它好奇极了,也向往极了。在前辈们的叙述中,小裸鲤已经知道那是它们真正的家园,无论出生在哪条河里,最终都会回到那片蓝色的大湖,如海一般的大湖。
在那个宽广的大家园里,小裸鲤将自在地遨游,快活地成长,四年以后,它也会像前辈们一样,在一个初夏的季节游向河口,逆水而上,去创造新的生命。
鱼在高原,在这天地间没有帷幕的舞台上,生命如戏剧般进行,悲欢离合,绵绵不绝,一幕幕起落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