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仁:忠诚于党的军工老兵
2021-10-28李爱英李凯
李爱英 李凯
李效仁(1912—1994)出生于山西省寿阳县芹泉镇(尹灵芝镇)后沟村。在12 岁那年,他为减轻家庭负担,到太原独自谋生。经过几年的打工和学徒生涯,掌握不少手艺的李效仁进入太原兵工厂当了一名车工。
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以下简称“牺盟会”)于1936 年9 月18 日在太原成立,还建立了太原兵工厂工作委员会,李效仁跟很多兵工厂的工友们都成为了牺盟会的会员。
“七七事变”后,李效仁与兵工厂以及牺盟会中的共产党人来往密切,深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并于1938 年3 月向党组织提出了参加八路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1938 年6 月,李效仁在寿阳县昌村的一个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络点,面对着红色党旗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践行保家卫国、解放亿万劳苦大众的革命理想。
投身革命根据地兵工厂建设
成为党员后,李效仁进入位于榆社县韩莊村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担任小组长,在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投入了他期盼已久的革命实践中。
随着侵华日军入侵到榆社地区,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开始处于危险之中。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当即下达命令:要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转移到一个更加安全和隐蔽的地方。当时主管军工生产的八路军首长左权带领修械所所长、总工程师等人,经过多方考察,选定了位于山西黎城县城北45 公里东崖底镇下赤裕村西北深山之中的黄崖洞,作为修械所的新址。
1940年,修械所迁往黄崖洞新址,搬迁路途长达百余公里,且道路崎岖难行。八路军战士和修械所全体指战员及职工,硬是冒着连日的大雨,靠肩扛手抬,将十几部机床、刨床、钻床、锅炉等机器设备化整为零,全部搬到了黄崖洞。修械所正式更名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又称“水窑兵工厂”),李效仁担任党支部书记、工会主任。经过这次搬迁,新的兵工厂发展壮大,补充了蒸汽机、发电机,以及车、刨、钻、冲、切、削机床等二十多部机器设备,职工最多时达到两千余人。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军工部一所一边建设、一边生产,源源不断地为前线部队提供武器装备。同时,这些八路军的兵工厂也成为了侵华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侵华日军千方百计搜集情报,在摸清了八路军的核心兵工厂位于黄崖洞之后,便派兵杀向了黄崖洞地区,妄图通过“扫荡”行动切断八路军的武器供应。但黄崖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天堑,担负军工部一所安全保卫任务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对此早有防备,他们利用地形优势,一举将来犯之敌击退,取得了黄崖洞保卫战的重要胜利。在反扫荡、护兵工的过程中,李效仁作为党支部书记,与大家一起边生产边军训,协助守卫部队一次次粉碎了日军“扫荡”,保护了兵工厂的安全。
1943年,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八路军总部决定将军工部一所分散设立三个厂。1943年至1947年,李效仁担任军工部二厂的党支部书记。
1944年,侵华日军在各个战线节节败退,也无力再组织对八路军太行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大扫荡。自此,八路军从战略防御转为了战略反攻态势。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的力量也壮大了起来,下属的所有兵工厂开足马力,日夜生产,将枪械、炮弹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战前线,保证了对日军大反攻的需要。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广大中国人民享受到抗战胜利的喜悦没多久,国民党反动派就派出精锐部队大举进犯人民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也随即打响了伟大的解放战争。
1947年至1949年,李效仁被上级任命为军工部一厂特派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军工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保卫太原重型机器厂
1949年4月,华北战略要地太原城解放,当年5 月,李效仁跟随解放军部队进驻接管太原市,担任太原兵工局干事,同年7 月,调任太原化学厂支委、科长。
1950年5月,中央重工业部在首都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机器工业会议。会上,提出了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的议题,很快得到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的批准,决定投资7 亿5 千万斤小米(折合人民币6000 余万元)。会后,重工业部开始了太原重型机器厂的筹建工作,并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国防情况和资源条件等,决定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自主设计建设。
经过紧张有序的前期筹备工作,1950 年10 月,太原重型机器厂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岸万柏林地区的一片荒芜开阔地带破土动工,正式拉开了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的建设序幕。
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然遥控指挥潜伏在大陆各处的特务分子,干扰破坏社会主义新政权下的社会治安和经济建设,并且叫嚣要反攻大陆。当时,肃清敌特分子、保护新中国经济建设,成为每个重要城市公共安全部门的迫切任务。李效仁临危受命,担任太原重型机器厂保卫科科长。
李效仁深刻认识到太原重型机器厂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他废寝忘食地投入新的工作,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参与制定并严格落实重型机器厂的生产建设安全保卫工作方案、规章制度等。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领保卫科全体保卫干部,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安全保卫工作第一线,为太原重型机器厂的建设和生产提供了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