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沾地就疼,试试自我放松法
2021-10-28佚名
佚名
长期走路或者跑步者常常会出现足跟、足底疼痛,特别是早晨起床脚刚落地时,足跟就会出现剧烈的刺痛感。这种恼人的状况,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虽然这种病名字里带一个“炎”字,但它并不是我们概念里的发炎,而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发生原因是足底的肌腱或韧带“能力”不够导致的。
人体的脚骨共有26块骨头,骨头间由韧带将其牢牢系住。除了韧带,足底还有一个扇形的结缔组织,它像长弓的弦一样,一頭连着脚后跟骨头,另一头连着脚前掌的众多骨头,以便维持足弓的高度,保持正确的步姿,这个组织就是足底筋膜。正常的足底筋膜有很好的弹性和收缩能力,能够完成落地缓冲、蹬踏发力的任务;但是如筋膜能力下降、甚至变软变脆,它就不能胜任这项任务,会产生损伤、疼痛等症状。超重、长期行走、跑步都会使足底筋膜过劳,进而“不堪重任”,要长久站立的相关职业者容易“中招”。
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状就是跟骨内侧足底处疼痛,尤其是晨起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负重,会处在收缩的状态,再次踩地时,会对足底筋膜产生较大、较快的牵拉,进而引起疼痛。而在行走一段时间后,足底筋膜会变得较松,因而症状会缓解。但若过度行走或跑步,足底筋膜被牵拉的次数渐增,疼痛又会再现。如果出现以上状况,并持续2周以上时间,应当及时前往医院排查。
已患上足底筋膜炎的人,首先应多休息,即减轻足底筋膜的负荷,以减少足部承受的冲击。如何减轻负荷,并没有固定的原则,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比如,一个患有足底筋膜炎的跑步爱好者平时每周跑50公里,那么治疗期间就将跑步量减少50%,如果症状未能改善,就再减掉50%的跑步量,如果症状仍未能明显改善,则要考虑完全休息;一个工作时需要站一天的患者,则可将站立时间减少一半。其次,可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注射类固醇、富血小板血浆注射)和物理治疗(如冰敷、冲击波治疗、电疗等)。再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足弓护垫,能在下肢负重时有效降低筋膜所受拉力,减少对筋膜的伤害。
治疗期间,患者也可以用一些小工具对脚底进行自我放松。最简单的自我放松方法就是:扶墙站立,将患脚脱去鞋袜,用脚底的痛点对准一只网球踩下去,围着痛点缓缓挪动网球,最佳的压力是能感觉到酸痛,但是没有刺痛出现。每次踩1分钟左右,连续3次,这样可以对损伤的部位给予良性刺激,促进其松解和修复。除了针对痛点的直接刺激,还要对小腿肌肉进行放松,因为小腿肌肉的僵硬会影响足底筋膜的张力。放松小腿肌肉,可使用圆柱状的泡沫轴——用自身的重量将需要放松的肌肉压住泡沫轴,在垫子上下滚动,连续做1分钟左右。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发生足底筋膜炎,应该注意:选择较为舒适的鞋子,女性要减少穿高跟鞋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当做好防护措施,选择缓冲性能较好的运动鞋,减少对足底的损伤;如果发现鞋跟出现磨损,应当及时更换鞋子;经常需要长时间走路、站立的人群,可以在晚上睡前用温热的水泡脚并简单按摩,以缓解疼痛和足底压力。
摘自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