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陶渊明诗歌地位变化看经典诗人的成就因素

2021-10-28陈昕湉

牡丹 2021年16期
关键词:归隐诗作陶渊明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在唐宋之前并未被世人重视,这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政治语境、诗风审美等密切相关。尽管如此,陶渊明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陶渊明淡然物外、超然拔逸的人格也闪耀在历史的星河之中。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体现了这一道理:经典诗人既需要自身光辉的人格与思想以及优秀的文学才能,也需要适宜的时代与环境。

南朝沈约的《宋书》将陶渊明置于《隐逸传》,运用充分的史实塑造其形象、赞美其人格,但对其诗歌创作并未给予肯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当时的作家和作品时,同样未提及陶渊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为陶渊明编集立传,即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陶渊明集》,其目的偏向于通过陶渊明的人格形象发挥教化作用。唐代,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虽已开始追慕效仿陶渊明的诗作,但对其的评价仍然褒贬不一。例如,杜甫的《遣兴五首》评价陶渊明的诗歌“颇亦恨枯槁”。直到宋代,文人才真正开始客观看待陶渊明的诗作。

时代更迭,才人蜂起,历史对于一位诗人的轻视或褒奖总是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原因。而人们从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过程中能够看到,文学史上一位经典诗人的诞生需要受内部及外部的因素影響。

一、陶渊明文学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文化氛围

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由一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决定。不论是繁华盛世还是战乱时期,唐朝的统治者都需要文人积极入仕,推动国家的发展。因此,唐朝的诗人对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是有所芥蒂的。例如,杜甫《遣兴五首》中认为“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经过大唐的覆灭和五代十国的烽烟,又为防“陈桥兵变”的反噬,宋朝的统治者采取各种政治军事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他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在这样的威逼利诱下,大批为官之人在朝中因循苟且,下朝后自寻快活逍遥。宋朝繁荣的经济为享乐的社会风气提供了物质基础,市坊分离,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如此一来,宋朝的享乐风气逐渐形成。

宋朝的享乐风气受到儒家思想的约束和佛、道思想的影响,一些文人依旧恪守传统儒家的品德操守。尽管赵匡胤推动了享乐氛围的形成,但他又非常重视德行的教化,并且以“治世莫若爱民,养生莫若寡欲”为治世原则,这给社会享乐风气的发展添加了相反的作用力。

道家的自由逍遥、佛教的不重外物、儒家的品德操守相互融合、影响,逐渐形成了追求恬淡寡欲生活的潮流,而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潮流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享乐纵欲之风盛行,便会逐渐生出寡欲之感;享乐之风越重,恬淡寡欲的生活就越为人所追求。陶渊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归隐思想。东晋中期后,士人摒弃了西晋时期歌钟宴饮的光华喧嚣,将人生理想转向和平宁静的心境追求。这时,陶渊明《饮酒》中“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体现出来的饮酒真意和人生境界更为宋人接受。

(二)诗风审美

不管是刘宋诗歌的“声色大开”、萧齐诗歌的繁富精练,还是梁陈诗歌的精细微妙、深入曲折,南朝诗歌具有形式精美的特点,自然难以接受“质而自然”的陶渊明诗歌。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仍无法逃脱时代审美的限制,“叹其质直”,将陶渊明的诗作列为中品。唐代诗歌在南朝诗歌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风格“婉转如走丸”,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难以被盛唐雄豪壮美的美学理念所认可。

程朱理学是宋代出现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宋代诗歌以议论见长,将理入诗,给宋诗增添了“理趣”。理学家将理学寓含于诗歌之中,诗人或议论言志,或托物抒怀,诗作体现出直陈其事、说理谨严的特点。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意思是要不断探索新知、更新旧知,诗人将读书的行为与为学的道理相结合,充满生活气息,道理深刻。

宋代,诗人受到时代环境的局限,写作主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无法去西域边塞,只能以山水田园等作为描写对象。山水田园诗在宋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杨万里的《夏夜追凉》“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语言清新自然,意蕴隽永。从这些可以看出,宋代诗歌具有与前代绮靡艳丽、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的诗学审美。陶渊明的诗作擅长描绘质朴的田园风光,将超然的玄意蕴于现实画卷中,这为宋人所欣赏。

二、经典诗人的成就因素

(一)光辉的人格与思想

陶渊明出身高贵,八岁时家族逐渐没落。由于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殊性,陶渊明渐渐失去了他在政治地位上的话语权。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拥有远大的志向,曾写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自述诗,不仅因为肩负恢复家族荣光的使命,也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要实现这一志向只能通过出仕。《饮酒》中提到:“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由此可见,解决家庭贫困问题也是陶渊明选择出仕的原因之一。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忍受“心为形抑”的苦痛,也曾自我排遣,写下“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的句子。他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写下《归去来兮辞》,并归隐田园。当初因贫入仕,如今能“甘贫贱以辞荣”,这便是陶渊明给中国文人归隐提供的理想形式。

同样是归隐,陶渊明的归隐又与其他人不同,他更加清醒地看到归隐的现实。“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他的归隐并不是饮酒自适、闲居无聊,而是通过辛劳躬耕经营衣食。陶渊明在《咏贫士·其七》中写道:“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他不会抛妻弃子、断情绝欲以求超脱。若是陶渊明选择了躬耕,那么全家人的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尽管官场的黑暗让他难以忍受,他依然为了家庭一次次出仕,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对生活与家庭的热爱,以及其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陶渊明家中贫苦,但仍然能够安贫自适。“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谁会不知道冬天轻裘的温暖,陶渊明厌弃的是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富贵。他有知足的品质,《和刘柴桑》中写道:“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陶渊明的人格给宋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辛弃疾曾用《最高楼》教导儿子:富贵往往隐藏着杀身之祸,弃官归田的陶渊明是榜样。由此可以看到,一位诗人要想成为榜样,他的人格、品质需对后人有指导意义,被后人尊敬、向往。

(二)适宜的时代与环境

文人在政途上似乎总是难以得志。陶渊明文学地位变化的原因包括文化氛围、诗学审美等方面,这属于外部的时代环境,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气候、读者接受心理等方面因素。

历史上有很多文学地位发生变化的诗人,例如,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其作者张若虚的生平已难以考证。郑处诲《明皇杂录》云:“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尽管他们的文学创作负有盛名,但仕宦之路并不顺利。不可计数的文人因为仕途坎坷而在愤懑无奈、穷困潦倒中离开,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句。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上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在当时一直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视,直到后来,世人逐渐看到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最终肯定了他的

文学成就。

文学史上,地位发生改变的诗人非常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社会环境而被埋没。因此,成就一位经典诗人需要合理的外部时代环境。

(三)对以往经验的反叛与创新

经典的诗作彰显时代特征,又超越时代,敢于反叛和创新。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玄言诗深受道学影响,关键在于体悟玄理,追求个人的超脱。部分玄言诗没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法,直陈玄理,艺术和哲理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使得玄言诗落入平淡乏味的窠臼。正如钟嵘《诗品》所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从出现起就与自然山水紧密相连,逐渐发展出山水诗和田园诗。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田园诗的内在哲学底蕴与玄言诗是相通的。陶渊明的诗脱胎于玄言诗,将抽象的玄理寓于田园生活图景中,通过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使说理与审美、玄理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苏轼评价陶渊明诗作的风格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揭示出陶诗平实、质朴形式下丰腴绮丽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尽管陶渊明的诗作受文化氛围、政治语境、诗风审美等历史因素影响,未能显名于当时,但随着时代更迭以及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的变化,最终彰显于世,为人推崇。陶渊明淡然物外、超然拔逸的人格也最终闪耀在历史的星河中。他以充满智慧与意趣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隐逸话语的理想形式,以“质而实绮”对以往经验进行了大胆的反叛创新。由此可见,一名经典诗人先要有内在要素,其人格形象与思想作品应对后世产生指导意义,还要有外部提供适宜的、可为世人接受的环境,内修才能、外逢其时。

(扬州大学)

作者简介:陈昕湉(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秘书学。

猜你喜欢

归隐诗作陶渊明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你好,陶渊明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草堂归隐
天宫院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