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新时代展览工作的辽宁模式

2021-10-28王筱雯魏雯

艺术广角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文化

王筱雯 魏雯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旨在探索新形势下,博物馆如何应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作为文物展陈主体,博物馆承载了文物价值诠释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功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博物館与大众传播关系越来越紧密,一方面,博物馆为传播主体提供了内容生产素材,另一方面,博物馆展陈亟需传播工具来提升展览关注度,以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功能,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博物馆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1]

让文物活起来,与社会和时代交互融合,离不开博物馆在展陈过程中对文物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传播效能的发挥。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文博单位打破传统文物展陈模式,融合馆藏、科技、文创等多种手段,放大传统文化的传播效能,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比如故宫《千里江山图》带来的“故宫跑”,三星堆考古现场直播吸引数千万流量,河南博物院《唐宫夜宴》舞蹈和考古盲盒的爆红网络等。这些探索与尝试让博物馆展陈立体了、鲜活了,满足了观众对文化需求的美好向往。

在这一背景下, 辽宁省博物馆“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在办展实践中,超越了原有的文物展陈模式,从立意、策展到科技、教育、文创、宣传等各环节紧密配合,为将展览打造成文化传播事件进行了积极尝试与探索。展览荣获“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2020年度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等殊荣,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介绍与思考, 有助于对展览的成功模式进行盘点与借鉴, 同时也希望业界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一、现象及实践

2020年12月2日—2021年3月28日,由辽宁省文化集团和辽宁省博物馆精心策划的“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盛大展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赢得了业内专家学者和普通观众的一致赞誉,成为继“又见大唐”“又见红山”展览后辽宁举办的又一现象级大展。

作为首个以传世精品展示“唐宋八大家”家国情怀和时代风貌的主题文物展,展览一开幕就获得了全世界的瞩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开幕盛况;近5万省外观众来到辽宁专程看展,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外宾慕名参观展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负责同志和博物馆馆长到辽博调研学习,最高日参观流量达7800人次,是平时流量的7.8倍,累计参观总量25万人次,其中50%是未成年人观众;在《中国日报》全平台直播的开幕式夜场活动点击量达744万,与人民网合作的“走进唐宋八大家公开课”,中小学生观看量超300万人次;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原创深度报道750余次;央视、新华社、辽宁卫视等直播活动亮相网络,累计观看量超过千万。

这是一次难得一见的文化盛宴。展览汇聚了与八大家有关的115件展品,其中珍贵文物占比达50%,包括《宋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北宋徽宗赵佶瑞鹤图卷》《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卷》等国宝级书画,辽宁省图书馆宋刻本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等6部古籍,堪称一眼千年。

这是一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众文化自信的成功实践。展览通过“文垂千载”“德行笃定”和“家国情怀”三个篇章,再现了“唐宋八大家”高山仰止的思想高度和绵延千载的生命能量,唤醒了沉睡的文物,为观众提供了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益参考,激发起观众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这是一次提升辽宁形象的有益探索。两年之内3场大展,让辽宁作为文物大省和文化大省的形象更加凸显,115件展品中绝大多数来自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以及辽宁省内文博机构,再次充分证明了辽宁有国宝,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

展览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留言总数达6000余条。泰国留学生王丽华说:“我为能如此接近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感到非常幸运。”观众小雪的感言写满了两张纸:“近距离地感受八大家的精神世界,我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唐宋八大家”现象的火爆,不仅在辽宁文博界绝无仅有,在全国也难得一见。成功的关键在于辽博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展宗旨,遵循传播规律,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二、研究与探索

“唐宋八大家”作为一个文学概念,如何用文物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何让广大观众喜欢这个展览,主动走进博物馆观展?如何深挖展览内涵,让古人与当下产生共鸣,体现展览的时代价值?策展团队进行了深入思索。

团队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超越时代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将珍贵的文物藏品与数十万字展览说明,近千幅图板、图表相结合,诠释了“唐宋八大家”从文学艺术成就到思想品格风骨的全貌;展览以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各类文物为基础,结合丰富的链接,充分运用数字影像技术,采用多元叙事的手法,结合时代和文化背景,通过“文垂千载”“德行笃定”和“家国情怀”三个篇章述说了“唐宋八大家”丰富的人生历程,让观者近距离了解他们的文学、书法、绘画造诣,体会他们的丰富人生和思想人格魅力。

展览中苏轼杭州抗疫的故事引发今人共鸣,通过讲述文化经典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医务工作者石岩留言说:“苏轼抗疫与当下中国人民英勇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呼应。展览成功打通了时间的隔阂,弘扬了时代精神,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策展上多元构筑,加强合作交流和跨界融合,丰富展览的艺术价值,将展览打造成文化品牌。展品选择上,展览整合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沈阳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旅顺博物馆等省内外十余家文博机构的藏品资源,加强了与国内文博机构的合作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学术语言到展览语言的转化。

策展整合了辽宁省文化集团16家机构的资源,尝试跨界融合。比如邀请省直文艺院团为展览开幕式和夜场活动策划的主题文艺演出;邀请省图书馆利用馆藏古籍善本资源,同时举办“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献展”,两个重磅展览交相辉映;邀请辽宁美术馆画家为展览创作主题画作,在展览中同步展出,并由省博物馆永久收藏;邀请辽宁文学院创作唐宋八大家主题图书;邀请辽宁文化艺术工程中心参与展览设计工作等。文博机构策划展览,艺术院团举办演出,研究部门办讲座、办论坛等,体现了辽宁省机构改革的丰硕成果。

数字化应用上,展览与数字科技公司合作,在展示手法上,通过全息数字化屏风、历史人物再现、书法拓印体验等数字体验场景,以灵动、立体的方式展示出文物与文化的意趣。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采用数字化技术打造“VR云展览”,提升了观展体验,拓展了观展范围,让文物故事家喻户晓。

教育服务上,展览以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为指导,在“展教并重”拓宽青少年学习视野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依托展览,辽博积极与当地教育研究部门和中小学校合作,打造“博物馆课堂”,设计了“唐宋八大家公开课”、馆校合作教育、大型主题式教育、线上研学系列教育、乐学堂系列教育、场馆现场体验、流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7大主题16项活动,展览期间累计举办206场,受众3万余人,特别是与人民网合作打造的“走进唐宋八大家公开课”,中小学生观看量超300万人次。此外,展览在开幕式、元宵节及闭幕式三个时间节点开放夜场体验,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请进来”“走出去”的交互形式,活泼有趣的活动内容,让未成年人认识了书本之外、文物之内的“唐宋八大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而鲜活地走进孩子们心中。

文创工作上,以“唐宋八大家”IP为线索,对文创产品开发设计进行了创新式的探索。举办了唐宋八大家展览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征集到来自全国的参赛作品500余件。与9家文创公司合作,研发出品类广泛、衍生类别齐全,涵盖出版、邮票、艺术装饰品、纸质、丝质文创产品等400余种,价格区间在5元—3万元,满足了不同群体对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与辽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唐宋八大家展览图录》,内容全面,图片清晰,文字描述专业,装帧新颖,兼顾学术性和观赏性,而且专门出版了供学术研究收藏使用的精装本和供普通观众赏玩回味的平装本,深受学界和观展群众的喜爱。在销售手段上,打造了辽宁省博物馆文创商店,打破传统柜台销售的固有模式,尝试文创商品“开放式”购买,营造体验式购物模式,促进销量提升。

学术研究上,为了总结办展经验,提升办展能力,展览临近尾声时,省博物馆与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文学院联合举办了唐宋八大家展览国际研讨会。会议既邀请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界的同仁,也邀请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搭建学术沟通桥梁,以多维角度透视展览,从文物、文学及策展等角度研究与解读唐宋八大家。

从文物展到文化展,培育了观众的大文化视野。

三、呈现与传播

展览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把文学概念用文物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把文物、文学、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同时又观照当下,产生现实意义,这是对博物馆围绕文物组织展览既有模式的拓展和创新。

“文垂千载”展厅中,以元赵孟頫(传)《洪范授受图并楷书尚书·洪范》,南宋高宗赵构《书马和之画唐风图》,北宋李公麟(传)《九歌图》,北宋佚名《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等传世书画串联起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历史文献汇编《尚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篇章的《楚辞》,魏晋建安文学名篇《洛神赋》……既是对中国文学史早期发展历程的概括,也展示了中华文脉这一宏大概念。

“德行笃定”展厅中,以韩、柳、欧、三苏、曾、王的顺序分8个单元介绍唐宋八大家的人生经历,内容设计上以叙事为主,通过一段故事、一篇原文、一系列展品的布展形式,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文章呈现出来,从而展示文物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展厅中,以古代文人“修齐治平、家国天下”的理想为核心,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提炼出唐宋八大家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

从文物展到文化展,展览从传世文物中凝练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奥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从以文物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实现“物”与“人”的二元合一。新时代文博工作对博物馆展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从“以文物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转变,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正在经历的一场变革,从过去的“主体与客体”逐渐过渡为“主体与主体”。

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普通观众对唐宋八大家的认识多停留在生平故事、名篇文章上,而博物馆对文物的研究和阐释往往专注于艺术史和古代文化史的范畴,观众的受众面很窄。如何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办出让观众看得懂的展览,成了策展团队必须研究的问题,他们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头脑风暴”,先后召开专家研讨会3次,组织专题会议30余次,从逻辑组织到文字撰写,从文物选择到单元篇章,从展陈布置到数字化应用,都将观众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在专家点头的基础上,做到让观众愿意看、能看懂。

在展陈辅助手法的运用上,策展团队也做了精心准备,比如展墙东侧以时间为轴制作的唐宋八大家年表,让观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八大家生活的年代,各自的经历、政绩、诗文等信息;诗牌展陈区悬挂了数百枚刻有八大家诗句的诗牌,能让观众在体验与找寻中沉浸于展览氛围。从以文物为中心到以观众为中心,策展的出发点不再仅仅围绕着文物,而是将观众与文物并重,实现“物”与“人”的二元合一。

创新传播手段,放大展览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展览在传播手段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宣传工作中,采用了传统媒体加新媒体的宣传手段,通过展览预热、开幕式集中宣传,展陈过程中持续深入宣传的方式,掀起一波又一波话题热度。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深度报道,与国家级媒体联动,进行密集报道,对外报道吸引众多海外人士关注,利用新媒体实现广泛传播,微博专题阅读量达到550余万;同时,探索采用流行文化中的視频直播、网红打卡地营销等互联网手段,跨界合作,解锁数字化新玩法,如开幕夜场举办的“唐宋八大家诗文朗诵会”在《中国日报》全平台直播点击量达744万,与央视、新华社、辽宁卫视等媒体合作围绕展览举办直播活动,网络累计观看量超过千万,打造“唐宋八大家诗牌区”等系列网红打卡地,吸引观众与展览互动,满足公众对于展览个性化、新鲜化的文化诉求;注重与科技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推出 “云推介”“云讲解”“云体验”“云直播”“云课堂”等云端服务,开发展厅移动应用场景,制作全景虚拟展厅,大力推广在线观展及线上研学系列课程,提升观展体验,让文物故事家喻户晓。

四、价值与展望

第一,发挥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重要殿堂”作用,找到国宝与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契合点,放大传播价值。

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今天的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从展品内容到展陈方式,从展览主题到文化表达,如“唐宋八大家”展览以精品文物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高峰,以动态和静态融合的方式让展陈灵活立体,以家国情怀提炼展览主题,让文物与观众之间产生共鸣,用国宝阐释当代价值,从而放大传播效能,为社会打造以史为鉴的文化殿堂。

第二,发挥博物馆“大学校”作用,实现从文物展到文化展的升华、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深化传播效果。

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2021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2],提出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的有机衔接,一方面要在策展中强化展览的教育功能,传递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展览内容为来源,藏品元素发掘为基础,结合展期和节假日特点,區分受众、划分主题、个性定制、精准服务,实现了从文物展到文化展的升华;一方面要推动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与博物馆针对展览深入沟通交流,突出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与学校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的互补和有机融合,让学术性与普及性二元合一。“课堂”与“殿堂”携手,为未成年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深化传播效果。

第三,发挥博物馆“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作用,深耕文化资源,探索新时代文化传播实践。

博物馆是鲜活的,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观众架起沟通的桥梁。博物馆保存和呈现的是历史,但立足于现在,并对未来产生了启示,也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辽宁为例,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红山文化、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厚重灿烂,工业文化、英模文化、民间文化、河海文化异彩纷呈,大量富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珍贵文物保存至今。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深入的今天,发挥桥梁作用,就要以自身的藏品资源为基础,对多元文化保持尊重与好奇,让博物馆成为不同文化、民族、信仰之间民众了解互信的最好媒介;作为社会共同记忆的保存场所,唤起公众对共同记忆的体验是博物馆独特的文化服务,在陈列展览及社教活动中发挥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作用,是博物馆培养文化自信、守望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而满足广大群众对知识积累、文化体验和艺术满足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服务功能;在新时代,博物馆应当成为文化传播的催化器,生成新知识、催生新文化,既诠释传统文化又诠释新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第四,让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文物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无不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每一件国宝都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秘密、重现璀璨光彩。从博物馆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对展览主题和传世文物的集中展示、生动解读和传播推广,更是借力打造“现象级”文化事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展示了多元发展的辽宁,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崭新形象,另一方面也增进了我们的文化认同,坚定了文化自信。

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应当对馆藏资源进行有历史观、时代观的文化诠释,这些文物代表着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将走向何方;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应当通过策展,让观众与文物产生有效互动,让观众在展览中找到自身的意义,从而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要求博物馆展示文物的当代价值,以古喻今、关照当下,承担社会责任,对今人有启示,对未来有创新。

【作者简介】

王筱雯: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魏 雯: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馆员。

注释:

[1]伊媛、邢贺扬:《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21/05/18/c-1127459520.htm。

[2]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物博发〔2020〕30号,2020年9月30日。

(责任编辑 苏妮娜)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博物馆
谁远谁近?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