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

2021-10-28倪闽景

教育家 2021年37期
关键词:家务劳动岗位

倪闽景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意见》发布以来,各地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但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的情况并无实质性改变。

劳动教育为什么在实践层面这么难破局?主要原因是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劳动创造了人存在的价值,也是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每个人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能有质量地实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做贡献,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劳动教育如何真正能够实现突破?我认为,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

从家庭教育层面上看,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哈佛大学学者的一项跟踪研究表明:从小爱干家务和不爱干家務的孩子,成年后,前后者的就业比例为15:1,犯罪比例为1:10,且前者离婚率更低,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低。家务劳动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被需要,从小养成自理、自立、自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正因为如此,犹太人父母就非常重视孩子们从小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一个宝宝从两三岁开始,便要参与家务活,并且还有固定的家务岗位。据统计,美国孩子平均每天劳动的时间为1.2小时,韩国孩子平均每天的家务活为0.7小时,我国孩子平均只有0.2小时,其中部分孩子甚至没有做家务的习惯,这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懒就业、不就业的起因。

从学校教育层面上看,课程中有劳动技术课,学校的劳动形式有:打扫卫生,参与学校公益劳动,某个时段学校会组织学农、学工等社会实践。但这些劳动教育“劳”没有、“动”不够。劳动教育要有效果,一定要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的辛劳并形成一定的技能,长时间地做某项工作才叫劳动,短时间做手工、捡垃圾只能叫生活体验,有的老师甚至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而违反了劳动教育的初衷。

学校劳动教育,最好是设置各种各样的真实岗位,让孩子们去承担,比如设置校园保洁、绿化养护、食堂执勤、红十字救护等岗位让孩子们长时间去完成任务,也可以设置比如出黑板报、组织设计活动、参与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创造性劳动岗位,把在劳动技术课里学到的技能用到为同学为学校服务的实践当中去。只要学校开动脑筋,校园里就会有无数的劳动岗位,劳动教育才会有声有色,真实有效。甚至,普通高中可拿出一个学期,让学生去职业学校学习某项劳动技能,深度体验劳动的艰苦和快乐,“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不赞成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会造成孩子们对于劳动的理解从“自由劳动”异化为“强迫劳动”,损害劳动本身对孩子们带来的愉悦。劳动教育评价的重点是学校。

从社会层面看,要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社会上有无数的机会,让孩子们去体验实践真实的劳动:去面包房做点心,去博物馆做讲解员,去农田里做农活……每个学校附近都有大量的劳动教育空间有待开发,就看愿不愿、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

“双减”政策推出后,为什么只想着把孩子们圈在学校,而不是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本质是片面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也是对学生们自主能力的不信任,更是全社会推卸对孩子们成长应负的责任。上海市宝山区推出“社区小先生”的项目,让孩子们在放学后和节假日走向社会,为社会提供服务,就是最好的劳动教育,也是全社会支持教育应该有的本色。

猜你喜欢

家务劳动岗位
做家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帮妈妈做家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这些家务活儿,你应该学会做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不爱做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