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价值彰显
2021-10-28杨宏伟喇逸瑄
杨宏伟 喇逸瑄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优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暴发再次印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与共的整体,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回应时代之问,呼吁各国探寻合作共赢、对话协商、同舟共济、求同存异、环境友好的路径,彰显出独特的价值优势,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體;全球治理;新冠肺炎疫情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5-106-007
当今国际社会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困境前所未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问题亟待解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整个世界笼罩在公共卫生危机的阴霾之下。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一般意义上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不仅为各国合作抗疫指明了方向,而且在全球化问题日益凸显、共同危机愈加严重的国际环境下,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一、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
恩格斯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国家的事变的影响”[1]。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各国人民的联系日趋广泛和深入,全球化给国家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国际社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全球陷入普遍危机的状况下独善其身,病毒没有国界、身份和种族意识,在共同危机面前,各国人民命运与共。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危机。研究表明,“全球至少有1/3的人口在疫情期间居家隔离,26亿人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情感和经济冲击,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殃及的人数”[2]。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影响了人类生命安全和交往方式,改变了以往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认知。一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防控难度大。截至2021年5月6日,全球累计确诊1.55亿余例,累计死亡325万余例,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生命,人类生命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二是人际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面对面交流更易感染病毒。三是各国为防止疫情蔓延采取全面隔离的措施,呼吁人们居家隔离、佩戴口罩,被迫暂停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全员接受排查,这一系列举措使相对稳定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改变。四是随着疫情蔓延,命运与共的观念根植于心。疫情中人们普遍意识到国家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仅每个个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且个体与国家同生死共存亡。
其次,国际社会面临着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共同危机和挑战。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境外输入病例仍然存在,尽管各国采取了各种措施防止疫情蔓延,但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力极强,无法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控制,确诊人数和累计死亡人数不断飙升,国家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二是伴随着国家之间交往频繁,一架国际航班很可能将新型冠状病毒带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出于对国家安全考虑,许多国家采取限制入境、严格管控境外人员等措施,导致国家之间往来趋于保守,国际交往受到影响。三是疫情导致企业停工停产,人们隔离检测,旅游、餐饮、电影、运输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国家经济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四是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倡导各国联合抗疫,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为需要的国家提供医疗物资,但部分国家筑起意识形态的壁垒,制造各类“政治病毒”,甚至为了转移国内疫情压力引发地缘冲突等,这些行为不仅无法阻断疫情蔓延,而且使全球抗疫错过了最佳时机,严重阻碍了抗疫进程。
习近平指出,“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3]。面对人类社会共同危机,各国需共享经验、共商策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全球抗疫实践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4]。在此次全球联合抗疫实践中,中国奉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出独特价值优势,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一)联防联控,团结协作共同抗击疫情
中国提倡国际联防联控、团结协作共同抗击疫情,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诠释。首先,中国为世界上面临疫情困境的各国提供援助,协助其疫情防控工作,捐赠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派遣中国专家驰援各国,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 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从3月15日至9月6日,我国总计出口口罩1 515亿只、防护服14亿件、护目镜2.3亿个、呼吸机20.9万台、检测试剂盒4.7亿人份、红外测温仪8 014万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5]。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抗疫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保护本国人民生命安全的同时心系各国人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再次,疫情暴发早期,诸多国家纷纷为中国捐赠医疗物资,多个国家领导人以电话、信函等方式对中国表示慰问,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个别国家虽深知国际社会兴衰与共,但依然铸起意识形态壁垒,严重阻碍了全球抗疫进程。习近平指出,“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任何自私自利、嫁祸他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不仅会对本国和本国人民造成伤害,而且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伤害”[5]。事实同样证明了只顾自己利益的行为不仅对战胜危机无益,反而会让危机趁虚而入。全球危机需全球应对,只有国家之间勠力同心、携手并进,才能保障人类生命安全,只有各国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才能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维护秩序,协同国际组织发挥作用
中国在全球抗疫实践中遵守国际秩序,不吝与各国分享经验,让世界了解中国抗疫进展,积极配合国际组织发挥作用,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诠释。首先,中国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经验与其他国家分享,始终提倡国家之间共享疫情防控信息,不隐瞒、不谎报,将人民的安全放在首位。及时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向世界公开介绍了中国抗疫过程,分享了中国经验、研究成果、医疗设备。在疫苗成功研制之后,向世界承诺将其作为公共产品与各国分享,造福全人类。其次,中国大力支持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会见世界卫生组织的负责人并进行了多次视频会议,承诺为各国提供技术支持,强调“中方支持世卫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防控措施”[6],并与多个国际组织举行视频专家会分享中国成功经验。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做出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的保证和倡议,积极配合世界经济组织等为缓解由疫情造成的经济压力所执行的各种方案。再次,中国在抗疫实践中尽全力为需要帮助的国家施以援手,积极承担国际责任,遵守国际秩序,充分展示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管是在国内高效抗疫,或是分享经验、协同国际组织、维护世界秩序,都体现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向世界表明,不仅要控制国内疫情,而且要协助他国防止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为全球抗疫做出了贡献和表率。
(三)复工复产,奋力阻击全球经济衰退
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后,中国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诠释。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生命战,更是对经济发展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指出,“人类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各大经济板块历史上首次同时遭受重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受阻,贸易和投资活动持续低迷”[7]。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快速控制国内疫情蔓延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经济运行正常化,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杰出贡献。首先,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经济活动。生产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对疫情中受损的小微企业进行资金援助,为各类经济主体正常运转创造便利条件。采取部分景区门票免费等措施刺激消费,助力经济复苏。其次,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全球经济复苏。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承诺,“中国将在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抗疫斗争以及经济社会恢复发展”[8]。疫情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各基金会以及多个企業向疫情严重的国家捐赠医疗物资,在国外好评不断。再次,呼吁各国加强经济宏观调控措施。习近平指出,“各国应该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6]。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为全球经济有序复苏贡献力量。中国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助力国际经济复苏,在全球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呼吁各国加强经济合作,为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提供契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力求最大限度减缓疫情对国际经济的冲击。
(四)尊重差异,充分发挥各国独特优势
中国在全球抗疫实践中尊重各国差异,呼吁各国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控制疫情传播贡献智慧。首先,中国传统中医文化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使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其次,中国创新技术手段,在社会普遍推行“健康绿码”,掌握每个出行者的行动轨迹,对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再次,此次抗疫也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由于人际传播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传播方式,佩戴口罩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而东西方国家对佩戴口罩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民响应政府号召,佩戴口罩、居家隔离,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最后,全球共同抗疫行动深化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青山一道,共担风雨”,中国向世界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在抗疫中团结一心、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精神,为全球抗疫带来了必胜的信心。
(五)携手并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力求提高国际社会应对共同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如鼠疫、天花、霍乱等公共卫生危机,由于早期人们对病毒认识不够充分以及交通、科技的落后,忽视了合作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的重要作用,致使病毒肆虐,人类遭遇横祸,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现阶段,科学技术已获得全新突破,这些都为全球联合抗疫提供了基础条件。中国总结历史上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经验,本着对全球人类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力求“集众智,汇众力”,寻找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之法。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凸显了建立全球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性。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仅能够为各国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提供应急保障机制,而且可以改变人类在与病毒斗争中的被动地位。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可以弥补因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应对效率不同而无法控制疫情蔓延的缺陷,促进各国之间互助协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战胜人类卫生危机的有力武器,为全球应对大型公共卫生危机指明了方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进一步拓宽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为解决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选择方案,这一理念是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时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落实和践行,是将视野拓展到全球人类生命安全的体现。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治理理念。全球各国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而且更是一个风险共同体,全球挑战需全球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探寻更加合理的全球治理路径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合作共赢:探索国际交往新路径
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面临诸多共同危机,国际交往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风险。只有国际合作、对话协商才是应对各类共同危机的唯一正确道路,任何拒绝合作的行为都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4]。
首先,各国应跨越意识形态对立,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疫情防控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超越意识形态对立,打破隔阂,共同迎接挑战,才能实现各国利益最优。不可否认国与国之间存在客观差异,但“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成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7]。面对全球性危机,任何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任何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行为都将使危机更加固化。只有跨越意识形态的藩篱,打破隔阂,平等对话,化解误会与矛盾,共同承担责任,才是应对危机之良策。其次,各国需互帮互助、和衷共济。世界是一个命运与共、普遍联系的整体,只有国际社会繁荣进步,这个整体中的各个国家才能持续向好发展。所以,共商共建合理的全球治理新路径需要发达国家自觉承担国际责任,主动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发展较快的国家为发展较慢的国家提供契机,促进共同进步;国际社会自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合作共赢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后,构建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合作。习近平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7]。坚持多边合作,不仅能够更加坚定不移走对话而不对抗的道路,而且可以为世界和平注入力量。探寻国家交往新路径要求各国在国际交往中拓展伙伴关系网络,加强与各国之间的往来与联系,推动多边合作,力求在促进本国发展中合理兼顾他国利益从而实现共赢。
(二)对话协商:构建安全发展新格局
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是促进各国发展的首要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4]。
首先,推动各国提高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危机的能力。习近平指出,“安全和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首要前提,关乎各国核心利益。我们要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有效应对各类威胁和挑战,营造良好地区安全环境”[9]。在国际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不安定因素增多,如何保障国家安全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国一直以来都秉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理念,促进建立安全的世界政治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10]。构建安全的国际环境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不仅要提高应对传统危机的能力,而且要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水平,更要注重搭建国际对话平台,形成国际合作机制,确保通过国际合作最大限度预防重大危机的发生。其次,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呼吁各国遵守国际法规。国际组织不仅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搭建了平台,而且在维护世界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中重要的国际组织,在协商共享、统筹布局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危机时有利于快速聚焦行动,促进国家之间的高效合作。习近平指出,“联合国宪章是公认的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没有这些国际社会共同制定、普遍公认的国际法则,世界最终将滑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7]。国际社会必须要遵守国际法规,担负起每个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共同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前进。
(三)同舟共济: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成为经济全球化新的挑战,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4]。
首先,秉持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同舟共济。在经济发展衰退时期,各国需秉持共同繁荣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往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世界经济走上长期稳定发展的轨道。唯有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呈现繁荣趋势。其次,发挥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推动国际经济交流。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缓解疫情造成的经济压力而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力求让周边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是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给其他国家提供帮助,让中国的发展成果普惠整个世界。最后,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虽然疫情导致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10],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决心。各国应该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動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国际经济秩序。
(四)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文明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
首先,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习近平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11]。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各国需要打破隔阂,互相尊重、互相聆听,兼收并蓄,共筑世界文明大发展大繁荣。其次,促进不同文明共存。世界上的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纷繁多样的文化,不同文化有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身就蕴含了开放包容的价值内涵,提倡不同国家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求同存异。习近平指出,“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12]。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世界文化在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各国需要互相借鉴优秀文化,兼收并蓄,互相分享,推动文明共存。
(五)环境友好:保护人类地球家园
由于早期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致使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沙漠化严重、土壤侵蚀等。此次疫情再次敲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警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4]。
首先,各国应该秉持文明、绿色、环保的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提倡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需要各国合理使用不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可持续利用。制定合理计划共同应对地球气候变化,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力量。其次,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的回答,在构建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推动建立美丽世界,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共享经验、交流借鉴。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或者为了满足人类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更要注重社会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绿色发展,构建清洁美丽、环境友好的国际社会才是众望所归。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7.
[2] 莉迪娅·邓沃斯.新冠肺炎疫情:一场全球心理海啸[N].光明日报,2020-09-17.
[3] 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通电话[N].人民日报,2020-03-25.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5]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
[6] 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27.
[7] 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21-01-26.
[8] 习近平.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20-05-19.
[9] 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11.
[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新华日报,2020-11-04.
[11]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14-315.
The Value Manifesta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Global Governanc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nas Practice in Fighting Against COVID-19
Yang Hongwei, La Yixuan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approach to optimize global govern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 unseen for a century. The outbreak of public health crisis around the world proved once again that human society is a whole with a shared future, and COVID-19 is the crisis encountered by all mankind.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follow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responds to the questions of the times. It calls on all countries to explore a path of win-win cooperation, solidarity,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which seeks common ground while shelving differences. It demonstrates unique value advantag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
Keyword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Global Governance; COVID-19
責任编辑:孟 筱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选择”(19FKSB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宏伟(1972- ),男,河南鲁山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
喇逸瑄(1997- ),女,甘肃临夏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