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哈村的美丽蝶变
2021-10-28许乐
许乐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出了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区,驱车一路向北疾驰40公里,一块写有“老哈村”的村牌映入眼帘,继续前行,宽敞的村道刚刚翻新过,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一阵微风吹过,一股东北独有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四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生产积极性差的贫困村。2017年6月1日,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投集团”)驻村工作队正式进驻哈尔滨市呼兰区莲花镇老哈村,摆在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祁恩惠面前的是一个破败的村落:老哈村地理位置偏僻,距离城区远,交通不便,村里没有任何产业,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劳动力严重外流……
面对严峻的现实,祁恩惠在心里默默定下了目标:“我们要让这里大变样!”
打造基层“桥头堡”
“建设秀美乡村,大家思想先要通、双手先要干……”2021年4月月初,老哈村村部里热闹非凡,祁恩惠用通俗易懂的话向村民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并就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征求意见建议。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听得专注。祁恩惠坦言:“党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让村民更多地参与其中,才能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老哈村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查穷根、剖原因,找出路、定举措,切实发挥骨干党员的带头作用,为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夯实基础,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
思路的创新带来思想的转变。党支部逐渐凝聚了力量,释放出的活力自然不同以往。
此前,老哈村虽有党员35人,但是常年在家的不足一半,且多数党员年龄偏大。祁恩惠下定决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抓起来,打造一支扎根农村永不走的带头人队伍!”于是,工作队对年轻、常年在村且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村民进行了逐一摸排,发现有5人符合党员发展的条件,便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这5人正在老哈村的日常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被陆续发展成为党员。
为把村“两委”打造成全村增收致富的“桥头堡”,工作队实施了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引进了发展项目,争取来小额贷款,不断激发农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形成了党员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浓厚氛围和“致富一人,带动一片,影响一村”的喜人局面。工作队还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到绥棱县、龙江县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和大鹅养殖基地参观学习,村容村貌、合作社运营等方面的先进工作经验一点一滴涌入老哈村。
通过激发农村党员的内生活力,切实把农村党员这支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力军调动起来、活跃起来,形成了由被动接受工作到主动承担工作、由“场边观众”到“主力队员”的重大转变,全面扛起了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2021年年初,老哈村组织全体在村党员开展了一次“大扫除”,对全村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于是,一堆堆垃圾、淤泥被清理干净,一个个破旧棚舍、违规广告牌被推倒,一条条臭水沟被填平……
老哈村脱掉“脏外衣”,旧貌换新颜,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变化:党员先锋作用发挥突出,村风民风明显好转。
提振村民“精气神”
“村里启动3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涉及部分土地的流转问题,我们花半个月签约,用两个多月建设,给发展腾出空间。”祁恩惠直言,“千难万难,直面问题就不难;千言万语,干了才有话语权;千辛万苦,百姓满意就不苦。”
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措施,才能把农民的意愿真正拧成一股绳儿。听完祁恩惠的讲述,再看看老哈村近几年的变化,不难发现: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力量,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怎么干?工作队提供政策辅导、技术培训、后期销售等一系列服务,辐射带动村民开展特色产业。
“这几年路宽了、钱多了,人也精神了。工作队的同志在老哈村确实下了苦功夫!” 54岁的村民王震感慨。
作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帮扶对象,王震已于2018年顺利脱贫,但还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增收致富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工作队的耐心开导下,王震逐渐“开了窍”:“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得鼓起劲儿、继续好好干!”2020年,王震贷款5万元搞起了家庭养殖项目,并积极动员儿子王宏宇外出打工,年收入可增加1万余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条路上,作为创新创业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今年整体销售形势不错,刚有一个客商打来电话,预定了一批价值20万元的木材。”6月5日,老哈村林之源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希俊介绍。
王希俊的这家木材加工厂,原本只是一家木材加工小作坊。近年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他解决扩建厂房、增容电量等困难,为企业发展壮大打下基础。在满额运转的情况下,这里能提供60多个工作岗位。如今,木材加工厂年产量1.2万立方米,用工辐射41户、62人,人均年收入可达1.62万元。
“明年,我准备扩大生产场地1万平方米,预计用工数量能再增加45人。”王希俊的算盘打得“叮当响”,对未来的发展更是充满希望。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在老哈村,村民们正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播种希望。用好人的因素、振奋人的精神,就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绘就乡村振兴的宏图。
铺平富民“快车道”
“农忙时,我去合作社帮忙,合作社还免费帮俺家收玉米、整耕地,种、收都不要钱,每月还能挣3000多元——我都不知道咋感谢了!”提及村里的农机合作社,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少江瞬时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充满了感激。
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好样子。老哈村地处平原,绝大多数为旱田,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尽管以往村民干劲儿十足,但还是屡屡因粮价下挫而增产不增收。“自然经济分散的种植、养殖模式无市场竞争力,也缺乏风险抵御能力。”痛定思痛,驻村工作队多次与村“两委”干部研究增收对策,以便“对症下药”。
经过实地走访,工作队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深思熟虑后,决定以财政拨款的100万元专项资金入股哈尔滨市富鑫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股权归老哈村村集体所有,使用权归合作社自主经营。
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空闲劳动力利用好了,就能不断提高土地利用价值,让村民有事干,在家门口能挣到钱。“以前,我主要靠外出打工的微薄收入养家,生活拮据。现在将土地流转出去后,还能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打工,既照顾了一家老小,也改善了家庭生活。”村民刘海介绍,加入合作社后,他在种植基地操作大型机械并负责日常维护,每年务工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
多年来,老哈村的土豆以品质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由于分散种植、个人售卖,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力,农民收益并不高。2020年,工作队一边向农技专家虚心请教、认真钻研,一边组织村内种植大户外出学习考察、“求医问药”。最终,顺馨粉条加工厂成功落户老哈村。
如今,尽管粉条厂规模还不大,但仿佛一涓清流,给老哈村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其背后的科学逻辑是:带动农户改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成品,极大提高原始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成品逐渐投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激发了农户的市场意识……
“去年是粉条厂建成的第一年,我们采用‘以购代扶、以买代帮的办法,将粉条厂‘扶上马。”祁恩惠介绍,“今年,粉条厂将通过开设网店、直播带货等销售形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借船出海,乘勢发展。如今,老哈村的贫困人口早已全部实现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更是达到了1.5万元以上。老哈村如破茧成蝶一般,不仅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也走得步履铿锵。面对未来,村庄美、人心齐、产业兴的老哈村人信心满满,“致富路”越铺越宽,一幅大美乡村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